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戏曲传统的主体缺失

2014-08-28 13:00王评章
艺术评论 2014年8期
关键词:整理戏曲集体

王评章

文艺作品的思想、情感,自然是体现在情节、尤其是人物之中,但中国的传统艺术或者说艺术传统,的确除了“赋”,还有“比兴”,作品成为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作品的主体及其力量,不仅在作品的描写对象,还在作者的主观情感,而且更主要的还在于观众可以作为“真实生活”(具象故事)来接受它,也可以把它作为苏珊 ·朗格说的审美的“情感形式”来接受它。这大约就类似桑塔耶纳所说的审美的“第二项”:“第一项是实际呈现的事物,一个字、一个形象,或一件富于表现力的东西;第二项是所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情感,或被唤起的形象、被表现的东西。 ”[1]中国戏曲是程式化的也即是类型化的,表达的都是通过由人物到达类型的由 “人”及“类”的集体情感,比如秦香莲、李三娘等,归入的是青衣行当,抒发、表现的是民族的或地方的千百年来类似女性的集体遭遇、集体情感。所以能世世代代引人共鸣,其中有我们的经验、感触,也有我们的世世代代的母亲、祖母们遗传给我们的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潜意识的集体情感、心理。类似的比如《四郎探母》,表现的是孤身在异邦异域的有家不能归、身不由已的人对亲人的渴盼,难怪台湾的老兵会特别喜爱它;比如《桃花扇》,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痛”,也都同时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相类同的万千人的灵魂与情感,争先恐后地附魅移魂“投生”到故事、人物身上,是“类”借“人”来发声来倾诉。这也是戏曲的类型性与小说、话剧的典型说的不同。典型说更关注的是同时代生活、精神的概括,类型性更重视历时性,重视不同时代的共同性格、心理、情感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中国传统戏曲,说到底重的是这种“审美第二项”的“情感形式”,而不只是 “人物性格”,这与它的音乐性、与它“曲”的特点有根本的重大的关系。只可惜我们现在只会写 “人物的独特性格”,较难进入“类”的“情感形式”,所以我们的戏、我们的曲很难传唱,因为它动人之处在具体人物的情感,而不在深入到“类”的“集体情感”,所以较少能够通过一个形象、一种情感来唤起观众心中更深入的另一些形象、另一些情感,而这正是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正是传统戏曲的审美价值。我们应该更多地从艺术规律出发,适当地解放一下我们的新、旧意识形态。

传统戏的整理改编,大概已经经过了上世纪(甚至可以推至新文化运动)“化腐朽为神奇”的批判阶段、颠覆阶段、重造阶段,到现在更多地有了文化的敬畏、同情和自觉,或者可以称为温故知新、返本开新的复兴阶段、传承阶段。其实当年的“神奇”,大多还是倚仗了前人艺术上的成就。上海昆剧团《景阳钟》对传统昆剧《铁冠图》的改编,是这种转换的比较鲜明的例子。《景阳钟》不仅保留了原作艺术上的精彩,而且对内容也采取了细致的分析,在有分寸地保留了崇祯及其遭遇的悲剧感的同时,充分保留并强调原作者所表现的亡国之痛的集体情感,同时把崇祯形象沿着原作者的情感进行合历史的深化或者说复原,使同情内含了深刻客观的反思与批判,而又不破坏这种同情的力量所赋予艺术形式的内在和全部的魅力。

一出经典的传统戏,从表演科范到唱腔曲牌,都是由特定的内容、情感生发、概括、提炼、融铸起来的,其生动之气韵、独特之表达,有时当然也可以作形式的技术的抽离、凝定、沉淀,成为更加符号化的通用语言,但大体而言,其产生往往是由特定戏的内容、情感激发、召引出来的,言之不足而歌之咏之,歌咏不足复舞之蹈之。这种原创性尤其有重要和精准的艺术表现力,属于审美的核心价值。昆剧《景阳钟》如果脱离了原作者体现在崇祯形象上的亡国之痛之责的情感,无论如何是创造不出如此精湛的“撞钟”、“分宫”等折的表演和唱腔的,创造不出如此完美的形、声、情的极致统一。同样,离开了这些具体的集体情感,它们的想象与表现的独到之处也难以淋漓尽致展示、释放出来。

尽管有不少争议,我还是认为戏曲创作的“三并举”方针仍然不失为符合艺术规律、并且能够继续指导实践的剧目工作方针。只是在实践过程中,“三并举”还是相当不平衡,即使扣除不同时间、地点的因素,整理、改编传统戏仍然是软弱的一极。根本的原因是对原创与继承评价标准厚薄极端化的问题,是当代必然胜过古代的文化进化论的问题,是艺术创作唯个性主体化观念的问题。所以在传统戏的整理与改编上,整理的价值也远远不如改编,这甚至演化为一种偏见,不能平心持论。上述个人观点或许不对,但至少在今天,当我们对传统的理解、认识、熟悉一代一代渐行渐远时,当我们的新创是因为传统的缺失时,当传统只成为我们需要的表现手段而失去它自身的主体、本体时,整理、改编传统戏,如何整理、改编传统戏开始变成一个重要问题让人必须面对。我有时甚至认为,当一个时代的艺术创作力处于间歇时期(这肯定是艺术的规律也是历史的规律),正确地理解并且有才情有智慧有识见有思想地整理、改编传统戏,应该也可以是一个时代的特色与贡献,一个时代审美的幸事。

注释

[1][美]桑塔耶纳:《美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版,第132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整理戏曲集体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警犬集体过生日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集体逃学
整理“房间”
泛滥的集体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