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装手册生产质量控制分析

2014-08-27 02:25仵红李继鸿
中国科技纵横 2014年13期
关键词:书册胶层胶液

仵红 李继鸿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

胶装手册生产质量控制分析

仵红 李继鸿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

手册作为商品的重要附件,起着商品使用说明、技术参数介绍、提供服务简介等作用。因此,手册生产的质量问题越来越被商家所重视。印刷公司生产手册经常使用的是胶装,如何查找胶装手册生产质量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成为本文关注的重点。

胶装 质量 问题 解决方法

无线胶粘装订是指用胶质物质将每一帖书页沿订口相互粘接为一体的固背装订方法。无线胶订是一种不用线,不用铁丝,而是用胶粘合书芯的印刷工艺。无线胶订可以在一台设备上连续自动实现从配页到成书的整个无线胶订的工艺过程。显然,这一工艺的方法很大程度上缩短了书刊装订的工艺流程,提高了效率,减少了重复劳动。无线胶订形成的册子,具有翻阅方便,不占订口的优点,所以无线胶订是一种广泛采用的订书方法。无线胶订的生产变得越来越普遍,但相应的胶装质量问题也出现了,下面以胶装中常见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

1 书本脱胶掉页、散页

由于无线胶订成品书册再加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脱胶掉页、散页等质量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源主要跟加工工艺用胶粘结书芯有很大关系,除此之外,还与所使用的配套措施和胶黏剂本身相关。一般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书芯铣背打毛过深,铣背时没有把书页完全铣成单张纸,影响胶液的渗透。一般根据纸张的厚薄、书帖折数的多少,铣背需要铣掉1.4mm~3.0mm。对于客户质量要求较高以及采用较厚铜版纸印刷的手册,一般采取锁线订后上胶的方式,防止散帖;(2)拉沟槽深度过浅、间隔过大。沟槽的深度一般控制为0.8~1.5mm,间隔为2~20mm;(3)书帖在折页时,没有折在折缝线上。所以,采用机器折页时,三、四折页的折缝线上必须打孔放气,防止出套过大;单页或一折书帖采用粘单页的胶订方法;附加页粘贴时,注意粘牢撞齐;(4)背胶胶层过薄,一般胶层厚度控制在0.7mm~1.5mm之间;书芯与纸张较厚的书册,背胶胶层应该加厚。(5)EVA胶温度达不到要求,胶液流动性与渗透性差受到限制,应将EVA胶温度控制在160℃~180℃之间;EVA胶还应该与涂胶位置、机型、天气、季节相匹配。

2 书背不方正、不平整

一本书册经常会出现圆背、斜背、宽背、中间部分不平整等现象,在实际生产中,由于铣背打毛以及上胶的过程中控制不良,就会造成书背跟前后封面不垂直、书背不平整、不方正的现象。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1)铣背刀不锋利、刀刃角度不对或与靠板间隙过大,造成铣背不光洁,上胶后不平整,此时应及时更换刀片和调整刀刃角度;(2)毛刷或吸嘴工具清理铣背时铣下的纸屑,如果清理不干净,混入上胶工序,则引起书背不平;(3)托实定型机构调整不当,与夹书器不够平行和垂直,书背订口上下不一致,应调整托实定型机构和夹书器;(4)胶膜厚薄不一,造成书背不平整。胶液涂抹不均匀,侧胶和底胶装置及里外位置没调整好;上胶轮与刮胶板、匀胶棒与刮胶板间隙调节不当,应重新调整;匀胶棒与书芯距离没调好,匀胶棒与书背不平行等;(5)书夹子开口过大会造成圆背,应在书帖厚度基础上加上15mm,并应同时调窄落书过道、挡杆。书夹子中书位与书帖闯齐台相距太远,书帖伸出应控制在11~12mm,应提高托实板位置;(6)拉槽刀太高,应降低拉槽刀盘位置,书帖凹槽深度控制在1.0mm以内;(7)书背较宽时,上封滚筒过高,对书背形成压力过大;背胶上胶轮过高,使胶液渗入书页之间;书芯松散未捆紧等;(8)胶温过高使书背胶液在短时间内未固化而在上胶时造成胶膜厚薄不匀;拉槽不光洁、纸毛未处理掉、背胶涂抹平整;(9)书帖整理不当引起书背不平整,应注意整理,保证书背外形质量;(10)胶液在短时间内未固化,应调整降低机速。

3 书背胶层出现气泡、蜂窝状

书册的天头地脚两端有明显的气泡、空隙和蜂窝状小孔,在用力按压时会出现不平整的感觉,这些都是书背胶层起空的主要表现。这些质量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是:

