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共产主义化的特征和影响

2014-09-01 01:37陆地
新闻爱好者 2014年8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信息时代特征

陆地

【摘要】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但任何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特征。信息时代的变化规律和特征是什么?中外学者和业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从政治学、社会学的一个热门语汇“共产主义”出发,对当今信息时代的本质特征和对媒体与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概括。

【关键词】信息时代;共产主义;特征;影响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翻新,我们经常会问别人或者被别人问:“现在是一个什么时代?”

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电子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网络时代,虚拟时代,新媒体时代,多媒体时代,跨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泛媒体时代,移动媒体时代,互动媒体时代,智能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体验媒体时代。

对不对?都对,或者都不对。原因是:上面各种说法只注意到了新媒体物理性特征的一面,而忽视了新媒体社会性的一面。媒体的物理属性是自然属性,表现的是媒体自身的功能、特性,具有易变的特点;而媒体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媒体与人的关系和与媒体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媒体的本质属性,比较稳定。

那么,新媒体的社会属性是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新媒体,而这个问题的答案至少可以找到100个,但没有一个是公认的。既然如此,笔者再给新媒体添上一个新的定义也无妨:所谓新媒体,就是指以电脑和手机等新型数字电子器件为显示终端,可以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技术自由地进行多种形态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当代媒体。

这个定义有6个特点:数字终端;移动互联;海量内容;超越时空;传受同体;自由多变。

新媒体的社会属性就隐藏在上述6个特点中。而且,笔者发现,新媒体的社会属性与作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理想的共产主义的特点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正因为此,笔者把当前从传统媒体时代向新媒体时代嬗变的过程称之为信息共产主义化。

信息共产主义化的特征之一:信息产品极大丰富

毋庸置疑,作为一种实践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在苏联解体、东欧共产党政权垮台以后,在全世界陷入了一个发展的低谷。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仍然闪耀着理想的光辉。根据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42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发行问世)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草案《共产主义原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基本条件或者社会特征之一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质产品非常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2013年人均GDP在世界上仍然只排到第89位,中西部地区还有1亿左右的人口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而按照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25美元),2013年世界上还有超过10亿的穷人。因此,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社会生产力远未达到高度发展、物质产品远未达到极大丰富的地步。

而在媒体领域,特别是在新媒体领域,日本、韩国和美欧地区以及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中国基本上实现了信息生产力和传播力的高度发展,社会信息产品极大丰富。互联网上一天产生的信息量有多少?根据2012年初的数据,全世界互联网一天产生的信息量约有800EB(1EB=2的60次方字节,是人类过去五千年信息生产量总和的20倍),如果装在DVD光盘中要装1.68亿张。对Facebook而言,一天代表新增32亿条评论、3亿张照片,信息量达10TB(1ZB=2的70次方字节);对Twitter而言,一天代表新增2亿条微博,约有50亿个单词,比《纽约时报》60年的词语总量还多一倍,信息量达7TB。目前,视频已成为互联网流量的主流,保守估计,到2015年,在互联网上一秒钟上传的视频需要一个人花5年时间才能看完。对YouTube而言,一天代表40亿次浏览量,新上载86.4万小时视频,如果不间断全部播放完需要98年。[1]全世界每天有2940亿封电子邮件发出,如果这些是纸质信件,在美国需要花费两年时间处理。而社区论坛上一天发出200万个帖子,相当于《时代》杂志770年的文字量;用户在Pandora上可以听到1870万小时音乐。这意味着如果从公元1年开始播放,现在还没有播完这些音乐。[2]根据美国几年前给青少年专门制作的一个励志短片《Did you know》介绍,一周《纽约时报》所包含的信息量超过18世纪一个人一生可能接触的信息量,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大约每两年翻一番。而百度网站的负责人2014年2月在一次论坛上表示,该网站每天的关键词搜索量需求已达60亿次(谷歌约35亿次)。

由此可见,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力确实高度发达,社会信息产品毋庸置疑地达到了极大丰富的水平。

信息共产主义化的特征之二:人人平等,消灭三大差别

针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体力劳动者受歧视、受压迫的状况,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或者要实现的目标之一是: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工农差别是一种职业差别,城乡差别是一种空间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是一种智力差别。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消灭这三大差别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人平等。姑且不论理论上是否要消灭以及能否消灭这三大差别,就目前的现实来看,上述三大差别在中国显然还没有被消灭,而且至少在一百年之内不可能被消灭,但是,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领域,上述三大差别基本上消灭了或者理论上可以消灭。依据是:

中国网民普及率很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16日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全国企业使用计算机办公的比例为93.1%,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83.2%,固定宽带使用率为79.6%。中国网民中,通过台式电脑上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69.7%和44.1%,相比2012年均有所下降,下降比例分别为0.8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随着手机用户的增长,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数量在上升。根据国家工信部提供的数据,截至2014年5月底,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达到12.56亿,相当于中国90.8%的人都在使用手机。其中,使用3G网络的用户有4.64亿人(占比36.94%),[3]而在所有使用手机的人中,手机上网比例保持较快增长,从74.5%上升至81.0%。[4]在我国互联网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亿,相比2012年增长2101万人。但根据爱立信消费者研究室于2010年底至2011年初针对中国18个省的农村地区进行的一项定性和定量调查,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固定电话的拥有率已经降至46%,而手机的拥有率则上升至90%,家用电脑的拥有率为31%。[5]由此可见,在移动互联终端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下,中国网民和手机的普及在城乡差异和工农的职业差异上已经越来越小,更不用说在欧美和日韩等发达国家了。

