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拍出了《舌尖上的济南》呢?

2014-09-01 00:35张文静
祝你幸福·最家长 2014年9期
关键词:旷达舌尖济南

沉浸在《舌尖上的中国2》里的人们,被各种“专业挑毛病的”吓尿:藏族小伙采蜜是抄袭BBC纪录片的桥段;在上海租房学琴的女孩,其实是导演亲戚旗下的签约艺人……

吃货们的好心情被葬掉了,就在此时,正在经历苦夏的济南人民,被一部网上疯转的《舌尖上的济南》打了点鸡血。

点开《舌尖上的济南》,一口老血差点喷到电脑屏上……这解说是谁?浑厚、楞土、有特色,就是济南名吃“草包包子”味儿!

镜头、配乐、配音、构架,几乎是按“舌尖中国”的套路,但,又有神马关系,好玩呀!比较“震惊”的是片子结尾:对济南美食的传承、发扬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和思考。

看来,这片子有那么一点真,11分钟,全程无尿点。用尊敬的心情一直看到字幕出现,才发现拍摄者“竟然”是一帮小孩——以济南育英中学14岁学生吕旷达为首的“达哥影视团队”。

片子是怎么拍出来的?邀请本“事件”的男一号吕旷达自己写写。

如此有创意有想法的孩子又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我们必须采访吕旷达的爸爸妈妈。

达哥从小就做视频了。

《舌尖上的济南》背后那点事儿

文≡吕旷达(济南育英中学初二年级十七班) 编辑≡张文静

要我说,这事儿没什么好写的吧?真难写,比我拍片子难多了哎。

其实大家也不要那么夸张,觉得我了不起,我们中学生如何如何。这就是一项作业呀!

期中考试之后,语文老师给我们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给我们布置了作业:介绍济南的传统美食。手抄报也可,PPT也行,视频就更好了。

我吧,我小学时就开始制作视频,做了不少英文歌曲的MV,老师布置的“时政播报”呀、“每周一歌”呀,我都喜欢用视频进行展示。介绍济南美食?下意识地我就想做视频,当然,我一个人干这活没什么意思,干脆拉同学一起来。你们看到的这11分钟的《舌尖上的济南》,范鸿润、王梦舟、张云龙、张轶硕用三天拍摄,我则用了三个周末进行后期制作。

拍的时候不太顺利,人家都是老字号,祖传秘方,哪能随便让我们拍?我们就跟人家说,我们都是纯真无公害的中学生,就是为了一个作业,没有什么邪恶的目的,而且,这不等于免费给你们做广告啦?

终于让我们拍了,但不能拍核心机密,比如馅料调制。不过,我们拍的时候,真觉得这美食虽好,而且也有历史有文化,但吃饭环境油乎乎,服务态度一般般,也不改良也不传承,再这样下去,以后的年轻人还会喜欢吗?

我把这个疑问跟我爸妈嘀咕了一句,爸爸妈妈鼓励我:你怎么想的,你就怎么做。所以才有了最后那段对济南美食的思考。

处理画面、文字、配音,以及搜寻合适的背景音乐都挺费神,要把握得恰到好处,素材取件修改要精确到毫秒,必须全神贯注操作,大气儿都不敢出。但是,我喜欢干这活,不觉得累。

我感谢我的老师,让我们有机会了解济南的传统美食,了解所在城市的文化,也感谢我们的团队,我们都学到了组织策划、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等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要不,再谢谢我的爸爸妈妈!嘿,一家人搞得这么客气。自打我开始玩视频制作以来,爸爸一直是我的“御用配音”,小时候我声音太嫩,现在又处在变声期,只能请我爸了!为什么不请我妈?我妈倒是毛遂自荐来着,但人家《舌尖上的中国》解说人就是浑厚的男中音,我怎么着也得弄得像模像样一些吧?爸妈还在片子出镜了:大嚼美食的路人甲路人乙。反正我不用付片酬……

我们都是视频菜鸟,你们想做也都能做出来,所以,这真的没有多么了不起。老师把这段视频放在自己微信上,然后被老师的朋友们转,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就成今天这样了。有记者给我们拍片时,让我们班同学喊“达哥、达哥我们粉你”,哎呀妈呀,这段赶紧掐了别播!本来这片就是大家的功劳!

