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淑梅:中国“最后讲故事的人”

2014-08-29 13:29丁跃忠
新青年 2014年8期
关键词:张爱玲女儿母亲

丁跃忠

丈夫的一次意外事故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从此,60岁的她开始学认字,76岁时正式出书。她把自己经历的故事写出来,每个字都如同“钉”在纸上一样,每个字都如同“戳”在人们心底。文字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无缺,叙述如同行云流水,描写好似画笔传神。2013年10月,她写的第一部书《乱时候,穷时候》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一面世,就引起巨大震动,好评如潮,连续5次再版仍供不应求。一部独一无二的平民史向世人展现出来,真实的令人屏住呼吸……这位作者就是被人们称为“传奇奶奶”的黑龙江安达市民姜淑梅。

A:苍天保佑,尽管社会动荡,全家人没有一个人死于战乱

姜淑梅,1937年生于山东省巨野县董官屯乡百时屯,姜淑梅的父亲姜清车是巨野县一个分区的区长。后来,姜清车回乡务农。因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姜淑梅有三个哥哥,一家人就拿她当个宝似的看着,她都会走路了,家里人还不知道,因为全家人一天到晚的轮流抱着。姜淑梅的家右边有水坑,左边是水井,母亲怕她掉到坑里井里,就让办小学的二哥管着她。五岁那年,母亲把她送进百时屯小学,告诉二儿子说:“让她到学校玩吧,别掉坑里井里就行。”就这样,姜淑梅的二哥成了她的启蒙老师。学校里就她一个女孩子,其他都是男生。课程只有算术和国语。姜淑梅至今还能背诵国语“书歌子”,她还记得第一篇课文叫《天亮了》。断断续续上了两年学,除了会背几首儿歌外,没学会几个字,整天玩耍,书也翻坏了,过几天书也玩飞了。老师一生气,就打她的手板。因为战乱,姜淑梅上了两年学就念不下去了。

姜淑梅家门前有个小场院,月亮升起,大姑娘小媳妇都把棉车子搬来纺棉花,有说有笑,谁家的闺女整天撒野,谁家的闺女不会手工,大家都拿来当笑话讲。1954年,姜淑梅17岁,媒人做媒,给找婆家,农历4月14这一天,她父亲说:“明天你去登记结婚。”姜淑梅没敢说不去。“张富春”,叫他的时候,姜淑梅还不知道他是谁。“姜淑梅”,叫她的时候,她就知道张富春是自己的男人了。他个子不高,有点驼背,金鱼眼,大嘴叉。登完记,姜淑梅一脸傻笑,她说这就是命,命中注定他们是一对夫妻。农历5月16这一天,婆家来了一乘小轿,把她迎了过去。有的说:一朵鲜花插到牛粪上,有的说他家人缘不好,说啥的都有。公公婆婆可高兴了,丈夫说:“登完记,俺就一天天地盼结婚,好叫亲戚朋友都看看,俺张富春娶了个好媳妇。”

结婚后,那个年月,生活异常艰苦。

苍天保佑,尽管社会动荡,全家人没有一个人死于战乱,但是,战争惨景,让她永生难忘。那时,整天打仗,用“尸横遍野”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生死关头,人情冷淡。1960年,丈夫赶紧带上姜淑梅娘俩走了三天三夜,到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又辗转到安达县(现为安达市)一家小砖厂安顿下来。邻居也都是逃荒者,家属宿舍13个孩子,都出麻疹,死了12个,就姜淑梅的儿子活了下来。

姜淑梅一家在安达过得不错,丈夫在小砖厂当工人,她当家属工人,家里还养猪,养奶牛,最多时养了5头牛。但始终富不起来。姜淑梅总说,明年就好了。可是,明年还是没富起来,后来就说:“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还是破棉袄。”最后,她只好继续打气说:“明年的明年就好了。”到东北后,我主动把待我不友好的公公婆婆接了过来,为他们养老送终。

