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病房呼叫铃使用率中的应用

2014-08-28 08:24宗彩霞聂立敏付雪飞张呈
河北医药 2014年7期
关键词:圈员使用率病区

宗彩霞 聂立敏 付雪飞 张呈

·护理研究·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病房呼叫铃使用率中的应用

宗彩霞 聂立敏 付雪飞 张呈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降低急诊外科病区呼叫铃使用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降低病区呼叫铃使用率”为活动主题,对病区呼叫铃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病区呼叫铃使用频次高的主要原因,通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科学排班、合理分工,创新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流程等方法,减少或避免呼叫铃响铃。结果品管圈活动目标达成率是90.05%,进步率是54.72%。更换输液接瓶方面使用率下降幅度为45.81%。通过对实施前后响铃次数的调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合理的安排工作,可以有效控制呼叫铃在病区的使用率,减少病区噪声污染,为患者营造安静、和谐的治疗和休养环境。

品管圈;降低;呼叫铃;效果

医院病房呼叫铃在为护患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因为频繁呼叫而产生病区噪音污染,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又从侧面反映出科室的平面管理水平,护理人员资源配备,工作流程和效率的情况[1]。降低病区噪音污染,营造安静的医院病区环境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减少工作压力的重要措施[2]。品管圈(QCC)是指为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处在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人,自发形成的一个小团体,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及全员参与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善与管理[3]。本院急诊外科病房自2013年3月11日至2013年7月7日,开展QCC活动,针对控制病房呼叫铃造成的噪声污染,对降低病区呼叫铃使用频次,做了近4个月的持续质量改进,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诊外科病区目前有护理人员11人。学历构成:大专4人,本科7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1人,护士6人。2013年3至7月,病区共有床位36张,日均住院患者35例。

1.2 品管圈活动方法

1.2.1 成立QCC小组:QCC小组人员共11人,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确定品管圈圈名为“天使圈”,并制定出圈徽。所有圈员参与选出一名高年资主管护师担任圈长,并邀请管理经验丰富的护士长担任辅导员。圈长是品管圈的灵魂人物,领导整个活动,拟定并执行活动计划,分派阶段负责人,创造全员参加、全员发言的气氛,做好辅导员与圈员间的沟通桥梁,负责对品管圈的活动进行整体管理和统筹安排;辅导员负责对品管圈活动的监督与指导,了解并认同品管圈的意义和作法并辅导日常活动,对部门品管圈给予支持,帮助解决圈内问题,适度评价及鼓励所属品管圈;圈员是品管圈的基石,积极参加圈会,踊跃发言,认真执行分派到的各项工作,参与活动中每个步骤的实施以及轮流负责某一步骤的计划安排。同样,通过召开全体圈员会议,运用头脑风暴方法,确定将“降低病区呼叫铃使用率”作为天使圈本次活动主题。QCC活动实施期为:2013年3月11日至2013年7月7日。

1.2.2 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天使圈全体圈员对病区呼叫铃使用进行了5 d的现状调查,此次调查针对呼叫铃高频阶段进行阶段性调查,对调查时间段内所有铃响次数及原因,均登记于检查表中。80/20原则表明,本圈将改善重点定为:输液接瓶导致的呼叫铃使用率高。然后全体圈员召开圈会,采用脑力激荡法对该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运用QC手法找出主要原因,进行真因验证。最终确定为:护理人员不足;工作流程欠佳;护理人员主动巡视次数少;工作人员往返于病房与治疗室之间的时间浪费,导致病房呼叫铃使用频率高。见表1。

表1 改善前数据分析说明

1.2.3 制定对策及实施:①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科学分组排班:根据优质护理的床护比,增加护理人员4人。由护士长进行人员重组,科学排班。病区36张床,责任小组由原来的2组调整为3组。每组配备2名责任护士,分别为正班责护和8~5班责护。②合理分工,优化护理流程:每天责护7∶30到岗,进行床旁交接班,然后8~5责护在治疗室配置液体并将第1组液体按顺序摆放于治疗车上,相继配置余液。正班责护跟随医生进行查房,获得最新治疗护理信息,并实时执行部分医嘱,可节省查看电子医嘱后再执行的时间,避免部分医嘱的滞后执行。查房后,正班责护根据护理计划单执行基础护理和定点治疗。然后对所负责患者进行输液治疗,同时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③创新服务意识,转变服务理念:QCC设立流动治疗车(相当于二级护理站),完善车内外配备用物。输液后,将第2组液体按顺序摆放与治疗车,进行主动巡视病房,及时发现液体输毕,主动更换。还可以与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健康宣教,落实主动服务,真正做到将护士还给患者,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服务。护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工作,服务的最终目标是让患者满意[4]。④督促检查,及时处理。制定检查考核标准,每月调查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重点调查护士是否及时巡视病房,及时更换输液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2.4 成果检查与效果确认:同样采取改善前使用的调查方法,对对采取改善措施后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改善后,病房呼叫铃使用率明显降低。其中输液接瓶铃声,占所有铃声的37.9%。见表2。

