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绛州鼓乐《滚核桃》的艺术特征

2014-08-26 09:08史新刚
艺术评鉴 2014年14期
关键词:演奏技法艺术特征

史新刚

摘要:绛州鼓乐是流行于山西省新绛县汾河流域一带的民间锣鼓乐种,具有独特的艺术表演特征,《滚核桃》这首作品是绛州鼓乐的典型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其全面的分析,能够明确《滚核桃》的创作背景、演奏形式、演奏技法以及艺术特征,并对此曲在人员编制、曲式结构、节奏型、演奏技巧等音乐方面的发展手法,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其更好地得以传播和发展。

关键词:绛州鼓乐 滚核桃 演奏技法 演奏形式 艺术特征

绛州鼓乐,主要是指流传于新绛汾河一带的清锣鼓表演,这种表演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能够囊括绛州鼓乐几乎所有技法的作品,唯有《滚核桃》一曲堪称一绝。它是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表演曲目和多样的演奏技法,尤其是能够运用丰富的民间锣鼓乐语汇,能够将人物、动物、事物诸多形象诉诸于视听艺术,使其成为山西乃至全国最具特色的锣鼓乐种之一。

一、创作背景

1987年,由新绛县文化馆组织,在兰恒泰、王秦安等人的倡议下,组建一支临时农民鼓乐队,以应对1988年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龙年音乐周”闭幕式上的演出,因此,在全县各地召集了几十名当地较有名气的民间锣鼓表演艺术家,进而,由时任山西省歌舞剧院民乐团打击乐演奏家王宝灿、作曲家景建树联合排演了绛州鼓乐的经典名曲《秦王点兵》和《滚核桃》以及此后编排的《老鼠娶亲》三曲并称为“老三篇”。此曲是根据民间老艺人长期积累的鼓吹乐技法和花敲鼓的基础之上改编而来,是由绛州鼓乐团史海泉、史根龙、郝振华等人集体讨论,由王宝灿、郝世勋等人执笔整理而成。

这首乐曲的原名是《厦坡里滚核桃》,主要取材于当地民间锣鼓曲牌《厦坡里滚核桃》,“厦坡”一词是新绛的地方方言,主要是指瓦房屋顶。乐曲表现了秋收季节,农民将核桃晾晒于房顶之上,核桃干熟之后,风吹自落,沿坡滚下,坠地作响。就作品本身就极富生活气息,经过再创作,再一次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

二、演奏形式及技法

《滚核桃》是由八名鼓手分别演奏八面扁鼓,一人拍板、一字排开,通常是由八人演奏,四男四女或者全部男性、或者全部女性,如在1987年北京献演,是由八人演奏、均为男性演奏员,1994在广州之后,基本保持四男四女的演奏形式,特殊情况全部由男性或女性献演,如在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期间,故宫太庙为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等献演时是由八名男性所奏,2000年至今基本均是由八名女性演奏此曲,显得更为贴近生活,使人更易联想到秋收时节农村妇女喜收核桃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根据表演场地和演奏需要可增加人数至十人或十二人,也可减少人数至六人,此外,动作表情方面吸收了舞蹈戏曲的特别表现手法,加之丰富多变的鼓点,使得整首曲目更是鼓人合一、浑然一体,达到了更为完美的艺术境界。

作品主要运用了敲鼓帮、击鼓棰、打鼓心、刮鼓钉、击鼓架、闷鼓面、变音色等敲击手法,这些手法也被称为“花敲干打”,这些技法的使用充分展示了《滚核桃》的独到魅力之所在。

整首作品,由头、身、尾三部分所组成,引子部分,是八人依次轮流双手双键轮奏鼓边,这种递增传递式的演奏,由第一人开始至第八人,往返四次,由慢渐快、由少增多,由弱到强,形象地捕捉了核桃晒干之后沿房顶滚落而下,由少到多的艺术形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第二部分,主要采用新绛古交花敲干打的演奏技法,这一部分大体可划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个乐段是一对一答式的,通过左手鼓槌平压鼓面,右手单手闷击鼓面,使音色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或由弱到强,或由强到弱,反复变化,之后采用句句双的形式来展现鼓乐技法。第二乐段俗称“华彩段”,新绛方言也叫“捥花子”,由鼓边四个方向部位左右花奏,结构上分为长句和短句对比来演奏,速度和力度均是渐进式递增,之后是大段的双手“捥花”,也叫 “嗑牙”,这一技巧是绛州鼓乐独有的特色技巧之一,常用于《秦王点兵》、《普天乐》及其他作品高潮之处。

