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思科的资政育人和强军思索

2014-09-01 10:49陈焱李娟
中华儿女 2014年16期
关键词:思科中华儿女办刊

陈焱+李娟

肖思科因写作畅销书《超级审判》,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成为名声显赫的军旅作家。后来他参与《中华儿女》办刊,从编辑部副主任至特约副总编、策划总监,因策划《林彪卫士长李文普不得不说》,撰写《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和参与组织出版《我的父亲邓小平在“文革”岁月》等轰动出版界。但此后,他突然从读者视野中“消失”。直到《中华儿女》创刊25周年,他获得“杰出作者奖”时才再次出现。我们也从他的谈笑间了解了他的资政、育人和强军之路……

从文学青年到专攻党史资政

肖思科曾先后在部队各级至军区当过十年新闻干事,1989年,他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就读,到毕业时已完成3部重大党史题材的著作。不过,他认为自己与中共党史结缘只有20年。这20年来,他完成了党史题材作品约600万字,被海外报章称为“第五代红色作家”和为中共“续家谱”的作家。

肖思科的作品主要关注中共党史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起初,他并不是有意识地去形成什么体系,只是下意识地对几个主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思考。

关于中共成立之初,他与著名党史专家邵维正将军合作写了《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的迥异人生》,这使他对红色之初有了一个基本的把握。关于国内革命战争之初,他与人合作完成了《红军之父》,通过对朱德元帅的人生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的梳理,反映了中国内部革命战争、战略与战术及武装斗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再后来,他选择以抗日战争中的红色大本营——延安为题,独自撰写了《圣地沧桑》、《最后的圣地》和《山坳圣地》。这三部作品基本上囊括了中共在延安13年的革命史和内部斗争史。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肖思科对“文革”前后的党史着力较多,先后出版了《震惊世界的77天》、《超级审判》和《特别审判》三部作品,影响很大。这三部作品基本上涉及了“文革”中的所有重大事件和后来拨乱反正的有关情况。关于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他则主要借助近百名第二代、第三代政要和党史人物群来反映。

除各个历史阶段的代表作品之外,他还著有以具体史实为依托的专题作品。现在市场上一直畅销不衰的《知情者说》系列书籍,就是他参与策划的。

关于由一个文学青年走上撰写党史作品资政的道路,肖思科回忆说:“我过去从事过纯文学,真正转轨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他正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读书。有一次,为拍摄一部关于延安的专题片,他找到延安精神研究会的领导、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黄钢。黄钢是中共一位元老的后代,在延安时就曾受到过毛泽东的接见和表扬。黄钢见他刚二十多岁,就对延安题材感兴趣,便发了一番感慨。黄老说:“再过些年,若我们这一帮老头都死了,还有谁来给共产党续家谱呢?”他说话时眼睛直盯盯地看着肖思科。“从他的目光中我感受到了一种震撼,”肖思科说,“现在回头再看,黄钢先生的话,对我来说不啻是一个暗示,一种期望,一个喻示。”

后来的事情则变成有意识的行为了。肖思科认为,中国革命史也罢,中共党史也罢,只要接近它,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有魅力的富矿。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开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几乎影响了整个人类。在千年交替的时刻,世界各大媒体纷纷推出自己评选的千年风云人物。有的推崇爱因斯坦,有的则推崇马克思,其中英国的路透社和网上民意测验就认同马克思。不管人们将马克思主义视为灵光也好,幽灵也罢,它对人类的影响,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比拟的。仅这一点,就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

其次,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共产主义的引进完全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形式和进程。这对一个占人类总数五分之一、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曾经有过强盛和衰落历史的国家,具有特殊意义。

再次,国际共运在中国的兴起、摸索和发展的过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将中国带入新世纪,从而成为人类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大、最强的营垒的历程,也具有鲜明特点和含义。可以说,在20世纪和当下的中国,最具生命力、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活动。他们的活动不仅具有史学价值,而且这种活动本身,就是光芒闪耀的史诗。所以,以改变了人类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信仰、意志和行为的中共的历史为对象,进行纪实文学的创作,进而达到一种记史、育人和资政的目的,这不是一种单纯的研究与创作,而是一种对布尔什维克文化的考证、还原和升华。

