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晴雯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和悲剧性

2014-08-26 19:32蒋晨彧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独特性晴雯悲剧性

[摘 要] 曹雪芹《红楼梦》里的晴雯,着墨不多,却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人物之一,在小说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对她独特性和悲剧性的高度概括。

[关键词] 《红楼梦》;晴雯;独特性;悲剧性

我们一直为曹雪芹未写完《红楼梦》这部皇皇巨著就“泪尽而亡”而遗憾,为没能看到他亲笔所写的黛玉之死而耿耿于怀,但我们也应庆幸,因为他用饱含激情的笔触将晴雯悲剧的一生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给我们以感动,引我们之深思。

晴雯在小说中正式露面的场合,有人做过相关统计,“自第五回伺候贾宝玉小睡起,至第七十回夭亡止,共有三十六次,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次数,作者对之仅是一笔带过,并无特别描写。”①但描写晴雯的文字不多并不等于作者不重视这个人物,恰恰相反,曹雪芹用精练的文笔塑造出了一个真实完整、可歌可泣的丫鬟形象,在我国古典小说的人物形象画廊中有着重要的典型意义,一直被读者和红学研究者津津乐道。本文从文本出发,主要谈谈自己对晴雯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晴雯一生的遭遇,曹雪芹在小说的第五回就给出了预告:“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②从中我们能读出她特有的抗争精神以及导致她悲剧一生的根源。晴雯的“心高”不同于“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想通过改革来挽救家族的衰落,也不同于看上去“空云似桂如兰”实则内心卑污的袭人,一心想坐稳奴才,爬上姨娘的宝座,她的“心高”是敢于跟命运抗争,追求自尊自爱和平等,这就是她的独特性之所在。

关于晴雯的自我定位,有人认为她是以怡红院的女主人自居,争春占光,以大欺小。③然而在我看来,她是以宝玉的红颜知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定位自己,并不想成为宝玉的侍妾。因为如果她想,凭她的“风流灵巧”和宝玉对她的喜爱,这不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贾母将晴雯调去伺候宝玉的初衷也是有此打算,但当宝玉邀她一起洗澡时她拒绝了,平时也没有为此汲汲钻营,这也体现了她的自爱。至于以大欺小,无怪乎是针对她对小丫鬟严厉和她撵走坠儿这些事而说的,但我们也应知道,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大家族里规矩极多,因宝玉对这些丫鬟素来不错,她们必然会自由散漫得多,但若被王夫人等抓到她们的毛病和失职,很可能会被撵出去,不是打骂一下就算了这么简单,因而晴雯也是为她们着想,提醒她们要做好份内的事。撵走坠儿,虽然做的有点过火,但也不无道理,一能给坠儿留下深刻教训,二能保全坠儿性命。若替她隐瞒,继续留在府里,万一她再犯被抓,不会仍像这次幸运地碰上平儿的宽容,仍能得到宝玉的原谅,很有可能下场更惨。再说,以大欺小的现象在府中是普遍存在的,自小就进府当了丫鬟的晴雯这样做也不足奇怪,我们不能苛责她,毕竟人无完人。但从这件事中我们能看出她的爱憎分明以及对丫鬟们爱之深责之切的态度。而正因为她以宝玉的知己自居,所以她才会尽心照料宝玉,替他给黛玉送帕,才会为他出谋划策逃考,才会病补孔雀裘。急人所急,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是她重情义、真性情的体现。正因为她以宝玉的朋友自居,她才会在跌扇挨骂时气愤不已,指出宝玉的借题发挥、对她的不尊重和对朋友间情谊的背叛,也才会有当宝玉道歉后撕扇发泄不满的举动,这更是她追求平等、维护尊严的体现。

最能体现晴雯的抗争精神和烈性的,要数她在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风波中的作为了。当时她已染病在身,之前又遭到王夫人斥骂,并令王善保家的“好生防他几日”,以待处治。所以当王善保家的带人来怡红院搜查时,晴雯满腔的忿恨得以爆发:“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咣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往地下一翻,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来。”她不允许别人污蔑她的人格,践踏她的自尊,哪怕是得罪主子,她也在所不惜,这是对王夫人等主子的不满和反抗的表现,其他丫鬟是不敢的,晴雯与众不同的倔强个性和刚烈性格令人钦佩。

因而晴雯的独特就独特在她虽是丫鬟却不阿谀谄媚、攀高争宠,身为下人仍敢向封建势力和命运抗争,维护尊严、追求平等。袭人没她的烈性,黛玉少她的勇气,她不是任何人的影子,她不是许多人的结合体,她就是她,她就是敢讲敢说、冰清玉洁的“勇晴雯”。

