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中长期医疗照护管理模式评价标准的应用价值

2014-08-28 08:24张建超赵军兰王小平刘品晶
河北医药 2014年7期
关键词:细则老年人医疗

张建超 赵军兰 王小平 刘品晶

·护理研究·

老年人中长期医疗照护管理模式评价标准的应用价值

张建超 赵军兰 王小平 刘品晶

中长期医疗照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细则;质量控制;满意度调查

随着老年期的来临,个体身体机能逐步退化甚至丧失,老年人中长期医疗照护几乎是每一人的必要需求[1]。传统家庭式照料则面临着家庭核心化、空巢家庭增加、家庭照顾非专业化等因素的挑战[2]。老年人中长期医疗照护工作涉及的护理工作面广,对护士能力要求高,其护理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危重患者的抢救、预后以及患者及家属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了规范中长期照护和临终关怀病房的管理,我院根据卫生部三级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和实施细则,结合三级老年医院评价标准细则中长期照护、临终关怀病房管理实施细则,制定老年人中长期医疗照护管理模式评价标准细则,用定量评价法综合判断中长期照护、临终关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细则执行落实情况,并通过质量控制检查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不断完善标准细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1年1至12月收治无陪护中期照护患者7例,有陪护中期照护患者42例,临终关怀患者19例,其中男36例,女32例;平均年龄81.52岁。2012年1至12月收治无陪护中期照护患者12例,有陪护中期照护患者65例,临终关怀患者24例。其中男61例,女40例;平均年龄82.32岁。所有患者多为一体多病或多脏器功能衰竭并存,2组患者性别比、年龄间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1.2.1 护理质量控制三级管理体系:医院设置了护理质量控制三级管理体系:护理部设置护理质量管理小组五个,分为病房管理组、护理安全组、院感管理组、护理文书组、重点专科组(每组组长1人,成员2人,由护士长和副护士长担任),负责检查全院中长期照护和临终关怀护理质控落实情况。每个护理单元将科室全员护士分为3个质控小组(病房管理组、护理安全组、健康教育组),分别设有主管护师或护师担任组长,病房管理组负责检查专科护理、基础护理、护理服务流程;护理安全组负责检查查对制度、院内感染控制、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压疮等意外事件发生、用药安全、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健康教育组负责检查入院宣教、疾病指导、药物指导、检查指导、康复指导、出院指导、出院随访。每周进行检查,每月汇总,找出问题,及时整改。

1.2.2 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细则的制定:根据卫生部三级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和实施细则,结合三级老年医院评价标准细则中长期照护、临终关怀病房管理实施细则,回顾和分析以往中长期照护和临终关怀护理在执行落实中的缺陷,制定老年人中长期医疗照护管理模式评价标准细则,用定量评价法综合判断中长期照护、临终关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细则执行落实情况,并通过质量控制检查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在全院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反复修改形不断完善形成评价标准细则表格。

1.2.3 细则内容:包括老年人中长期医疗照护管理模式质量检查评分标准(评分细则)。内容包括3大项,共计16小项,满分为300分制, 护理质量(100分),包括专科护理(40分)、基础护理(30分)、护理服务流程(30分); 护理安全(100分),包括查对制度(20分)、院内感染控制(20分)、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压疮等意外事件发生(30分)、用药安全(10分)、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10分)、妥善处理护理安全不良事件(10分);健康教育(100分),包括入院宣教(20分)、疾病指导(20分)、药物指导(20分)、检查指导(10分)、康复指导(10分)、出院指导(10分)、出院随访(10分)。

1.2.4 满意度调查表:包括对护士操作技术、服务态度、健康教育、生活帮助内容的调查。每一项内容分满意、不满意两个等级供选择。

1.2.5 老年人中长期医疗照护管理模式评价标准细则的应用:本细则作为全院老年人中长期医疗照护管理模式评价的依据。各护理单元质控员每周组织三个质控小组按照标准细则对本科室进行一次检查,将检查结果汇总认真记录在科室质控本上,进行分析、评价、追踪,体现持续改进。护理部组织质控小组成员,每月检查一次,按评价标准中的扣分标准评分,并将检查结果与科室质控检查对比、汇总,在全体护士长例会上将检查结果通报,提出整改措施,并追踪整改效果。护理部每月将护理质量检查结果报医院质控办,医院质控办每月出版质控简报。

