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纹样的内涵与变迁

2014-08-21 18:51安丝薇
青年与社会 2014年15期
关键词:萨满教变迁交流

安丝薇

【摘 要】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是以表现满族原始的萨满文化以及表现满族风俗为主要内容的剪纸形式, 2010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主要分析满族剪纸纹样符号的萨满教内涵,并探讨剪纸纹样内容变化所表现的满族人民生活的变化。

【关键词】满族剪纸;萨满教;交流;变迁

剪纸,是满族妇女表达信仰、寄托美好愿望的载体,她们以巧思巧手剪出了代代相传的神话故事,剪出了她们的信仰和情感,也剪出了对未来美好的愿望和祝福。剪纸,已非是一张薄纸,而是一个族群、一代人的情感和记忆,它是传承族群记忆的载体,在信仰仪式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它寄托着剪纸人的情思和愿望,我们可以透过纹样符号揣测那位素未谋面的剪纸人的所思所想。在萨满信仰中,剪纸是巫文化的载体,传达了浓厚的萨满文化内涵。

一、概说剪纸

剪纸最早出现在一千五百年前,新疆吐鲁番地区南北朝时期墓葬出土的“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被认为是最早的剪纸作品。而满族剪纸则出现在明代。满族信仰萨满教,出于偶像制作的需要,满族先民用皮革、麻布、树皮为材料进行剪、刻,制作偶像或装饰点缀。皇太极时(1592~1643)女真人已开始自己造纸,“夏秋捣败萱、楮絮,沤之成毳,暴为纸,坚韧如革”,还有用“东山桦木,性柔而坚好,麻性锦而韧,可以造纸”(《长白汇征录》)。自此,满族妇女以纸为材料,剪出了丰富的花样。

满族剪纸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明代以皮革、树皮等为材料的非纸剪纸、清初以纸为材料的满族剪纸、清代顺治以后东北各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碰撞融合后吸收更多汉文化内涵的满族剪纸、现代以当代生活为题材的新式剪纸。满族剪纸发展演变的历史既是满族与其他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也是满族人生活变化的历史。剪纸技法大多是老一辈向小一辈手口相传,因此先民的人生观世界观得以附着在一张薄薄的纸上一代一代向下传承。然而,艺术来源于生活,满族人的生活较之以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剪纸的内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剪纸难以保存,因此早期剪纸存世很少,但是透过文献的记载和存世的珍贵剪纸,我们可以窥视满族先民的生活、信仰、审美、娱乐等古风,也可以从剪纸内容的变化探寻满族人生活的巨大变化。

传统民间艺术必定深深扎根于人民日常生活的需求中,剪纸也不例外。满族生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中,其色彩审美来源于生活,他们看到火焰和血液的红色,看到蓝色的天空、绿色的森林、黑色的夜晚和白色的雪原,这五个颜色对于满族先民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而东北地区气候寒冷,长冬的皑皑白雪使满族人有着尚白的习惯,他们认为白色是保护色,所以崇尚白色。后来随着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满族人逐渐开始崇尚尊贵而热情的红色。

二、满族剪纸与萨满教

满族剪纸的灵感主要来源于萨满教。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以自然神和祖先神崇拜为主要内容,认为万物有灵,不但敬天地,还崇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有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萨满教认为自然的力量巨大叵测,能给人类带来福气也能带来祸患,只有通过不停地祭祀、膜拜才能趋利避害。人们通过萨满舞蹈、描绘灵物形象来表示对自然的敬畏,因而,剪纸图样中最多的为嬷嬷人、鸟、生命树。

嬷嬷人又称媳妇人,在剪纸中主要有柳妈妈、孕妇、拉手人等形象。带有柳叶的嬷嬷人又被称为柳妈妈,体现了满族对柳的崇拜。嬷嬷人剪纸带有比较强烈的巫术色彩,萨满祭祀时通常会烧掉人像,表示请来的神听到了祈祷、享用了祭品,满意地回去了,或者在驱鬼辟邪时烧掉嬷嬷人,意为已将附在人身上的鬼邪驱至替身嬷嬷人像上并烧毁了。民间百姓自发是用的巫术是踩小人,将剪下来的人像垫在鞋里,踩在脚下,希望自己能不被小人陷害,现在这种踩小人已经简化了,可以在商店直接买到脚心画有小人的袜子。人们在产妇分娩时将嬷嬷人剪纸烧掉,祈祷母子平安,这是也萨满信仰的遗风。

鸟是满族古神话的重要主题之一和萨满教祭祀的重要崇拜对象。东北地区借助鸟类判断气象和节气,从而萌生了对鸟的崇拜。在满族的创世神话中,鸟是创世神的助手,帮助天母阿布卡赫赫战胜了恶魔耶鲁里,夺得了宇宙的统治权。在鸟类崇拜中尤其推崇鹰、乌鸦、喜鹊的崇拜。

