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与去国有化乃下一步改革成功的关键

2014-08-26 20:31
投资者报 2014年31期
关键词:国有化新政所有制

市场如果仅仅指望两个月后的某个周一打开的“沪港通”所引来的境外买家,显然是很危险的

我萌生一个想法,这一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或许真的在“去国有化”,至少真的在“去政府化”。也就是说,政府在混合所有制的企业中间将不再“用手投票”,转而资产管理意义上地“用脚投票”;把经营管理权让渡给那些实名的股东,不管他们是投资者还是企业实际上的运营管理者

当市场经过一轮急速而明显的上涨,站上2200点以后,投资圈已经开始了更热烈的讨论。人们期待着前期上涨势头能够保持,但同时也十分清楚保持势头的动力和理由还不足够充分。

如果仅仅指望两个月后的某个周一打开的“沪港通”所引来的境外买家,显然是很危险的。实际上,这些买家是否最终可以成为一股真实而有力的“推涨者”,同样取决于他们对中国改革是否走向深入并取得实质意义上的发展空间所做出的判断。

与那些更急迫地期待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精英人士不同,投资者显得要务实许多。他们知道即使在强烈的反腐风暴大获成功时,新政也没有表现出引发中国政治领域变革的迹象。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主题是“依法治国”,最乐观的期待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果真如此,那将足以让中国社会再次出现一轮十至二十年的黄金发展期。

如果“宪政”不行,经济领域中的“混合所有制”更像是担当发展大任的角色。在我看来,混合所有制推行能否成功才是当前最紧迫、对国民改造影响最大的改革,尽管我也承认,对公权力介入所有制改革已经到了不能不“依法限定”的地步。

综合目前各方形势,我与周围的投资圈朋友交流时都表达了比较乐观的看法,那就是,向上看新政的决心真实而坚决,向下能够拿出足以平衡底层利益的操作方案,积极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会是一件有利可图的好事。

我注意到,混合所有制提出后一度深陷怀疑。来自民间资本的担心始终与强势的政府主导力量纠缠,特别是过去十年中,钢铁、煤炭以及房地产行业中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并未得到官方检讨,两轮“非公经济36条”形同虚设般地一带而过,混合所有制被更多地解读为“国有”想混合“民有”。

但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想提醒投资者注意这一次“新政”与以往的不同之处。首先,大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都处于反腐高压之下,从国资委到高管经理人都有些“威风扫地”;其次,在混合所有制向前推动的过程中,官方比较强调对经理人的激励和员工持股;再有,优先股概念的推出和国有股权收益充实社保意见的强化,表明国资管理确有向资产管理方向转变的意图。

据此,我萌生一个想法,这一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或许真的在“去国有化”,至少真的在“去政府化”。也就是说,政府在混合所有制的企业中将不再“用手投票”,转而资产管理意义上地“用脚投票”;把经营管理权让渡给那些实名的股东,不管他们是投资者还是企业实际上的运营管理者。

如果这样理解不错的话,新政就非常值得期待。同时,这一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还要求参与方、特别是私人资本家们怀有足够的谦卑之心,拿出让更多的底层员工和企业雇员分享改革收益的具体方案,从而避免利益严重分配不均所引发的冲突。很显然,人们应该从上一轮“卖光国企”中吸取教训,十几年前,政府以抓大放小为名确实私有化了相当一批效益不佳的国有、集体的中小企业,但收获的却是骂名和一批不当致富的企业富豪。尽管他们中间涌现出了优秀和善良之辈,但总体而言,上一轮的国企私有化难言成功。

这里我还想把一个具体建议提给有意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投资者——为你参与的企业设立一个与一定股权挂钩的权益基金,它的收益分享者就是企业改制过程中离退的员工,在对他们补偿一定年限后(比如可以与他们的企业工龄一致)再把此份基金转为其他员工的退休保障计划。

实际上,社会转型总会伴随利益的再分配,就像普遍发生在中国农村的村官与农民间的利益冲突——当权的村官把集体土地的利益据为己有。一段时间以来,农民的维权活动日益频繁,他们的结局也越来越惨烈。任何一个尚有悲悯之心的资本家,都应该相信,保护好别人的利益才会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不但关乎你自己生意的成败,也关乎这个国家是不是最终可以走上现代市场化国家的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国有化新政所有制
“混改”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肖亚庆:2017年扩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突破口
土地开发权与我国土地管理权制度改革分析
美媒称肯德基在华将被“国有化”
房贷新政能否锻造楼市拐点
欧洲银行国有化:一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