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手术PICC置管后测量血压的部位选择

2014-08-28 08:24苏立平
河北医药 2014年7期
关键词:置管静脉炎上肢

苏立平

·护理研究·

乳腺癌手术PICC置管后测量血压的部位选择

苏立平

乳腺癌手术;PICC置管;血压测量;选择部位

乳腺癌手术后的综合治疗方案中,最重要的是静脉输入化疗药物,为减少反复静脉穿刺以及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所带来的痛苦。临床上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由外周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可长达一年[1]。PICC置管后为防止损伤导管及导管堵塞,禁止在置管侧上肢测量肱动脉血压,然而乳腺癌手术后,因患侧腋窝淋巴结清扫,为预防患侧上肢肿胀,故不得在患侧上肢测血压、抽血等[2],因此导致乳腺癌手术PICC置管后患者双上肢均不宜测量肱动脉血压,为解决这一难题,本研究选择一种用腕式电子血压计测量腕动脉血压的方法。并与肱动脉血压及踝动脉血压进行对比,旨在探索一种方便可靠的血压测量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60例,均为女性,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43岁,其中左乳癌71例,右乳癌89例,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151例行PICC穿刺置管术。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疾病,例高血压、周围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

1.2 方法

1.2.1 对160例乳腺癌患者入院时测量其血压,测量前均先卧床休息30 min,自然放松,分别用臂式电子血压计与腕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同一患者同侧上肢肱动脉血压及腕动脉血压,记录测量值,单位mm Hg。肱动脉血压测量方法:患者放松坐好,手臂放在桌面上,使袖带与心脏保持在同一高度,脱去一侧衣袖,将袖带缠在手臂上,袖带底边应在肘部上方1~2 cm,三角标记位于手臂内侧的中心,扣紧布扣,按下开始/停止按钮。腕动脉血压测量方法:患者身体挺直的坐在凳子上,手臂放在桌面上,使腕带中心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完成初始设置后,挽起衣袖,将腕带直接套在手腕上,显示屏应与手腕同一面,腕带距离手掌边缘1 cm,握住腕带的末端,将毛面的腕带勾搭在勾面上,松紧控制在舒适的程度,按“启动/停止”键,测量时保持正确姿势,切勿摇晃、说话、吃东西。

1.2.2 160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后,151例患者签署了PICC穿刺知情同意书,行PICC穿刺置管术,均采用巴德公司生产的4Fr单腔PICC导管。置管后测量血压时,75例患者采用腕动脉血压测量方法,76例患者采用踝动脉血压测量方法,测量踝动脉血压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裤管上挽,露出小腿下1/3,用测肱动脉血压的普通袖带束于小腿处,气袖下缘距内踝上约3~4 cm,用手扪足背动脉,将听诊器胸件放在足背动脉上测量即可[3],分别于术后1周观察置管侧上肢有无机械性静脉炎发生、导管有无堵塞、有无导管损伤。

2 结果

2.1 肱动脉血压与腕动脉血压测量值的比较 手术前同一患者的肱动脉血压测量与腕动脉血压测量的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肱动脉血压与腕动脉血压测量值的比较

2.2 测量腕动脉血压与测量踝动脉血压对置管侧上肢的影响比较 乳腺癌手术PICC置管后,测量腕动脉血压组与测量踝动脉血压组置管侧上肢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乳腺癌手术PICC置管后测量腕动脉血压与测量踝动脉血压对置管侧上肢的影响比较 例

3 讨论

3.1 本研究通过对乳腺癌患者手术前测量其肱动脉血压与腕动脉血压比较,2组统计数据差异无意义,说明特殊情况下,不宜测量肱动脉血压时,可以测量其腕动脉血压,为患者病情变化提供临床数据,为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提供临床依据。

3.2 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置管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4],其发生率高达15%~25%[5],通常发生于穿刺后7 d内。本研究通过对乳腺癌手术PICC置管7 d后观察,测量腕动脉血压组与测量踝动脉血压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16%、17、1%,与文献报道类似。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属于急性无菌性炎症,是由于导管对血管的摩擦、撞击作用,造成血管的痉挛和血管内膜的损伤,激惹静脉壁发生的静脉炎症反应[6]。本研究也证实了测量腕动脉血压与测量踝动脉血压对置管侧上肢发生机械性静脉炎机率无影响。本组1例出现导管轻度堵塞,液体流速减慢,经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加肝素钠注射液2 ml稀释后,用20 ml注射器抽取10 ml稀释液接导管抽吸后导管通畅。因此,乳腺癌手术PICC置管后不宜测量肱动脉血压情况下,可选择测量腕动脉血压,方便易行,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1 孙文瑞,詹健,王海治,等.局部热敷加喜辽妥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疗效观察.温州医学院学报,2011,41:569-570.

2 曹伟星,李乐之主编.外科护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90.

3 马改翠,高妹花,刘翠霞.在踝部测量下肢血压的方法.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10:9.

4 Leung TK,Lee CM,Tai CJ,et al.A retrospective study on the long-term placement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and the importance of nursing care and education. Cancer Nurs,2011,34:25-30.

5 段培蓓,梅思娟,张园园.金黄散外敷对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观察.护理学报,2008,15:71-73.

6 张美美,崔丽华.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护理及研究进展.北京医学,2012,34:917-919.

10.3969/j.issn.1002-7386.2014.07.071

050000 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腺体外科

R 737.9

A

1002-7386(2014)07-1112-02

2013-10-22)

猜你喜欢
置管静脉炎上肢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B超引导定位法和体表定位法在肿瘤患者股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