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让智障语文教学更美好

2014-08-22 14:01周海珍
新课程·上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智障儿歌文本

周海珍

摘 要: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由于智障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动起来的教学中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智障儿童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生活。

关键词:文本“动”起来;课堂“动”起来;实践中“动”起来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智障儿童注意力比较分散,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如何让这群学生爱上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让学习变得更美好呢?

一、让文本“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而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数码相机、手机等科技产品,把静止的文本画面拍下来,让文本变成一张张的照片。然后让这些静止的文本、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课堂“动”起来,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活动应把更大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手、脑、口并用,大胆去说、去做、去想,尽情地去表演、去实践。

1.在手指动一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课堂上,如果一个劲地让学生端端正正坐在那里听我们讲课,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只有让学生动手指一指,让他们从课文中找一找,然后,用笔去动一动,我们就知道了他们是否学会了这个字或词语。这样就能加深他们的印象,也只有这样,学生动手找一找,也是让他们学到知识的一种方式。

2.在“演一演”中,把学习的积极性还给学生

在教学儿歌《一二三》时,我是这样让学生动起来的。刚开始,我让学生先跟老师把儿歌读正确,学生就这样跟着我一遍一遍又一遍地读,我觉得,学生的声音越来越小,兴致也越来越低,甚至有些学生不想读了。于是,我就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在“动”中去读。我让生跟着节奏,向解放军叔叔那样排着队,踏步向前走,嘴里喊着“一二一二”一步一步往前走,然后,嘴里边念儿歌,学习效果非常好。唯有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才会好起来。

3.在当“小老师”的动一动中,把学习的实践权留给了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他们的天地。在课堂中,让学生能真正得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活动中使学习的劲头更足。这样,学生的学习劲头很足,当“小老师”的很认真,而且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他们就会更主动地去学习。

三、在动起来的实践中,收获了学习的成果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的内容,让智障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可以促进其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1.在动一动中理解了词语,提高了语文的认知能力

在学习了“电梯”这个词语后,因为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的家长也不是很喜欢把这些孩子带出去,有些家长不是很重视,忙着自己赚钱去,孩子的要求和感受就置之不理。当我教好了这个词时,我问学生,你们坐过电梯吗?只有两个学生说坐过了,其他学生摇摇头,没乘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舞台。教完了这个词,我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学校的科技楼有一电梯。于是,我组织学生去乘一乘。当我们来到电梯门时,学生的兴致很高。学生一进去,手拼命地在动,这里抓抓,那里弄弄,显得特别兴奋。边坐电梯,边讲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2.在动一动的活动中,补偿了身体缺陷

培智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弥补学生的先天不足,为学生将来走进社会、学会生存打下基础。因此,在动一动中,使学生的肢体或某些行为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康复的补偿效果。在认读动词时,让学生做一做,亲身体验“走”“跳”“扭”的动作。

3.在动一动的实践中,提高了生活技能

现行的培智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强调教育教学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如,在教学完《刷牙》一文后,让学生用杯子漱口,用牙刷刷牙,学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仅学习了知识,同时也掌握了生活的技能。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观察、思考、参与表现的机会,注重学生自身的体验,学生都能活泼愉快地主动参与,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动起来,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教学,使智障语文教学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猜你喜欢
智障儿歌文本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七月的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