敢啃“硬骨头”的闯将

2014-08-20 21:03邢丹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4年8期
关键词:硬骨头轴承汽轮机

邢丹

2012年3月,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一分厂,数控龙门铣机床前,一位身穿蓝色工作服、头戴黄色安全帽的中年工人吸引了参观者的注意。正在这里考察的日本三菱重工高砂制作所副所长中村克也走上前去,充满敬意地对这位中年人竖起大拇指。

这位受到外国专家称赞的技术工人,就是洪爱军。这次,他在代表核电领域最高水平、世界首台AP1000三代125万千瓦等级核电汽轮机专用的低压缸轴承加工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前,这类产品一直被美国和日本的两家企业垄断,价格水涨船高。为了降低制造成本,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和核电国产化进程,哈汽公司决定以此为突破口,尝试自主加工。

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所用的轴承体积大、结构复杂、尺寸精度高,接触面还需要加挂其他金属涂层,兄弟单位曾多次组织攻关,但始终没能达到国外企业同类产品的水平。经过反复分析失败原因,设计人员认为,该部件的内弧槽加工未能达到精度要求是主因。

在这种情况下,洪爱军临危受命。他操作的数控龙门铣是个庞然大物——长8米,宽3米,高5米,体积相当于一艘小型潜水艇。然而,从这台机床加工出的低压缸轴承,各部位三维空间的位置精度和尺寸误差必须控制在2丝以内,即头发丝的四分之一。难度可以想见。

由于没有现成资料可借鉴,洪爱军带领攻关小组一点点摸索、尝试:研究图纸、计算数据、分析工艺程序、编制数控程序、准备刀具、尝试加工……失败了,分析原因,重新尝试……一桩桩、一件件具体又重要的工作,在洪爱军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经过日夜调试,技术障碍终于被逐一排除。

“看大洪干活,动作干脆利落、挥洒自如,他加工完的工件就像艺术品,线条流畅、整洁美观。”在同事眼中,爱琢磨、敢啃“硬骨头”已然成了洪爱军的标签。一些常人无法操作的活儿,经过他一琢磨,准能想出高招。

当年公司生产首台完全国产化65万千瓦等级核电汽轮机时,就遇到了“低压转子末级叶轮枞树型轮槽铣制”这块“硬骨头”——这是公司当时遇到的尺寸最大的枞树型轮槽,加工过程稍有分度失误或走刀失误,就会导致汽轮机的“心脏”部件——转子报废。这对加工设备的精度和操作者的加工水平是个极大的考验。就连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的技术专家都认为,这是一个“相当有难度的任务”。

“我来试试。”关键时刻,又是洪爱军挺身而出。为了早点儿拿出合理的方案,他彻夜坚守在生产现场,精心研究零部件毛坯外形和图纸的相关要求,并对已有的工艺进行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重新提出编程方案,不断在脑海中对整个过程进行模拟。

实际加工过程中,操作者的注意力必须高度紧张,“哪怕是午夜的‘红眼时段”。洪爱军紧盯着数控落地镗床的操纵盘,每输入一个数值都要认真核对,“连眼睛都不敢眨”;走刀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变化,随时调整切削参数。40余天高强度的挑战过后,3根低压转子、6级叶轮、300多个枞树型轮槽全部高质量地加工完毕。

在厂内,洪爱军犹如一个品牌。不少项目,特别是国家重点项目、急难险重任务,常常由洪爱军组织攻关。2008年,他经历了一个从“平民”到“英雄”的重大变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了名副其实的“金牌工人”。有人问他“金牌是怎么炼成的”,他憨厚地一笑,说不上来。

其实,答案已经不言而喻:肯吃别人不愿吃的苦,肯学别人不愿学的技术,肯动别人不愿动的脑筋,肯牺牲别人不愿牺牲的业余时间。正是这一次次的迎难而上,炼就了一位杰出的“金牌工人”。

猜你喜欢
硬骨头轴承汽轮机
为民办实事,要敢于挑硬骨头啃
接触式密封在大功率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应用探讨123
斯凯孚展示用于电动汽车的先进轴承产品
电厂集控运行中汽轮机运行优化策略探讨
浅谈提高300MW汽轮机机组经济性的措施
300MW汽轮机组检修后技术改造及节能分析
一种轴承拆卸装置的实用设计
啃下这块“硬骨头”,才是合格党员
2014深改元年
汽轮机发展史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