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谢大脚”遇上超级稻

2014-09-01 22:25
农家顾问 2014年8期
关键词:大脚超级稻农技

“谢大脚”是谁?是曾在央视热播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乡村爱情》的主人公之一,一位生活在东北的黑土地上的农村妇女。超级稻呢?那是凝聚了几代科学家心血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先后突破了单产800千克、900千克的高产纪录,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可这两者能有啥关系?

看似毫无关联的二者之间,被一条纽带悄悄连接了起来。前不久,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本山传媒共同主办的“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第三季启动,“谢大脚”、“王长贵”、“谢广坤”等深受农民喜欢的电视剧主人公的扮演者们为京津冀等地的乡亲们送去了一场场精彩的文艺演出。与此同时,借助文化舞台,农业专家们也带来了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

把科技与文化的混搭推向高潮的,是演出中的互动环节——“大脚提问”。其中包含有“种植节水小麦有哪些技术要点?”“水肥怎么配比才能创高产?”“冬枣施肥的关键期是啥时候?”……拿着农技专家提前备好的“科技锦囊”,“谢大脚”的扮演者、演员于月仙着实真切地充当了一回农技推广员。在提问、抢答的欢笑声中,许多关键的技术要点就这样被乡亲们接受并记住了。

送科技、送文化下乡不是新鲜事儿,甚至有人认为“很老套了”这种单纯的“送下乡”流于形式,已经过时了,还是少做为好。但是,我们只要去现场亲身感受一下农民朋友们专注的目光、热烈的掌声、开怀的笑声,就知道这类送科技、文化下乡活动我们不是送多了,而是太少了!当在场下和农民朋友们简单聊几句,得知有的乡亲为了看演出,一大早就结伴从几十里外的村庄赶来;有的乡亲想搞养殖,想种经济效益高的蔬菜,攒了一肚子问题要请教专家……由此可知,当下的中国农村,农民对科技、文化的需求依然相当强烈。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现代农业,无论何时都不能遗忘了农民的需求。面对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失,“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新问题凸显,面对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要求,我们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更应思考的是如何创新形式、打造新载体,把科技与文化更好地送到农民手中。“谢大脚”遇上超级稻,无疑提供了一种混搭的思路。除了农民大学、田间课堂等传统方式,是否可以更多地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法,在欢乐中传播科技?比如说把复杂的技术要点编成情景剧、顺口溜、三句半,再比如制作一些卡通漫画来进行科普宣传。令人欣慰的是,有的地方已经在进行这样的探索了。只要用心,只要坚持,用科技助推特色产业发展,用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就会让更多的新农村焕发出别样的活力。

当然,将科技、文化送下乡,并非一“送”了之。更为关键的 ,是应想方设法让先进文化和实用技术在农村落地生根,成为新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这尤其需要各级政府加强体系建设,需要体制机制的有力支撑。如通过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等,建立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建设,创新基层农技、文化等农业公益性服务的保障机制和实现形式。同时也要积极发挥市场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给予适当补贴等方式,引导、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为农民提供服务。此外,不能忽视农村“土专家”的力量,注重农村科技、文化队伍建设,重点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文化示范户、文化经营户等,让科技、文化真正长在农村里。(原载 《人民日报》)

<< << 新闻链接——

山东茌平县文艺演出下乡农业技术送到田间

“这个节目好,不仅解乏解闷,还学到了实用的灌溉技术!”2014年7月6日,山东省茌平县杨官屯乡袁庄村农民耿传文对该县农业综合开发办组织的文艺小分队演出竖起了大拇指。

为了让农民掌握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将节水灌溉新技术应用在高效农业上,该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将节水灌溉实用新技术及相关的农业新政策,改编创排成小品、快板、三句半、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为农民送上一道营养丰富、针对性强的夏季“文化技术营养餐”。节目不仅传授了实用灌溉科普技术知识,又丰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一致好评。

(山东农业信息网)

猜你喜欢
大脚超级稻农技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粮食 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大脚
大脚鸭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超级稻宜优673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研究发现超级稻增产新基因
“有多大脚、穿多大鞋”是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