肖思科就是满怀着这种价值观和使命感,一口气写下了20余部专著,并形成了自己的读者群。他的许多重大发现和思考,多次引起国家高层和史学界的关注与重视。这些著作有的是江泽民题写书名,有的是刘华清、张震同志作的序,有的是伍修权、黄火青、魏传统将军及毛泽东与邓小平同志的亲属、身边工作人员题的词。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的确是在为中共“续家谱”。

谈起这一资政研究与写作的历程,肖思科的感受是很辛苦、很充实、很快乐。虽然近十年他的写作在放缓,但他更淡定、更执着。别人下班后忙于娱乐和应酬,他则喜欢待在办公室和书房里读书。现在年轻人不太重史,特别是网络上充斥着的一些胡言乱语,让他更加理解黄钢老先生给他讲的那段话。利用业余时间的思考与研究,无疑将会促进他的厚积薄发。

从个人研究写作转为办刊育人

打开《中华儿女》的过刊,读者会在目录页中看到肖思科在其中近十年的办刊活动。虽然他的每个职务前都有“特邀”二字,但杂志社年龄稍大一点的同志都知道,当时社里有“肖老(他那时才30多岁)不来不开编前会”的惯例。肖思科从写作到办刊——不仅仅是在《中华儿女》办刊,是他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

“与《中华儿女》结缘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肖思科说。当他进入浩瀚的党史中后,便发现那是一个汗牛充栋的宝库,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当时《中华儿女》一下扩张了十来个版本,而政要版急缺人手。时任社长、总编辑的杨筱怀慧眼识金,从来稿中发现肖思科有极强的选题把握和文章撰写能力。更关键的是,他俩都当过兵,有着相同的价值观。杨筱怀便动员肖思科友情加盟《中华儿女》。而此时正在某军队院校带学员的肖思科,也确实感到办刊育人的重要性。这样两人一拍即合,这一干就是十年。在他后来“隐身”之后,《中华儿女》还是在“编委”名单中保留他的名字直到今天……

起初在《中华儿女》,肖思科帮助策划选题、约稿,并写稿。当时《中华儿女》有个“政要版”,主要是写史写人,而且是写正史,写党和国家及军队领导同志,以及中华儿女大家庭的名人志士。这对肖思科而言,如同自家园子里摘菜——信手拈来。他身边做这个行当的人多,打个电话稿子就到,实在急了他就亲自操刀,边写作边排版。后来因为一位副主任调离,杂志社只剩下了两个半人,据说肖思科常常通过电话口授写导语、引言和编者按。不仅按时出刊,还把刊物办得红红火火。

当然,肖思科毕竟是肖思科,他不仅仅满足于出刊,还有着更大的抱负。参与办刊不久,他就给社领导写了份意见建议。在这份意见建议中,他认真梳理了《中华儿女》创刊以来的宣传思路,并将其分为几个阶段。他把第一阶段总结为“开天辟地”。这个天地是五花八门,领袖歌星、名医奇术、商家业界,能有尽有。第二阶段叫“领袖秘史”,主要集中在领袖生活、决策和历史上的党内斗争。肖思科则要开辟第三个天地。他建议梳理中共党史上研究的空白,系统地反映建国后,特别是“文革”期间拨乱反正的中共党史,然后拓展到改革开放史,将关注点由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向第三代领导集体精进。

据肖思科回忆,那一段时间也是一段快乐的岁月。只要想干,就有人支持,且有一个很好的平台,他有使不完的劲儿。但肖思科知道,办刊育人一靠办刊理念、定位,二靠策划和执行,最后就是有专家去做重点项目。