好了,写完了。说好的稿费呢?

爹娘说:这一代孩子,电脑和网络就是他们的“器官”。不认识,不了解,不会用是不行的。

达哥的爸爸妈妈

文·编辑≡张文静

电视、报纸、网络……诸多媒体把焦点放在了拍《舌尖上的济南》的14岁少年身上,但伦家又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也不是一下生就做了这么好看的视频,作为一份家教杂志,读者们更想让我们探寻这样的孩子是怎么养出来的。

别拿我的事儿当事儿

“玩嘛,就是好玩嘛!”旷达妈妈孔静珣一笑就露八颗牙,然后又十分严肃地说:“我们接受采访,可不是让你们给我写表扬稿!千万别拿孩子的事儿去教训别的家长哈,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假如我家孩子是个胡萝卜,我就深耕细挖往土里使劲,您家孩子是个大茄子,那您就得往上使劲,我们就是觉得这事挺好玩,跟大家分享一下。”

旷达的爸爸吕德义,和媳妇的想法“高度”一致。早在旷达还没“出名”前,他就写过《教子无方》一文,特别反对用所谓“成功”的教子方法让别人刻意效仿。

不谋而合,这跟我们“最家长”倡导的家教理念是一条道儿上的,接下来的聊天果然非常顺畅。

命好不如习惯好

因为身体原因,他们32岁才有了旷达,当时孔静珣摸着肚皮咬牙切齿地想:这孩子要得太不容易了,我一定不能惯着他!一定要用心对他,好好养育他。

套用小学作文里的一句话——“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生经验中,孔静珣觉得,想把儿子养育好,有两点特别重要:1、时间观念;2、物归原处的习惯。

她觉得这是培养孩子“上道”的法宝,她希望儿子将来心灵能够无限地自由,但同时,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要有界限、边界、规则。

因此,从儿子一出生,孔静珣就对着他叨叨:现在是几点几点,该吃饭啦;现在是几点几点,该出去晒太阳啦;现在是几点几点,该睡觉啦……儿子的第一件玩具是钟表,让儿子学习的第一样本领,就是认表。endprint

“物归原处”的习惯也是刻意培养的。任何东西,哪怕是一片纸,从哪里拿的就一定要放到哪去。别看这事很小,做好了,会影响到孩子的一切行为习惯以及思维模式。

因为前期功夫下得多,所以,旷达干什么事都有条有理,吃饭不用追着喂,书包自己能整理,听课效率高,一回家就写作业,写完了就痛快地玩……包括做题,推导、总结、归纳,一步一步,十分清晰。考完试,打开错题本,哪些是因为粗心错的,哪些是不会的,重新解题,解完了,再红笔、绿笔,重新强调一遍。

“世上的东西都是相通的,现在旷达做片子,脚本的编写、背景配乐、文字、图像处理……我觉得都贯彻了时间观念和物归原处”,孔静珣想跟年轻妈妈分享,“命好不如习惯好,上半辈子给孩子养成好习惯,下半辈子好习惯会照顾孩子。”

孩子是自然之子

贝壳碗、素纸扇、乌古琴,一块云南旅游时从人家门上扯下“强买”来的门帘(小编忍不住八卦的心问布帘多少钱,答曰20,又问镶布帘的框框几钱,答曰400。小编哭倒在地!)……从孔老师家小物件的摆设就能看出来,她是一个小资情调严重并患有轻度精神洁癖的人。但是——她却十分喜欢旷达带着一帮孩子来家里折腾。她看得很明白:孩子是自然之子,自有他的成长规律,孩子将来是要生活在人群里的,必须有意识地让他从小接触人群,学会与人打交道,有“人”的温度。

后来,旷达每次玩之前,都要在纸上认真地写方案:时间、地点、人员、带什么“武器”,分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旷达还给小伙伴们出命题作文,每隔一段时间出一个主题,让院儿里的孩子们投稿到他家奶箱——孔静珣说:“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们也没有刻意教他”。其实爸爸妈妈工作、生活有条理,孩子自然有样学样。这和旷达爸爸说的“润物无声”的教育理念相吻合,他们俩并不打谱做什么“成功父母”,所以,这些“育儿经验”真是无心插柳。

电脑和网络是这一代孩子的“器官”,重在引导

“《舌尖上的济南》突然‘火了,我们并没有飘飘然,因为旷达一直在玩视频制作。班级每年的年度总结,都是旷达和同学们一起做视频展示的。重要的是,他从幼儿园就开始玩电脑啦!”