表2 改善后数据分析说明

1.3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形成果 品管圈活动目标达成率是90.05%,进步率是54.72%。效果很明显,病区呼叫铃在各方面的使用均有减少,最明显者体现在更换输液接瓶方面更为突出,使用率下降幅度为45.81%。通过对实施前后响铃次数的调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改善前后输液接瓶铃响比较(同时间段内)

2.2 无形成果 本次QCC活动使得所有圈员在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沟通协调、幸福感、QC手法运用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样提升了圈员的自身素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改变了护理人员的理念: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减少了医疗费用,为医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 讨论

病区呼叫铃导致的噪音污染可以引起患者各种心理和临床等症状[5]。减少呼叫铃使用频次可减少病区噪声污染,给护患创造良好的环境。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品管圈活动后,我们病区呼叫铃使用频率有明显降低,特别是在更换输液接瓶等方面效果显著,符合品管圈80/20原则,同时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改善,成效显著。

品管圈活动过程中,始终遵循PDCA循环模式,科室不断对自己的改进措施进行评估,并对新出现的问题持续改进。如: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科学分组排班;合理分工,优化护理流程;创新服务意识,转变服务理念,QCC设立流动治疗车(相当于二级护理站),完善车内外配备用物;进行主动巡视病房,及时发现液体输毕,主动更换,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健康宣教,真正做到将护士还给患者,落实主动服务,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服务;督促检查,及时处理,制定检查考核标准,每月调查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重点调查护士是否及时巡视病房,及时更换输液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把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作为推动下一次循环的动力和依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健康观念的更新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服务对象的要求在不断变化[6]。将QCC活动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品管圈成员间的相互协作,找出和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效果评价等,可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性改进。QCC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强调让圈员自发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使自己享有更高的管理权、自主权和参与权[7]。护理质量管理不再单纯以护士长为主[8],而是调动全员积极参与实施。在圈会上,圈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畅所欲言,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激发;在对策实施过程中,圈员自觉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并进行认真的总结与分析。这样既解决了现有问题,也达到了相互帮助与共同提高,充分发挥全体圈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

1 程友花,王蕾.品管圈活动中争创“无铃声呼叫病房”对策.护理研究,2012,9:127-131.

2 朱美丽,谢艳芬.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病区呼叫铃使用次数中的应用.医院管理论坛,2013,30:37-40.

3 汪四花,林芬,沈国霞.品质管理活动在病房用药安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11, 46:60-61.

4 杨银英,李梅.在创建“百姓放心医院”活动中提高护理质量.实用护理杂志,2002,18:70.

5 朱美丽,谢艳芬.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病区呼叫铃使用次数中的应用.医院管理论坛,2013,30:37-40.

6 王惠琴.品质管理中的护理文化.中华护理杂志 ,2010,45:1.

7 杨丽,王卫琼.参与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护理管理杂志,2004,4:44-45.

8 国秀娣,陆俊,李益民.持续质量改进报告160份存在的缺陷与对策.护理与康复,2009, 8:970-972.

10.3969/j.issn.1002-7386.2014.07.066

050000 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

R 472

A

1002-7386(2014)07-1103-03

2013-10-13)

猜你喜欢
圈员使用率病区
依托皮肤科独立病区开展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教学查房探讨
依托PDCA管理推进全科品管圈活动的开展
基于循证的层级管理模式在手外科病区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品管圈对增强CT检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
2018年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为3.97亿
浅谈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闭环管理在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中作用研究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隐形矫治患者佩戴矫治器依从性中的应用
基于服务学习方法提高青少年安全带使用率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