姜淑梅羡慕读书人,她的女儿叫张爱玲,只要女儿看书写字,她就认为是在做正经事,非常重要,她把家务活全包了,为的是让女儿专心学习。女儿上小学的时候,一天,她对女儿说:“人家都说你作文写得好,把你写的作文给娘念念听听。”女儿急忙找出一篇作文念起来,等待母亲夸奖。母亲放下手中的活儿问:“老师夸奖你了?”女儿说:“对呀。”“俺咋没听出劲来呢?”女儿说:“老师在班上都表扬我了,有啥没劲的,说没劲,那是你听不懂。”张爱玲上了中学,再把写的作文念给母亲听,母亲边听边点头说:“这个有点儿劲了。”从那时起,张爱玲再也不敢小瞧不识字的母亲,因为母亲的判断是对的。

B:她发誓要写出文章来,让人瞧瞧,我老太太也不是废物

1996年9月下旬,姜淑梅从家里出发,坐汽车回山东老家,在秦皇岛附近发生车祸,丈夫当场身亡,姜淑梅悲痛欲绝,也不想活了,身边的人极力劝说,才安静下来。但是,她把悲伤和绝望压在心底,没敢告诉在校读书学习的女儿,只通知了女儿的丈夫帮助处理后事。后来,女儿知道父亲死亡已是半个月之后的事了。

年纪大了,姜淑梅不忘教孩子,她告诉孩子们,在外做事要学会忍让,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别人,不要斤斤计较,要宽宏大量,不要与人发生直接冲突,要好言好语的讲话,不要恶语相向。即使别人待你不友好,你仍然要有耐心,对人家好。这样,人家会慢慢体会到你的好,学会做人,这很重要,能让你的路越走越宽。平时,她再三嘱咐自己的女儿,要对公公婆婆好,待公公婆婆好,你会总走好运。

寒假的时候,姜淑梅让女儿多买点毛线,说睡不着觉,想学着织毛衣毛裤。没过多久,她就给女婿和女儿各织一条毛裤,还给女儿织了一件坎肩,女儿劝她多休息,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后来,女儿忽然想起,母亲早年就说想学认字。女儿说:“妈,你学认字吧,我给你当老师。”姜淑梅犹豫了半晌:“俺都60岁了,学这个能行吗?”女儿说:“行,怎么不行,我在学校教书,还怕教不会你?”

姜淑梅学认字很快,几个月后,她就能看懂幼儿故事了。不认识的字,她就问身边的孩子,连街上的行人她也会请教。她走到哪,学到哪。商家的牌匾、路边的广告都成了她认字的教材。但是,她的学习生活经常受到一些困扰。外甥家开小吃店她要帮忙;外孙子没人看管她要去照看;儿媳妇病了,她又要帮助照看一家人;最忙的时候,她要带着外孙女和重孙子。忙得焦头烂额,也影响了学习认字,但她不后悔。

有一天,女儿张爱玲正在作家班的寝室看书,同学开门说:“爱玲,看看谁来了。”原来是母亲来了,女儿迎上前去,与母亲拥抱在一起。在寝室里,同学们海阔天空地谈论着,姜淑梅坐在一边静静地听着。人家都走了,她高兴地说:“有文化的人说话,就是不一样,知道的事情多,说话有条有理。”女儿提议,那你到我们班上听听课吧,或许对你有用。征得学校同意后,姜淑梅走进作家班的课堂。听完课后,她说收获很大。endprint

1998年,女儿张爱玲的散文集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女儿请母亲在书上签名留念,她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她想了半天,说出两句话:“根是苦菜花,发出甘蔗芽。本是乌鸦娘,抱出金凤凰。”她让女儿写在纸上,要照着练习写,练了好几天,觉得差不多了,才敢往书上签名,签名写得特别认真,像小孩子刚学写字一样整整齐齐。

学会一些字后,姜淑梅喜欢看《一千零一夜》,还喜欢看乔叶的小说《最慢的是活着》,她说:“这小说写得太好了,有故事,有细节,看着真实。”女儿顺便劝说:“妈!你也学写作呗。”她说不行:“我看书是顺着看,好多不认识的字是顺着句子的意思读下来了,不一定正确,就这水平,哪能写作。”

