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打还是不打?

2014-08-26 01:05薛万博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4年2期
关键词:预防接种传染病补偿

薛万博

2013年年末,湖南、四川、广东等地接连发生疑似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事件,令许多孩子家长谈“苗”色变。今年1月初,国家卫计委的调查结果显示,多起“接种事件”均没有证据表明与乙肝疫苗有关。然而,公众对于疫苗的安全性仍然心存忧虑,甚至有部分孩子家长认为“不打疫苗更安全”。疫苗究竟该不该打?打疫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围绕读者关心的问题,本刊特邀黑龙江省疾控中心马玉杰副主任进行了解答。

本刊记者:前段时间,媒体爆出多起“疫苗接种事件”后,坊间舆论出现了一种“不接种疫苗更安全”的观点。马主任,对于“疫苗事件”及“不接种疫苗更安全”的观点,您怎么看?

马玉杰:“疫苗事件”增多的直接原因是疫苗接种数量和接种剂次的增加。接种疫苗出事的概率尽管非常低,但因为目前我国疫苗接种的数量很大,小概率事件导致的绝对数肯定会随之增加,公众包括媒体对此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个值得注意的常识是,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远远小于不开展预防接种而造成的传染病传播的风险。近年来,传染病发病率的下降正是预防接种所带来的成果。比如,我省通过实施免疫规划,过去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和生存的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等免疫规划针对的传染病已得到有效控制。自1991年以来,全省无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发生,始终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麻疹发病率显著降低;白喉自1998年以来无病例报告;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等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降至0.1/10万以下;全省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下降到0.14%。

对个体来讲,如果不接种疫苗,孩子的健康将得不到有效保护,很多孩子不得不面对罹患传染病甚至终生残疾的悲剧;对整个社会来讲,如果疫苗接种率降低,将导致相应的传染病发病率再度上升或造成流行,危害公共健康。所以,只要具备条件,疫苗还是应该打的,不能因为个别人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而否定其作用,不能“因噎废食”。

本刊记者:接种疫苗能防病是什么原理?疫苗有很多种,这些疫苗进入人体真的没有副作用吗?

马玉杰:接种疫苗就是将人工制备的疫苗类制剂(抗原),通过适宜的途径接种到机体,使个体和群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疫苗对于人体毕竟是异物,在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特定疾病的保护力的同时,由于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和人体的个体差异(健康状况、过敏性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精神因素等),少数接种者会发生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中,绝大多数可自愈或仅需一般处理。仅有很少部分人可能出现异常反应,但发生率极低。

本刊记者:常见的预防接种反应有哪些,如何处理?

马玉杰:一般情况下,接种疫苗后出现的绝大多数症状可自愈或仅需一般处理。比如,部分儿童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低热、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这些症状一般持续1~2天即可消失,不需要做任何处理。小孩接种疫苗后出现上述反应时,应该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如果发生严重反应,应及时就医。

仅有很少一部分人可能出现异常反应,但发生率极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异常反应虽然发生率极低,但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

本刊记者: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后疫苗受种者可得到补偿,标准是什么?

马玉杰:预防接种是一项公共卫生措施,在保护人群健康的同时,极个别人承担了发生异常反应的风险。充分考虑到受种者的权益,《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对因异常反应引起的严重损害者给予一次性补偿,具体补偿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属于一类疫苗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费用由省级财政安排,属于二类疫苗(自费接种)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费用由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为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管理工作,我省于2011年下发了《黑龙江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根据异常反应损害级别,分别进行补偿。补偿的具体标准,读者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该《办法》。

另外,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本刊记者:儿童在预防接种前,家长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加强与接种人员的沟通?

马玉杰:家长的作用不容忽视。家长应带孩子到政府部门认定的合格预防接种门诊进行预防接种。

接种疫苗前,家长应特别注意孩子有无急性疾病、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神经系统疾患等情形,并在接种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接种。例如,在新生儿接种疫苗前,家长需配合接种人员,做好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问诊和一般健康检查。家长应该提供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包括出生时是否足月顺产、出生体重是多少、新生儿出生评分情况、有无先天性出生缺陷、是否现患某种疾病等,以便接种人员正确掌握疫苗接种的禁忌症,并决定是否接种疫苗。

如发现接种后出现可疑情况,家长应立即咨询接种工作人员,必要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正确处理。

本刊记者:哪些情况下儿童不适宜接种疫苗?

马玉杰: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是急性疾病。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正在发烧,特别是发热在37.6℃以上者,或同时伴有其他明显症状的儿童,应暂缓接种疫苗,待孩子康复并经过一段时间调养后再接种疫苗。此外,如果孩子处于某种急性疾病的发病期或恢复期,或处于某种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均应推迟疫苗的接种,待孩子康复以后再接种疫苗。

二是过敏体质。个别儿童有过敏体质,容易被家长忽视,有过敏体质的儿童接种疫苗后偶可引起过敏反应,造成发生不良反应的后果。如果发现过去接种某种疫苗曾发生过过敏反应,下次则应停止接种。

三是免疫功能不全。一般认为,儿童免疫功能不全,不仅预防接种后效果较健康人差,而且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特别是接种活疫苗时。比较严重的免疫功能不全包括免疫缺陷(例如无/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白血病、淋巴瘤、恶性肿瘤,等等。如果儿童容易反复发生细菌或病毒感染,感染后常常伴有发热、皮疹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怀疑存在免疫功能不全的可能性,接种疫苗时需特别小心。

四是神经系统疾患。有神经系统疾患的人接种某些疫苗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已明确患有神经系统疾患的儿童,例如患有癫痫、脑病、癔症、脑炎后遗症、抽搐或惊厥等疾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接种疫苗。

本刊记者:自费疫苗和免费疫苗、国产疫苗和进口疫苗,我们该如何选择?现在有名目繁多的预防针,都要打吗?

马玉杰:应当说,凡是批准在中国上市的疫苗都是经过严格检验的,都是安全有效的。因为接种疫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接种一种疫苗只能使人产生该疫苗针对疾病的特异免疫力,从而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发生。为获得多种特异性免疫力,预防多种传染病的发生,可以接种相应疫苗。

关于如何选择的问题,希望大家不要盲目,而要根据身体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自行选择是否接种,以及接种进口或者国产疫苗。

本刊记者:一旦接种者出现一些疾病征兆,特别是一些突然患病的情况,医生大多数情况下会建议推迟接种。不过家长时常也会担忧:如果耽误了疫苗接种怎么办?对于家长的担忧,您怎么看?

马玉杰:个体在某种生理或病理状态下接种疫苗,会增加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几率,或者接种疫苗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所以,医生会建议推迟接种,待患者痊愈后及时补种。按照免疫程序,疫苗接种的日期不可以提前,但可以延后,推迟接种不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对此,家长应该权衡利弊,做出正确选择。

本刊记者:谢谢您的解答。

马玉杰:不必客气。

猜你喜欢
预防接种传染病补偿
加强预防接种管理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影响
土豆片外敷治疗预防接种疫苗后局部反应的观察
儿童秋冬季传染病的预防
Vaccination
入园前的疫苗接种答疑
PWM的死区补偿技术
中国传染病十年新趋势
无功补偿装置在10kV馈线中的应用与研究
传染病
农村土地征收删除补偿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