他亲自抓了几项“重点工程”,那是他在《中华儿女》期间的得意之笔。

第一是打造“最牛人物”。那时,《中华儿女》的封面人物定位在健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即“四副两高”以上的领导人上。这项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肖思科协助杂志社领导做成了。策划“江泽民与中国发展新格局”的封面,江泽民办公室不仅审定发了,而且还与杂志社保持了持续的联系;做李鹏同志的封面,也得到了保证;最难的是做朱镕基同志的封面,但也做成了。这期间肖思科不仅参与策划,而且还亲自采写了10多个封面。前前后后,《中华儿女》一共发表了150多个党和国家及军队领导人的封面,有人称那是在打造“中国最牛的期刊封面”,肖思科表示赞同。

第二是策划追踪“两案”知情人物。这是肖思科在《中华儿女》上的点睛之作。他过去曾在中央军委法制局首任局长图们同志身边工作过,图们将军曾担任过“两审”审判办公室的负责人,他与首长合作写了《超级审判》,并组织人员协助首长撰写了《共和国最大冤案》、《康生与“内人党”》和《剑盾春秋》等。所以,他到杂志社后就建议杂志社领导托知情者要文章。当时,刘源上将从河南副省长转任武警水电部队政委,社领导与他很熟,约来了不少好文章。当他得知林彪的卫士长李文普在北京后,多次上门做工作,最后成就了《林彪卫士长李文普不得不说》这篇重要文章。刊登这些文章的刊物刚一上市,就销售一空。

第三是发展香港中华儿女出版公司。据肖思科回忆,香港中华儿女出版公司成立是时任社长杨筱怀筹划落实的。当时杨社长让他担任公司策划人,肖思科说他不能干。他是军人,团中央的活动可以参加,但参加境外活动另有规定。但杨社长讲:这还是团中央的事,还是在境内做工作。说着就叫他策划一套匡正境外党史宣传的系列书籍。一听到“匡正”二字,肖思科便又钻进去了。他先是帮助组织出版了毛毛大姐的《我的父亲邓小平在“文革”岁月》。这本书实际上源于毛毛大姐在刊物上连载的《我的感情流水账》。毛毛大姐与刊物结缘并发表这篇长文,肖思科是见证人和策划者。接着,他又组织陶斯亮大姐的母亲曾志写了《我在中共七十年》。一次肖思科去了香港,把香港的书店逛了个遍,回来后他又组织出版了《林彪元帅叛逃最新报告》系列丛书等。这些书在香港面市,有的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对厘清党史、教育世人起了很大作用。

当然,肖思科利用刊物平台资政育人的事还不仅这些。据笔者所知,他还一度是彭真同志传记组成员,“第四野战军征战记实”丛书编写组成员。此外,他还长期参与《党史博览》、《中国人物传记》、《今古传奇》等刊物的策划、编辑工作。我国第一个中共党史网站就是他亲自策划,由《党史博览》创办的。

“隐身”十年,情注强军名刊

肖思科是文人,但说话、办事,包括喝酒都干脆利落,还是军人的风格。最近十年来,他主要在领导岗位上工作,既是行政主官,又是党委书记,还是法人代表。他潜心做他的主业,这就是他说的:想“中国梦”,盯“强军梦”,做“现代后勤名刊梦”。

十年前,肖思科淡出《中华儿女》,转到了另一家军内杂志社担任领导职务。“现在的杂志社,是总后勤部主管的唯一一家杂志社,办有两本杂志。《后勤》创刊1953年,是毛主席题写的刊名。《后勤学术》原名叫《后勤学习》,创刊于1957年,是朱德总司令题写的刊名。

“中华儿女在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军人必须落脚强军梦去实现中国梦,而从事军事后勤工作的军人,必须着眼于现代后勤梦去实现富国强军梦。我们在后勤办刊,就是着眼一流军事名刊梦去实现富国强军和振兴后勤!”肖思科说他现在就是在办打赢保障现代化战争、服务部队现代化建设和向信息化转型的主导期刊,要把刊物办成全军一流、世界唯一的军事名刊。

肖思科所领导的杂志刚刚走过创刊建社60周年,在杂志社新装修的文化墙上,镌刻着“忠诚、求是、先导、服务”的办刊理念。荣誉室里,悬挂着毛主席、朱德元帅题写的刊名,林彪任国防部长期间的题词,聂荣臻、徐向前元帅的贺词,以及历任军委领导和总后勤部长的嘉勉。我们在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赵克石接见社领导的照片和刘源政委批示“履行使命、成果丰硕”的大幅照片下驻足,感叹肖思科总是能找到英雄用武之地。