不怕他电脑控?网瘾?

经常跟着“网络公开课”学知识的孔静珣,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电脑、网络是这一代孩子的器官。不是工具,是器官,不认识、不了解、不会用,就是现代社会的残疾人。但家长得引导。”

怎么引导?孩子玩游戏,孔静珣就假装惊奇:这个小人儿怎么就能动呢?程序怎么编的?你要不去查查?

没几天,旷达就自己编程设计游戏让小伙伴来玩啦!爸爸妈妈特别惊讶,赶紧夸上啦:三年级的小孩就这么了不起了?你怎么想到的,你点子怎么那么多,你动手能力真强!

发现孩子优点,逮着一切机会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地赞美,也是孔静珣和丈夫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小心得。

孔静珣很真实,一点也不端着,反复说自己“挺功利”的,比如,她觉得这个视频制作对孩子有“一揽子”的好:首先,选材得有看问题的独特角度;做脚本,考验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宏观掌控与微观可操作性;配乐、配图涉及对美的欣赏能力的培养;实施步骤,多少会训练与别人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至于制作,更体现功力,需要大量的理科知识。

关于上辅导班

孔静珣坦言没给孩子报过英语班,但是旷达英语学得还行,有些6级之上的词汇他都能掌握。为啥?她引导儿子做英语歌曲的视频!唱着、玩着,儿子就喜欢上了英语。当然,还离不开妈妈的身体力行,孔静珣的工作跟外语毫不沾边,但她一直喜欢英语,一直没有放下,一直在学。为啥?因为喜欢。

她给孩子报了体育班。旷达一口气跑5000米,一点问题都没有,常年体能训练,旷达比同龄的孩子黑一些,但也要高一些、壮一些。可爱的孔静珣还这样鼓励儿子:你体能好,打篮球就特别帅,小姑娘在旁边给你加油,多美呀!

还报了一个数学辅导班。因为他们两口子都是学文的,深知文科的某些弊端,“还是理科来得爽,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我们喜欢这样的style。”好在孩子也喜欢数学,对他喜欢的视频制作也很有帮助。

钢琴也练着,但不要求他考级什么的,反正就是弹着玩。钢琴是个童子功,错过这个村就没那个店儿了。旷达也爱学,因为这对他做片子配乐太有用啦!

两口子教育孩子就像跳探戈

讲起教育孩子的事,爸爸吕德义比较宏观、概括,妈妈孔静珣比较细致、感性。被外人称作“像脚后跟一样实在”的师兄丈夫,总是暖暖的眼光欣赏着身边的学妹妻子,可以想象,他们的朋友们说“小孔一撒娇,老吕准化了”真还挺对!

就是这么“萌萌哒”的一对夫妻,也在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经常有分歧,但君子和而不同,两人修养到位,都能压住火气关起门来商量。用孔静珣那俏皮的语言说就是:家庭矛盾又不是敌我矛盾,就像跳探戈,你进一步,我退一步甚至两步,只要我们踏上那个点,跟上那个节奏,跳出那股劲儿,这不就“嘣嚓嚓”了吗?

采访临近结束,可爱的孔静珣非要让我们在文章最后再强调一下:养孩子这事就是用心摸索的事,心要始终和孩子在一起。所以,不要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地,就抛下自己孩子的特点盲目套用,再说,我这点事儿,真得算不上“成功”。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我的成功,就是引导孩子学会生活,让他拥有健康的人生。

嘿,这不就是我们杂志想说的吗?endprint

猜你喜欢
旷达舌尖济南
旷达者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失意时须有一种旷达的情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Hi济南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