2012年6月,姜淑梅学会了几首歌曲,在电子琴上弹起《苏武牧羊》,她忽然有了信心,她跟女儿说:“俺要学习写作,写不好,你们别笑话。”女儿听了,急忙找来一叠作废的纸和几支笔,放在她面前。她拿起笔,铺好纸,就开始写字,可手就是不听使唤。横不像横,竖不像竖,弯弯曲曲,像锯锯齿。10多天后,她惊喜地发现,她原来能写出好多字来。女儿因势利导地说:“要写就写自己的故事,要写就写别人没有听说过的故事,然后,从头到尾讲出来就行了。”她对女儿说:“中,我听你的。”

不过,刚答应完,姜淑梅就变卦了,她先给女儿讲故事,想让女儿给写。女儿那时教学任务繁忙,就说:“妈!你自己写呗。”姜淑梅说:“上过大学的人都写不好,我没文化咋写?”女儿说:“就写你亲身经历过的故事,你平时怎么给人讲故事,就怎么写。”女儿这么一说,她又有点动心了。

姜淑梅到大庆三儿子家串门,说要跟大女儿学写作。三儿子听后,笑岔了气,半天才缓过劲来,说:“妈!你能写作,那太阳还不从西边出来?再说,你要是能发表文章,中央领导都会亲自接见你。”听了儿子这话,她气不打一处来,发誓要写出能发表的文章来,要让大家瞧瞧,我老太太也不是废物。说完,一气之下,离开大庆,回了绥化。

因为都是经历过的故事,姜淑梅总会在脑海里时常浮现。她要亲自写出作品来,也好堵住瞧不起自己的那些人的嘴。所以,她十分用功,只要有闲空,就想写东西。早上状态好,每天凌晨3点钟就爬起来,一直写到6点钟,吃完早饭,再接着写,下午看一会书,然后再接着写。起初,一天能写几行字,但她不灰心,坚持不懈,渐渐地,越写越顺手,一口气写了几个小故事,等待女儿评判。

女儿张爱玲接过来一看,就皱起了眉头,文章错别字一大堆,还没有标点符号,文字连成了一片。这还不说,文章内容杂乱无章,东一耙子,西一扫帚。让人看不明白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不过,故事情节还是很新鲜的,都是没听说过的细节。女儿对这一点感到满意。女儿不愿意打击她的积极性,就鼓励说:“妈,写得很好。”然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女儿建议母亲写自己的故事,从闯东北那段开始写,专写旁人不知道的故事。母亲听了,连连点头答应着。

C:她把写作当乐趣,要一年写一本书,写出自己的无限快乐

十几天后,姜淑梅的写作有了新的进展,她写一篇,女儿帮她往电脑上录入一篇,遇到不合格的,比如,几件事混到一块写,就显得杂乱无章,女儿告诉她重写,要一一分开写,不然,瞎了这些好素材,太可惜了。经女儿这样一提醒,她顿有所悟,连连点头称是。写已故亲人那段时间,她对女儿说:“你姥娘、姥爷和大舅他们好像还在,印象深刻。”女儿高兴地说:“这就对了,有过切身经历,有深刻的印象,这故事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也会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迹。”

在写作中,姜淑梅遇到不会写的字,就画个符号空起来,等待女儿回来填上,女儿特别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把母亲不会的字工工整整写在上面。那个小本子慢慢成了一个生字本,母亲经常翻开反复辨认,收获不小,进步也很快。姜淑梅不会用标点符号,女儿耐心教她,她总是记不住。后来,她看人家写的小说,知道了常用的几个标点。主要是逗号,句号和问号。此后,再写文章,她就一阵逗号用完了,就用一个句号。每次,都是女儿回来抽时间再给她整理一番,录入电脑备用。