中国信息终端产品品类极为丰富。2013年,中国已经赶超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脑市场,其中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的出货比例各占50%左右。智能手机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用户关注度达到97.3%,全民智能即将实现。从品牌数量来看,2013年智能手机厂商呈稳步增长态势,仅智能手机厂商数量就已经突破110家。[6]手机的品类更多。系统上可以分为安卓(Android)、苹果(iOS)与微软(Windows)三大系统;价位上可以分为低端机、中端机、高端机;性能上可以分为普通手机、智能手机;样式上可以分为直板、滑盖、侧滑盖、翻盖、旋转盖;品牌上就更多了,国内外参与竞争的主流品牌就不下10个,品种上百个。从售价上来看,既有从2000元左右到万元以上的各种台式和笔记本电脑,也有从1000元左右到5000元左右的各种手机。也就是说,不管你的审美趣味和收入如何,总有一款电脑或手机适合你。

信息产品的操作性非常便利。信息终端产品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便利大众使用的技术开发史。在电脑上,无论是IBM早期开发的DOS系统、苹果公司开发的MAC系统,还是微软公司开发的应用更为广泛的Windows系统,总的趋势都是功能上越来越强大、操作上越来越简单。手机的功能和操作更是如此。无论是一家独大的Android系统(ZDC监测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在售机型中搭载Android系统的产品占据90.1%的比例),还是苹果公司的ios等其他系统,现在都是多核、大存储量、千万量级像素,语音、上网、录音、照相、摄像、游戏、搜索、导航、收音、收视、社交等功能应有尽有,而且,界面简洁,一目了然,略识文字,即可操作。这种不因文化、技术门槛影响使用的便利性,大大加速了电脑、手机的普及,也日益磨平了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在信息使用和传播上的差异。而由于网络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和价格的低廉以及使用上的便利,现实世界中因为职业、身份、学识带来的各种不自由、不平等现象也基本消失。理论上,一个乞丐和一个总理在网络和移动终端的使用权利上是平等的、在使用过程中是自由的、在使用结果上是相同的。平等与自由,这是新媒体的精神之所在,也是新媒体的魅力持续不断之所在。

信息共产主义化的特征之三:共创共享,按需分配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它在发展上分为两个阶段,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和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是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为丰富,人们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消灭了三大差别,实行共产主义公有制,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些设想的确很诱人,但是,在东西方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差异巨大、宗教对立的现实情况下,除了一些袖珍型城市国家或者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的小国家外,这样的共产主义至少在100年内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设想在今天的信息领域却基本上实现了。主要依据是:

每个人几乎都是信息的消费者、传播者,同时也是生产者。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属于国家、政府或者特定的政治、经济利益集团所有,媒体是信息的生产者、发布者,公民是单纯的信息消费者。也就是说,媒体拥有传播的权利,公民只有被动接受的“权利”。这种单一中心、单向传播的霸权模式显然不仅对公民是不平等的,而且把公民生产信息的能力和权利都剥夺了。而今,传统媒体的霸权已经被新兴的博客、微博和微信等自发性、互动型社交媒体取代,每个公民不但可以从官方或传统媒体以外的信息源接收信息,而且可以自己制作、传播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即时地与各种信息及其发布者平等、自由、充分地互动、讨论。只要不违法、不伤风败俗、不损害他人和社会,任何人、任何言论都不必担心受到处罚。美国的社交媒体Youtube、Facebook和中国的微博、微信都是依靠数以亿计的网民或用户共创共享信息生存和发展的。当然,这种传受一体、各尽所能、自由生产和传播信息的状况是从技术的层面、理论的层面来讲的,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和大部分时间里都已经或可以实现,但是,不排除社交媒体在个别地方、个别时期会受到来自特殊部门或特别人物的不应有的甚至非法的干扰和压制。

每个人的基本信息需求几乎都能满足。人的基本信息需求主要有三大类:公共信息需求、专业信息需求和个人信息需求。公共信息主要是指对社会大多数人有意义的信息,如新闻时政信息、气象和灾害信息等。公民的知情权主要由此满足。专业信息主要是指对特定人群的工作、研究和生活有价值的信息,如财经、体育以及有利于各种学术研究的信息。个人信息主要是指能够满足个人特殊兴趣和需求的信息,如娱乐、就业、婚恋等信息。如果是在传统媒体时代,无论你购买多少书籍、订阅多少报刊、收听收看多少广播电视频率频道,甚至到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博物馆,都无法完全满足对上述各种信息的需求,更不要说动态的、即时互动的需求了。但是,在今天,由于有百度、谷歌、维基百科、搜狗、360、雅虎、腾讯、迅雷、伍佰亿等搜索引擎网站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出版平台以及各种即时性、互动性、智能性、伴随性社交媒体的存在,公民的上述信息需求几乎是有求必应,基本上可以做到无偿供给、“按需分配”。事实上,信息共产主义时代的“按需分配”已经超越了马恩设想的以人的实际需要和需求作为分配根据,已经可以“按想分配”,但这里的“想”是想要多少要多少,而不是随意满足人的任何欲望。

信息共产主义实现的方式

尽管信息共产主义与马恩设想的共产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按照马恩的设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方式或条件是: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除了进行暴力的民主的革命以外,不承认有实现这些目的的其他手段。共产主义革命不可能单独在一个国家发生,它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美、法、德等国同时发生。马恩认为废除私有制后的新社会的大致轮廓是: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福利和城乡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信息时代特征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抓住特征巧观察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