(1)铣背刀变钝,纸屑处理不干净,使得书背上胶不均匀;(2)书册在铣背过程中由于铣背刀与两个挤压内侧轮的压力不够造成书芯首帖与末帖下凸,使得书背不平整。调整挤压内侧轮与铣背刀的间隙大小,控制在0.1mm~0.15mm之间;(3)上胶轮与书背间距调整不当。间距过小书背被挤向两边,间距过大,胶轮难以涂抹胶液,或涂刷不上。调整胶轮与书背之间的间距,控制好胶层的均匀度;(4)书背加压成型机构压力调整不当,加压成型机构压力过小使封面与书背黏结不上,也会造成书背胶层起空,压力过大会将书背胶层顶滋。按书本封面纸的厚薄、软硬程度调整加压成型机构的压力大小;(5)背胶装置中胶太少,应保证加胶量;(6)胶水温度太低,应控制好胶液温度;(7)书夹子中书位与书帖闯齐台相距太远,书帖伸出应控制在11~12mm,应提高托实板位置。

4 封面粘接不牢、粘坏

(1)机速过快,胶的开放时间长,应使用与机速配套的热熔胶;(2)少量掉封面次品书未清除;(3)书背起空,加压定型机构调整不当,压力太小,应加大;(4)胶层过薄,粘接不牢,应加大背胶及侧胶胶层厚度;(5)送书机构摆臂轴套中滚针轴承磨损及损坏,造成摆幅时大时小,应及时进行更换;(6)上封时产生野胶,造成封面粘坏。上封滚筒上有野胶,粘住书封面,成型机构下底板粘胶,两侧夹紧板有胶粘住封一、封四,所以应经常清除余胶,使用甲基硅油预防野胶;背胶轮上胶时间过长,产生野胶,应微调上胶时间,尽量不产生野胶并适度降低胶温。

5 封面翘曲、皱褶、错位、起杠线

封面是书册的外衣,起着装饰与保护的作用,所以要求书册的封面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要求制作材料便宜、不变形。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封面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书册的使用与品质。在生产中由于纸张用法、胶液多少,设备调整不当造成了封面翘曲、皱褶、错位、杠线的出现。引起这些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封面纸张含水量变化引起翘曲现象,在上完封面后,及时挤压干燥;封面用纸纵横纹使用不当、纸张过薄引起纸张发生变形产生翘曲现象,一般书封采用较厚纵纹纸张;(2)书夹子中书位过高,应提高托实板位置;起槽刀太高应降低起槽刀盘位置;胶水温度太低应提高胶温;匀胶棒留有胶水,应调整匀胶棒刮胶板间隙使其为零,并检查匀胶棒内加热管工作状况;装订速度过快,应调低机速及延长干燥时间后再裁切;(3)书帖闯齐台太高或书夹子中书位低,应降低托实板的位置;起槽刀太低,应提高起槽刀盘位置;托实机构侧面夹紧力太大,应向外适量调节侧夹紧板位置。(4)控制好侧胶的涂布量、温度和湿度可减少封面杠线的出现;(5)要求铣背刀的定位高度要与压实定型机构的定位高度一致,压实定型机构机构部件无损坏、磨损等。

6 书本破头、爆角

书册出现爆角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在胶装书册的书头位置出现了缺口,引起这种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裁切,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三面裁刀变钝或是刀刃部分出现了豁口;(2)封面用纸丝缕方向不正确或者使用纸张太差;(3)千斤压板压力不平衡,天头、地脚刀位上的压力小,产生撕破现象;(4)铣背不平整使得胶背松弛,拉沟槽过宽、侧胶过厚,造成胶液过多,书背同样变厚;(5)上胶量过多,应调节上胶轮与书背的间隙、上胶轮与刮胶板的间隙;(6)上到工序胶层过后,没有及时干燥,胶液黏在裁刀上,裁刀变钝,或干燥太过,造成裁刀的崩口。

7 书册裁切尺寸不准确

装订完之后的一道工序为裁切,裁切的主要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切到字,另一种是出血位不够,露白,而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来自裁切刀,另外一方面则为印前拼版。其表现如下:(1)裁纸刀片刀口应平直光洁,无损伤。纸张裁切后,纸张四角应呈90度,纸张上下应呈垂直状,无上下刀和刀花等现象;(2)封面设计要符合胶订产品的技术要求。制作电子文档或者拼版时,没有留足足够的出血位。

[1]魏瑞玲.印后原理与工艺.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9.9.

[2]王定闯等.胶装质量问题分析.北京:今日印刷,2005.9.

[3]王合营.国务院和中直机关系统2002年印后装订技师论文摘编之一胶订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北京:印刷技术,2003.9.

[4]王淮珠.无线胶订机的操作要求、规程及质量标准.中国包装网,2004.11.9.

猜你喜欢
书册胶层胶液
厚胶层复合材料黏接结构中超声反射/透射特性的有限元仿真
水溶性聚合物胶液中自由水含量的测定
“书册”读写联动策略研究
跟我一起学国学
——读书写字篇
赞清官郑板桥
碳纤维复合材料T型胶接接头损伤行为研究
基于有限元的CFRP胶接接头损伤行为研究
复合材料单面加固修补钢板的界面应力分析
一种喇叭组装用涂胶装置
一种橡胶传输带及用于该橡胶传输带胶液的组合物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