第三部分是尾声部分,主要通过再现引子部分,使故事情节有所变化,手法是突然由快渐慢、由强到弱、双手轮奏、击打鼓边往返四次,之后运用演奏员各自的即兴演奏技巧和形体表情来表现核桃由屋顶逐渐滚落渐远渐停的静止画面,再一次回味了农民在喜获丰收之后的难以言表之情,同时又给人难以忘却的深刻印象。

乐曲手法多样,采用敲鼓边、打鼓帮、顶鼓腔、磨鼓钉、磕鼓环、击鼓心等多种多样的演奏技法,充分调动鼓和鼓槌与鼓架的每个部位、最佳音区进行演奏,使之发出的声响在不断变化中别有韵味。用锣鼓乐的形式造成氛围,打出意境,让听众在声音的变化中品赏出来那个特定语言,进而以独特的击鼓技艺变化所开发的音色组合语汇达到叙事抒情兼而有之。通过鼓棰同接触面不同部位的角度、力度、速度多方位的变化,产生声音,优化音色,丰富音韵,组成典型语汇,并用肢体语言相辅,以写意、模拟、渲染、出彩、传神等手法,将表现的对象融入特殊环境,成为一种形象,使有限的鼓乐语言在可感知的音符曲线行进中无限运作,整个鼓之声、鼓之韵,将使这一噪音乐器奏出无限美妙之音。

三、《滚核桃》的艺术特征

(一)“用鼓说话”的艺术特色

“用鼓说话”意味着乐曲拥有具体、可感知的音乐形象与情节,有时也用音乐来叙述故事。其实,绛州锣鼓本身就以表现音乐形象而著称,曾经在1998年访问韩国演出时,就有人将中国的绛州鼓乐称为“鼓韵”、韩国的鼓乐称为“鼓舞”、日本的鬼太鼓称为“鼓魂”,由此可见,绛州鼓乐的的灵魂正是它的韵味之独到。《滚核桃》中“用鼓说话”的特点更为明显。比如,在“引子”与“尾声”部分,似乎描绘了成熟的核桃先从左侧的屋脊上干透滚落,稍后是中部和右侧的,最后整个屋顶都响起了核桃的滚落声,有几只性急的核桃迫不及待地从屋顶扑向地面,扬起了几缕尘土……另外,在“中间”部分的大量对奏,好象是两位农民在比较各自收获的核桃谁的个头更大、滚动地更快,两组的对奏似乎又是农民在畅谈今年的收成。

(二)“舞台化”的表演风格

传统的绛州锣鼓属于广场艺术范畴,而绛州鼓乐是将广场艺术变为舞台艺术,这是绛州鼓乐的一大亮点之一,其他鼓乐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因而,《滚核桃》正是绛州鼓乐走向舞台的代表作品之典范,在表演中,8位演奏员以舞台化的肢体语言在击打的同时,把农民在晒核桃时的喜悦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记谱法的变化

传统花敲鼓均是采用锣鼓经的记谱方式,而《滚核桃》则是采用了现代鼓乐的简谱记谱方式,甚至用五线谱记谱,记谱方式的变化使绛州鼓乐更容易交流传播。

综上所述,通过对《滚核桃》的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滚核桃》是如何广泛取材,并吸收民间艺人的娴熟技法和民间花敲鼓的多种技法,展现了其内在的联系和外在的统一,同时,为绛州鼓乐的理论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学术依据,使绛州鼓乐这门艺术能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永远是观众心目中的“国之瑰宝”。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

[2]新绛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绛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3]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4]李焕之.国之瑰宝——绛州鼓乐报刊文摘[M].运城: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1998.endprint

猜你喜欢
演奏技法艺术特征
竹笛协奏曲《愁空山》研究现状及思考
布洛赫中提琴希伯莱组曲演奏技法剖析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唢呐常用演奏技法与声学参量关系研究(一)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肖邦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