姜淑梅写了一些小故事,被女儿发到网上,北京《读库1302》首先选用了她写的多篇文稿,发了她的一组故事,有3万多字,这一发表,为她引来了很多“粉丝”。她讲故事平铺直叙,不评论,不批判,不指责,不抱怨,不赞美,也不骂人,她把故事的原委一一写来。比如:她讲述老家百时屯的胡子(土匪)和村民的拼死搏斗时,她写道,胡子在外面叫:“小小子把小鸡巴割了,小闺女绑上手脚、套上石头磙子砸死,大闺女小媳妇玩够了再杀,大男人把头割下来拉一车,拉到刘大当家坟上,给刘大当家报仇!”最后,村民合力和胡子血战,击退了胡子……姜淑梅的白描手法写作,把浩荡起伏的大历史,寥寥几笔就刻画出来,把当时民间悲苦多戕的生活一一描绘,呈现世人。姜淑梅的文字在《读库》上发表,读者反响热烈,被人称为:“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到心里。”著名作家王小妮看了以后,写下长篇序言,称作者是中国“最后讲故事的人”。

最初,女儿说写得好,姜淑梅就说,你别骗我了,我知道我写作的那点水平。写作,只当我消磨时间了,权当是爱好。后来,有别人也说她写得好,直白,有劲。可是她仍然不相信。三个月后,她收到了《读库》给邮来的3000元稿费,这回,她相信了,高兴的一夜无眠。后来,又接连发表文章,《读库》再一次给寄来稿费,三期累计9000元钱稿费。这让她兴奋不已。有了稿费,她忽然就有了信心,她要加强写作,要出一本书的念头在一天天增长。

从2012年6月到2013年5月,姜淑梅的写作突飞猛进,一路欢歌,写下了10多万字的作品。很多作品发表在《北方文学》等一系列文学刊物上,曾给《读库》做特约审校的马国兴看到了很兴奋,把这些故事推荐给出版社,引起图书公司的注意。2013年10月16日,姜淑梅第一部写实作品《乱时候,穷时候》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作品一经问世,好评如潮,受到众多“姜丝”的热捧。出版4个月后,该书已经加印了5次。不到一年时间,就以其朴实的文风、鲜活的内容打动万千读者。“姜丝”也有几十万之众。

姜淑梅现住在绥化市玉龙城小区,很长时间没回安达了,在那里住了40多年,邻居听说她出了一本书,就说老张家的一个大字不识,咋要出书了呢?在安达没呆上两天,出版社就在北京组织让姜淑梅签名售书,接受采访。在聚光灯下,姜淑梅一头银发,姿态端庄,手虽粗糙,但拿起笔来,也像个有文化的人。她在书上签名,人们看到,她写字没有笔顺,能把字写完就行。每签完字,她都会恭恭敬敬地送给读者。

《乱时候,穷时候》的书写完了,女儿张爱玲说:“妈,你的故事好像都讲完了?”姜淑梅说:“还有。”刚出完书,她就开始为第二本书做准备,2013年10月,姜淑梅和女儿回了一趟山东,在巨野老家住了半个月,走村串户,跟村民唠家常。人家打趣地说:“老张家的你是回去采访吧?”姜淑梅说:“啥采访,这叫上货(听故事),你们给我提供了不少好货。”对于姜淑梅而言,过去的事是苦难,现在回忆起来都成了新故事,把故事写出来,成了她最大的乐趣。采访归来,姜淑梅的第二本书已经完稿,正在编辑中,今年7月左右可望面世。

书出版后,记者问姜淑梅有什么感受?她说:“高兴呗,书拿到手里,前翻翻,后翻翻,很漂亮,做梦也没想到,俺这辈子还能出书呢。”谈到女儿张爱玲,姜淑梅的话多了起来:“历史上都是妈妈培养孩子,没有哪个孩子培养妈妈的,前30年,俺培养了她,30年后,是她培养了俺。”

姜淑梅的故事,让一些外地读者慕名登门拜访。她跟人家说:“我把写作当乐趣,写书就是写着玩儿,要是活着,我一年出版一本书。”她要一直写下去,写出自己的无限快乐。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爱玲女儿母亲
九月雨
海的女儿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女儿福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