但就是这样一个好姑娘,从十岁起被贾府总管赖大买来,接着又被当成礼物送给贾母,继而又被派遣到宝玉身边伺候,到被王夫人赶出府去,她只度过了十六个春秋便香消玉殒了。不论从家庭出身还是生活遭遇,晴雯都是贾府丫鬟中特别富于悲剧性的人物。而她的的悲剧性及其悲剧根源也一直受到人们的探讨和挖掘,窃以为她悲剧的原因从判词中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不逢时,强调贵贱尊卑、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一边压榨他们的劳动,一边还摧残他们的心灵,想将他们培养成顺从卑微的奴才,而晴雯不愿奴颜婢膝,她追求平等和自尊,哪怕是做丫鬟,她也要做个有尊严的奴隶。但这样的叛逆者是不被允许存在的,她必然会被封建势力所摧毁,这是时代的悲剧。二是她的美貌、才能和性格使得她遭人妒忌、毁谤,以致于她过早地逝去,这是她悲剧结局的直接原因。关于晴雯的美貌,作者没有多少直接的描写,而是假他人之口,侧面写出她的倾城之姿:嫌恶她的王夫人说她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这些都是古时美女的特征。而凤姐更曾说过“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比起来,都没有晴雯生得好”,在美女如云的大观园里,能得到凤姐这样的评价,可见晴雯的美貌确实出众。 中国自古就有着红颜祸水的传统意识,再加上晴雯的心灵手巧和快人快语、敢爱敢恨的刚烈性格,她受到袭人等丫鬟和王善保家的妒忌毁谤不足为奇。但晴雯不能意识到这些,因此她要问为何“我虽生得比别人好些,并没有私情勾引你,怎么一口咬定我是个‘狐狸精?”以致含冤而死,这不得不说是晴雯悲剧性的体现。对于她死前剪下指甲送给宝玉,和宝玉换贴身的袄穿,并让他不必瞒着别人的一些举措,把它看成是晴雯对隐藏在自己心底的爱情的觉醒无可厚非,因为平时的她追求平等,不想像袭人那样为了当上侍妾成为王夫人在怡红院的代言人,整天监督宝玉的言行,想着法子讨王夫人的关心,即使成了侍妾也还摆脱不了奴才的地位,与其那样,她不如做宝玉的知己,把那份爱深藏在心底。可临死又担着个“狐狸精”这莫须有的罪名,她也就无所顾忌了,索性大胆表明自己的心迹。这虽说得通,但我认为晴雯更多的是意气用事,她的做法是为了对以王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给予强烈抗争和反击。且晴雯临死时“一夜叫的是娘”,此情景极具悲剧色彩,这是她对自己悲苦身世和悲惨遭遇的无奈和冤屈的呐喊,是对封建等级社会的忿恨和不平的控诉。如果此时她叫的是宝玉的名字,我想她的抗争精神和悲剧色彩也就不会这么震撼人心了。有人认为晴雯不会藏拙,不能认清自我是她导致悲剧的原因,对此我不敢苟同。在我看来,晴雯恰是认清了自我,她从十岁起就成了丫鬟,被当成物品三易主人,其中的世态炎凉她定是体会极深,府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她看得肯定也不少,跳井的金钏,吞金的尤二姐不会不给她一些触动,正因为她看透了这个黑暗社会,知道自己身为下人不管怎样结局都不会太好,与其活得卑微低贱,不如敢爱敢恨、活出自我来得痛快些,有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她不是不会藏拙,她只是不屑藏拙罢了。再说就算会藏拙又怎样,善于此道的薛宝钗不也还是个悲剧结局么?但我们也应看到,不屑藏拙加速了晴雯悲剧的发生。

有学者认为,晴雯的死宣告了黛玉、宝玉和作者曹雪芹三个人的死亡④,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从她身上,我们不但能预知黛玉、宝玉的大致结局,也能看到作者的社会理想和道德批判,这是晴雯在小说里重要地位和作用的体现,不容忽视更不容小视。可以说,晴雯形象的丰富内涵注定了她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典型价值,她值得让人们去感动,去同情,去思考社会与人生的意义。

注释:

①陈桂声《划破乌云浊雾的理想之光——论晴雯》,载于《红楼梦学刊》1995年第4辑,第204页。

②本文所引《红楼梦》文字,若不注明,皆见于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本。

③冯文楼《晴雯,一个悲剧性的存在》,载于《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2辑,第204页。

④参见王勃、张健《“花”自飘零“水”自流——晴雯人物形象之管窥》,载于《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93页。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何其芳.论红楼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4]严云受.论晴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78(2).

[5]冯文楼.晴雯,一个悲剧性的存在[J].红楼梦学刊,1994(2).

[6]陈桂声.划破乌云浊雾的理想之光——论晴雯[J].红楼梦学刊,1995(4).

[7]周五纯.晴雯形象探微[J].红楼梦学刊,1996(4).

[8]王勃,张健.“花”自飘零“水”自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作者简介:蒋晨彧(1991—),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独特性晴雯悲剧性
话《红楼梦》中晴雯的人物形象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从“淳安女童失联案”看新媒体的悲剧性事件报道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秘书工作独特性研究
略析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质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Values Education of Children from Teachers and Parents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教学探讨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