满族最早发迹于东北的森林中,他们自然而然对树加以崇拜,久而久之固定形成了生命树的崇拜。他们认为树冠代表上三层天界,是大神的居所,树根代表下三层地界,住着地母巴吉赫赫,而树干代表人间世界,住着人类及其他弱小精灵。树上的鸟是天神的使者,树根和树根旁的鱼、蛇等动物是地界的生灵,萨满是“九天”的使者,既可飞升于高天之上与神沟通,又可伏治中界的精灵,更可以驰降于地下暗界最底层,去铲除殃及人类的诸恶魔,并随时迎请地母神巴那吉额姆给予大地以丰收和富足。即使后来满族人走出了森林,生命树仍然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树,成了抽象的宇宙,是沟通天、地、人三界的媒介,而树上的鸟儿是人的灵魂,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人。人去世后,灵魂会变成鸟儿落在树上,飞向天边。在满族剪纸中,生命树有两种表现方式:一为高大的神树,树冠剪有三层枝叶代表三层天界,一为花盆中的通天树,代表了家庭和美,虽没了高大的感觉,却多了一份温情旖旎。《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医巫闾山卷》中说传统的医巫闾山剪纸嬷嬷人,五官中的鼻子和眉毛总是被剪成通天树的符号,祖先神与山神、树神融为一体的萨满教观念就这样被保留在剪纸纹样中,共同护佑着祖先神的子孙们。

此外还有对龙、凤、猪的崇拜,对鹿的崇拜和对鱼的崇拜。

三、交流与变迁

清朝初年,朝廷为保护东北龙兴之地,禁止垦种,因此明朝至清初,满族的剪纸一直古风古色,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到了顺治时期,汉军八旗手边,进入医巫闾山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到乾隆时期,山东、河北一带遭灾,大批中原灾民闯入关东。这些灾民大多是底层劳动人民,他们的涌入带来了中原的草根文化,满族剪纸从中吸收了很多汉文化的纹样符号和审美意象。满族先民崇尚白色,随着与汉文化的交流融合,他们也开始喜欢起红色和黄色。剪纸的纹样符号中保留了萨满教的内涵,也吸收了汉文化多子多福的内容,例如鱼穿莲、石榴、宝瓶、蝙蝠与鹿、桃、梅兰竹菊等剪纸符号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满族剪纸中。endprint

五十年代以后出现了新剪纸。新剪纸以表达新中国人民的新生活为主要内容,传达现代人的观念和当代的信息。如果说旧剪纸的作者大多是草根民众、家庭妇女,那么新剪纸的作者则文化水平较高、受过良好的艺术熏陶。他们着重表达市井民风和现实生活,作品涉及工业、农业、体育、妇女儿童的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优美场景。当然,在新剪纸的作品中也有涉及萨满信仰和英雄传说的,如翟文慧的作品《蛇神庙的传说》一二三四,以连环画的形式再现了蛇神救皇太极的故事。岳文义的作品《庆祝建国50周年》,用维吾尔族、藏族、朝鲜族、汉族、苗族、傣族6组舞蹈人物和天安门、礼花、喜鹊等形象组成的画面,表现举国上下、普天同庆的热烈欢庆场面。他的《毛泽东主席像》剪出了毛主席不同年龄的肖像,需要很高的技巧。由于剪纸人素质的提高,这一时期剪纸的技术性强,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很大的欣赏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专业的剪纸艺人毕竟是少数,而且越来越少。剪纸本来扎根于民众,是美好愿望、神圣信仰,也是一种娱乐活动。现今,传统手工在现代生产生活方式面前势弱,剪纸艺人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并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而且由于剪纸难以长期保留,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只能通过照片和文献才能看到扎根于草根民众的、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剪纸了。

参考文献

[1] 满洲实录,电子版.

[2] 冯骥才.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医巫闾山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3] 王宏刚,王海东,张安巡.追太阳——萨满教与中国北方民族文化精神起源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4] 王宏刚.萨满与萨满教[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5] 郭淑云.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透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6] 王红川.草原剪花人——刘静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7] 色音.中国萨满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8] 金瓯.窗花透视出的满族风情——解析沈阳地区民间剪纸[J].满族研究,2005年第1期.

[9] 宋词.东北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象与价值传播[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5月.

[10] 刘芳芳.东北民间剪纸装饰文化内涵初探[J].美术大观.

[11] 孙希武.关东满族剪纸概说[J].艺术与设计.2010年7月.

[12] 黄志欣.寒地黑土传统剪纸艺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J].绥化学院学报,2012年2月.

[13] 张靓.辽宁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萨满教内涵[J].中国美术馆,2011年6月.

[14] 黄千,王晓华.略论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的视觉美感[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月.

[15] 刘家弟.满族传说、风俗与剪纸[J].学子,2004年11月.endprint

猜你喜欢
萨满教变迁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萨满教研究概述
清潩河的变迁
清宫信仰与盛京宫殿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