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 呼唤 重拾 寻找

2014-08-30 12:17李浩洋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手艺人呼唤手艺

李浩洋

《手艺》为了“记录”

在《御窑金砖》一集中,传承人金梅泉祖辈为紫禁城供砖,康熙年间铺设太和殿时,所选用的就是这种砖。至今虽历经300多年岁月洗礼,仍光亮如新。金梅泉作为家族中的第五代传人,也曾在1991年的时候,因为故宫的修缮,为故宫免费烧造了150片地砖,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骄傲。在此之前和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他坚守祖制,以这种远超别人10倍的制作周期、几近苛刻的原料控制和繁复的制作工艺,制造着这种使用寿命远超现代人所需的方砖。由此产生的成本上升,却使他的方砖销路寥寥。但是他坚信,任何工序都不能少,都不能打折扣,因为就是祖辈留给了他这最完美的工艺,才烧造出了这最好的砖。工艺丢了,这好砖也就没了。在片子的结尾,他说:“虽然我做得慢一点,产量不多,成本又高,但是我很自豪。”

所以,这些我们看来枯燥繁复的工艺,也许正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先人精神的承载,也是很多手艺人执着坚守和寻求创新的缘由。还有很多比金梅泉的境遇更加艰难的手艺人,他们的手艺也许就快失传,也许今天,我们对工艺的记录,明天就成为了恢复这门技艺的依据。

《手艺》为了“呼唤”

手艺不能只是技巧的比拼,不能只看师门的名望,更不能只关注群体的多寡。每一门手艺,都承载着其特有的历史与文化,都有一种根脉传承。手艺本身就是社会多样性的一种代表,关注“手艺”就是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由此,《手艺》系列的选题范围就特别的宽泛,不分大小类别、不比传承年代、不按地域划分。我们既选择了木雕、织绣等传统大项,也选择了毛猴、鬃人这种独具特色的偏门;既有花丝镶嵌这样的皇家工艺,又有剃头、爆米花这样的民间温情;特别是为了表现海峡两岸中国传统手工艺同宗同源的主题,我们还将交趾陶、三义木雕、晓芳窑等台湾手艺纳入其中。我们同时也选取了在中国学习玉雕的英国人进行拍摄。我们竭力避免以统一标准、统一视角去圈定手艺,希望呈现给观众一个极为丰富的手艺世界,以此呼唤现代社会对多样性的宽容。

《手艺》为了“重拾”

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机器大生产逐渐替代了传统作坊,一时间“有用”与“无用”成为评判和衡量的标准。值得庆幸的是,很多手艺人还在坚守,是他们的存在,给了我们追求真正品质生活的可能。所以,每一门手艺,不管我们今天觉着它有用无用,其存在都值得我们去静静欣赏,每一位手艺人的执着坚守,都值得尊重。孤独的传承,执着的坚守,纯手工的劳动,制造的不是简简单单的商品,而是那种独一无二、那种带有温度、那种心手相连的价值。

《手艺》为了“寻找”

《手艺》做了百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手艺人身上太多类似“执着”、“质朴”这样的美好的共同点,更看到了他们身上各不相同的令我们感动的闪光点,他们有的生在一个几代传承的手艺世家,由此失去了选择其他事业的权利,但是他们以一份担当,扛起了传承的责任。他们有的倾听内心的感受,放弃了曾经的名与利,义无反顾地去追寻别人无法理解的梦想。

特别是今年,我们还纳入了一批新手艺人,他们虽然没有师承关系,但是我们却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许多传统手艺人所惯有的特质。他们身上所独有的那种新鲜朝气,不但给予我们希望,更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最终,我们尽一切可能,去发掘和寻找每一个手艺人身上那最独特的闪光点,那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优秀民族精神的时代投射,我想,也许这些闪光点的汇聚,正是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坐标。

《手艺》这个系列一百集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为什么做《手艺》?除了记录、呼唤、重拾、寻找,还有更多。

猜你喜欢
手艺人呼唤手艺
呼唤生命
英国手艺人的视野
无声呼唤
A new beginning 新的开始
老手艺
与你相伴
举办展览
春·手艺
王子学手艺
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