1.3 评价方法

1.3.1 护理质量评价:取护理部的护理质量检查资料,分别统计2011年1至12月与的2012年1至12月病区中长期照护和临终关怀护理质量评价效果进行比较。

1.3.2 患者满意度评价:了解中长期照护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011年1至12月发放68张,收回68张。2012年发放101张,收回101张。 统计2011年与2012年满意度调查结果相应指标作对照分析。

2 结果

2.1 老年人中长期医疗照护管理特征 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试点病房中医病区收治无陪护中期照护患者19例,其他病区收治以患者家人、护工为陪护的患者107例,临终关怀43例。

2.2 护理质量评价 利用老年人中长期医疗照护管理模式评价标准细则进行评价后护理质量效果明显提高。见表1。

表1 应用评分细则前后老年人中长期医疗照护管理质量效果评价比较 分

2.3 应用评分细则前后患者满意度调查比较 2011年操作技术、服务态度、健康教育和生活帮助满意度与2012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中期照护指由于老年人在急性疾病的救治后,康复上具有其特殊性,常因疾病或卧床而产生身体功能退化,疾病稳定或痊愈后仍需要一段复原期,因此产生一个整合性的中期照护的健康照护服务概念,时间4~6周。长期照护是由于老年人因生理、心理受损,生活不能自理,因而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甚至在整个生命存续期内都需要他人给予的各种帮助的总称,一般是6个月以内。一般家庭还可以承担照护工作,时间再长则成为家庭异常沉重甚至难以承受的负担[3]。临终关怀即以往所称的濒死护理,指自患者出现各种垂危的生命体征直至呼吸心跳停止,宣告死亡。广义的临终护理对象包括由于高龄、衰弱、孤独,并存在严重并发症或禁忌证等多种原因,失去各种有效治疗机会的危重患者,他们可存活数月甚至更久,他们在弥留之际也需要得到临终关怀存续期内都需要他人给予的各种帮助的总称[4]。老年人中长期医疗照护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3.1 老年人中长期医疗照护管理模式评价标准制定的意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得老年人中长期医疗照护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比例持续增加,导致需要照顾的老年群体规模不断增大,照护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5]。 一般来说,受照料者失能程度越高,疾病越多,对护理人员的综合技能要求也越高。中长期照护和临终关怀护理是老年医院护士必须掌握的临床护理技能和方法,制定与其相关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细则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3.2 制定老年人中长期医疗照护管理模式评价标准细则的步骤 根据卫生部三级医院和三级老年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实施细则,结合老年人一体多病和多功能衰竭的疾病特点,制定老年人中长期医疗照护管理模式评价标准细则,并根据实际工作和检查中的问题不断修订和完善。质量评价表的设置力求简明而内容全面,根据内容的性质确定分值。自评价细则实施以来,注重分析,把握质控关键点,提出整改措施。

3.3 老年人中长期医疗照护管理模式评价标准细则的落实 采取护理部、科室和护士三级质控管理模式,确保了评价细则的有效落实,提高了老年人中长期医疗照护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效果。在评价细则制定后,将评价细则打印成册下发到各护理单元,要求逐项分析学习掌握,将老年人中长期医疗照护管理模式评价标准质量落到实处,体现持续改进过程。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根据卫生部三级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和实施细则,结合三级老年医院评价标准细则中长期照护、临终关怀病房管理实施细则,回顾和分析以往中长期照护和临终关怀护理在执行落实中的缺陷,制定老年医院老年人中长期医疗照护管理模式评价标准细则,利用三级质控进行检查和判断质量,严格分析,及时反馈,采取有力措施,保证落实到位,提高了服务质量,提高了满意度。

1 郑雄飞.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0:135-142.

2 黄方超.社区-居家式老年人长期照护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88-391.

3 田申.我国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要与利用现状分析.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21:72-73.

4 邵子明主编.老年护理学.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3.

5 尹尚青,杜鹏.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现状及趋势研究.人口学刊,2012,34:49-56.

10.3969/j.issn.1002-7386.2014.07.070

项目来源:河北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项目(编号:12457202D-65)

050021 石家庄市,河北省老年病医院

赵军兰,050021 河北省老年病医院;

E-mail:1731801469@qq.com

R 471

A

1002-7386(2014)07-1110-03

2013-11-05)

猜你喜欢
细则老年人医疗
守正创新 追求卓越 《今传媒》征稿细则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宇航计测技术》征稿细则
征稿细则
《复杂油气藏》征稿细则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