肖思科在这里当副社长5年余、当社长4年多,同党委班子一起,把一个机关刊物办成了现代媒体。起初,他负责业务,同大家共办和谐型期刊。党的十七大之后,特别是十八大之后,担任社长的肖思科就组织大家认真思考领袖的创刊初衷,结合军事斗争后勤准备,明确提出创办“打仗型”期刊的思路定位。他善于立言,更注重践行。先在部队培养通讯员,然后在全军各大单位建立联系点,不几年就拥有评论员、观察员、通讯员等学者型办刊队伍上千人。不等不靠打造自身队伍。他还跑机关、下部队、找同行,并与中华儿女报刊社、解放军报总后分社等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于是,全社观念大变、人员跟进、栏目调整、文风转变……

肖思科擅长组织策划。他的策划“不是让人疼,就一定要叫人舒服”。他领导的两刊每期要有当前最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观念,也要有作战对手的各种情况,更要有对策思考和研究。为了出好文章,他组织编辑记者“走、转、改”。一是到部队当兵代职,二是向高层机关或境外走。他把我军现代后勤建设分成若干专题,一期一个专题,一栏一个内容进行解剖、研究,然后运用典型进行指导。他还结合办刊经验逐句解释了“忠诚、求是、先导、服务”的办刊理念,特别强调在忠诚、求是的前提下要先行先导、先知先为、服从服务。他认为打仗型期刊对编辑记者除了政治要求、作风要求外,关键还在抓队伍能力素质。办刊人一定要先知先觉、先行先为,能服从大局、服务部队。他的口号是“现代战争、后勤先行,后勤先行、媒体先动,媒体动中、主导期刊在前在全”。因为有这些理念,现在在全军后勤部队,《后勤》、《后勤学术》越办越火。

肖思科的部下告诉笔者,与社长在一起总有激情,但也很累。他每天像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始终思考第一、工作第一,没有8小时工作的概念,而且只恨一天没有25小时。

党的十八大对军队后勤明确了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的总目标,他立马把心思扑到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思考上。2013年初,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赵克石部长视察杂志社,发出了对“三大建设任务”进行研究的号令,他马上组织专家用半年时间首研了我军第一本《现代后勤“三大建设任务”研究》的理论专著。为了指导现代后勤建设,他还组织出版了杂志社系列精品文库。他一心谋打赢,在总后建立了第一支期刊应急力量,保持枕戈待旦、闻风即动。为培养队伍,他还组织出版了我军首部《军事后勤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生教材。

说起苦与累,肖思科浑然不觉。一面有那么多纷繁复杂的工作,一面他还在写作。不过,他现在一心谋打赢,写的作品都与战争相关。打开网络,他的新作风格大变,如《ABC防御纪事》、《南楼往事》、《国家利益》等,都充满鲜活的军事风格。最近,他刚出版了《首任总司令朱德元帅战传》、《首任总后勤部部长黄克诚大将战传》两本新书。以战为史,以史为镜,他心中充满血性,刊中口诛笔伐,充满战火硝烟。为了激励肖思科和他的团队,他所在的杂志社获得了全军首届出版奖先进单位奖、全军出版印刷奖,荣立了集体三等功;为了表彰他的成果,总后刘源政委夸奖“我们的杂志社作了极其重要的工作”,并挥笔写下了“履行使命、成果丰硕”的题词。

笔者与肖思科相识30年,见到的是一个文学青年肖思科、一个资政育人的肖思科、一个强军之路上的肖思科。肖思科下一步向何处而去,笔者不敢妄估。但他不管在哪里都会有点动静的……

责任编辑 李肖含

猜你喜欢
思科中华儿女办刊
《中华儿女》不忘初心再出发
影响我一辈子的曾经陪伴
与《中华儿女》的美好遇见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思科新一代防火墙帮助客户实现全数字化计划
做中华民族的好儿女
拟广告
重要预告
坚持依靠青年办刊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