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亟需一场洗礼

2014-08-26 08:27高风
上海企业 2014年8期
关键词:楼市房价

高风

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亟需一场真正的市场洗礼,用市场的自我净化和调节,来实现“挤泡沫”的目的,否则,楼市“金融化”的风险将无法避免。

一直以来,中国的楼市始终深深地影响着经济发展、宏观调控、财富分配、反腐倡廉、居民生活、社会稳定等经济社会的多个主要方面,故而楼市的波动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局,刺激各方神经。

进入2014年二季度,国内楼市一片低迷,社会各界普遍看跌,只有业界个别房地产大亨强烈驳斥“房价拐点论”,表示“今年的投资、销售、价格增幅总体稳定,或仍略有增长”,甚至声称“现在是买房的最好机会”,曾引发学界关于“拐点”的一阵热议。

面对楼市,不同的角色会有不同的反应,这很正常。6月10日媒体报道称,沈阳取消房地产限购,6月11日被官方否定,正是表明了面对当下楼市的焦灼与纠结。

在中国房地产短短十余年历史上,像限购这样匆匆来去的政策,屡见不鲜。从某种意义上说,地方政府有十足动力取消限购,更有十足动力“限降”。巨大的利益相关性,让很多地方政府面对市场的时候难以淡定。市场好的时候涨价,市场不好的时候以价换量,本都是自然规律,然而“限”字当头,自然规律在该发挥作用的时候不能发挥作用,周期紊乱的结果,必定会造成更深程度的破坏。

中国楼市以2003年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1998-2003年,是楼市的商品化阶段,此时的楼房是商品,房价取决于商品价值,受供求关系影响。2004年至今,是楼市的金融化阶段,此时的楼房是金融产品,房价取决于资本博弈。大家都知道,房地产区别于一般物品,具备两重属性,即商品属性和资产属性。其中商品属性还可以细分,一是自然属性,即房子是用来居住的,体现出其使用价值;二是社会属性,即房子可以买卖和出租,体现为价值。

在商品化阶段,房价基本上是成本定价,即按劳动价值论,要旨是凝结在物品中的劳动,价值围绕使用价值,也就是以钢筋水泥加砖头的价格来计算房价。若这样的话,即便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新建住宅的建筑安装成本,最高也不过2000元/平方米,而且这些年来的增幅也不会大。再加上土地价、开发费用等,及开发商的合理利润,房价也不会高到哪里去,房地产就不会成为当今的社会主要矛盾了。

但为什么本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商品住宅的价格却超出成本很多倍,像奢侈品一样呢?自2004年始,楼市进入了金融化阶段,楼市金融化是通过“土地货币化”和“房子投资化”两个通道实现的。开发商扮演了一个中介的角色,把国家的货币(银行信贷)和社会资源(政府控地)连接起来,完成了一个“土地货币化”过程。从开发商“自有资金率”这一角度分析,过去的情况是,开放商需要自备开发资金占到70%,银行体系仅提供30%。也就是说,银行为楼市提供了30%的流动性,其余70%的资金流向非房地产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信贷反映社会实体经济的基本资金需求。

从2003年起,房地产自有资金率允许35%,意味着65%的流动性进入了楼市,此时的信贷需求不是真实的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在卖房的过程中,开发商实行“内部认购”模式,即跟开放商有利益关系的“内部人”购房,然后再退购,高价卖给市场。通过“内部”购房,或者把银行货币变现为房款,形成资本运作模式(投资资本),甚至把部分黑色或灰色货币洗成合法货币(洗钱资本),意味着楼市不再是简单的商品运作对象,而逐渐变成资本运作的新领域。

房价按资产的价格来确定,资产价格等于未来收益的预期折现,套利定价便是资本博弈的聚焦点,于是生活必需品的商品房价格逐步演变成了奢侈品的价格。2003年推动房地产支柱产业化的政策取向(尤其是原有80%“经济适用房”转变为“保障性商品房”),客观上实现了全国房地产政策框架的重构,即通俗地讲:2003年以前,房地产的格局是每新建100套房子,80套经济实用房用来住,10套廉租房,10套商品房;2003年以后,是每新建100套房,除了10套廉租房不变,其余90套都是商品房,都可以买了不住,而用于投资。于是楼市金融化了,2004年开始房子大幅涨价,楼市的泡沫也越积越大,人们的忧虑逐渐上升。

那么,目前的房价是否真的跌了?

其一,从全国来看,无论是房地产开发投资还是销售,都创下了近年来的新低。前5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6.4%,创下了近年来的新低;住宅新开工面积暴跌24.5%;在2013年创下8.14万亿元的销售记录后,今年前5个月商品房销售额却同比下降8.5%,一线房企普遍只完成全年销售任务的30%左右,至少13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开发商表示,销售额同比下滑,幅度从个位数到逾50%不等。

其二,库存压力加大,市场陷入冰冻。据官方统计,前5个月,全国待售房屋面积超过了5.3亿平方米,一些城市屡屡爆出天量库存的新闻。无论是前期降价的杭州,还是悄然松动限购的沈阳,去库存周期都超过了惊人的30个月。一直被认为房价“永远上涨”的北京,在一季度销量较去年相比腰斩的同时,二季度延续了低迷的状况,住宅成交量很可能创近3年来的新低。根据住建委数据显示,6月上半月,北京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网签量分别为1400套和2557套,环比5月上半月分别减少11.9%和9.4%。

毫无疑问,在没有任何政策加压的情况下,中国房地产的市场调整周期已经到来,用任何烟雾弹掩饰房价下跌都只会欲盖弥彰。

面对喧嚣的救市呼吁,必须提醒当年房地产面对的三个基本事实:其一,这次价格调整和任何调控政策无关,而是市场的自发反应;第二,流动性紧张是导致一线城市和热点城市房价下降的诱因,但短期不会改变;第三,中国楼市的基本面已经发生了里程碑意义的变化,除个别城市外,大部分城市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短缺,而是过剩;第四,在经历4万亿的狂欢盛宴之后,中国楼市已经接近珠穆朗玛峰的峰顶,期待救市回到以前的狂欢几乎是做梦。

无论是对中国房地产,还是对中国宏观经济而言,房价的调整、房地产回归理性,长远而言都有益。过去十多年,中国房地产尽管狂飙猛进,但野蛮生长使得这个产业既不健康,也不成熟,对政策的依赖使得行业畸形发展,很多长效机制的缺失令行业极度无序。价格的调整和行业的洗牌从来都是一个行业成熟的最好工序。就此而言,如果本轮的调整不会引发金融的系统风险,当局应该乐观其成,而不是急于干预。

中国房地产需要一场洗礼,调整会很痛苦,唯有如此,房地产才能从狂野走向稳重,才能真正健康地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楼市房价
楼市调控是否放松
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房价上涨抑制英国出生率:每年少生7000多名婴儿
读者观点
2016房价“涨”声响起
今年济南楼市销量创17年来新高
《公积金额度让你瞬间土豪?》
量价齐跌 颓势初显—2014年上半年楼市报告
京城楼市鼠年“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