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福会》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对立与互补

2014-09-02 19:26安曼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喜福会母女中美

摘要:《喜福会》是著名华裔美籍作家谭恩美女士的成名作,一问世便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追捧。小说讲述了四位华裔母亲与四位美国女儿之间的情感纠葛,并以母女之间的误解、冲突,及最终的和解为主线,充分向读者展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碰撞以及互补。本文将以小说中的情节为依据来对比分析中美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的不同。

关键词:《喜福会》;母女;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94-03

《喜福会》讲述了四位华裔母亲与四位美国女儿之间的故事。四位中国母亲,吴素云、龚琳达、顾映映与许安梅在中国时都曾经历了各自的不幸,或经历了骨肉离别,或饱受婚姻的摧残。她们怀揣着理想去到美国,希望能从过去的苦难中解脱出来,更希望为子孙后代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这种理想在开篇的“千里鸿毛一片心”中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待到美国,我要生个女儿,她会长得很像我。但是,她不用看着丈夫的眼色低眉垂眼地过日子。她一出世就在美国,我会让她讲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语,不会遭人白眼看不起。她将事事称心,应有尽有。”

然而,美好的理想却终究会受到现实的残酷冲击。母亲们虽然已定居美国,但是渗透到骨子里的中国文化却依旧支配着她们的一言一行。她们在教育女儿时,依旧会延用传统的中式教育,强调子女对父母的言听计从。和大多数中国父母一样,她们会对子女的私生活横加干涉,完全不理会也不理解美国所宣扬的自由、平等、民主思想。而女儿们虽然发肤受之于中国父母,长着和母亲一样的黑头发与黄皮肤,但是因为长期对美国文化耳濡目染,内心早已变成“只会大口大口往肚里灌可口可乐”的美国人。不难想象,当满脑子独立,自由思想的美国女儿遇到专制的中国母亲时,一串串误解、冲突和隔膜接踵而至。

一、吴素云与吴精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吴素云是一个典型的盼女成凤的中国式母亲。抗战期间,她在中国失去了双亲,家园,丈夫,还有一对襁褓中的双胞胎女儿。移民美国后,她把一切未遂的心愿、希望,都寄托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唯一的女儿吴精美则更是承载了她最大希望。她下决心把女儿培养成天才,她深信女儿会把一切都做得很出色。为了实现她对女儿的“天才梦”,她不惜做出一系列荒唐可笑的事。从带女儿去剪“彼得潘”的发型,到每天的智力测试题目,再到后来的学钢琴,每一件荒唐事的背后都饱含了一个母亲的无私奉献。但是对于母亲的一片苦心,女儿吴精美非但不领情,反倒叛逆心越来越重,甚至在内心涌出这样的念头:“我就是我,我不愿让她来任意改变我。我向自己起誓,我要永远保持原来的我”。

显而易见,吴素云与吴精美母女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代沟问题,而造成这种代沟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中美之间教育观念的差异。“传统的中国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只有按照自己的预定计划成功才算是真正的幸福”。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吴素云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培养女儿,从不过问女儿的感受,并且一味地要求女儿听话。但是这种传统的中国教育方式在美国人看来则显得尤为不可接受。美国是一个崇尚民主与自由的国家,这种民主与自由的思想已经渗透到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美国父母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教育决不是强制的,兴趣也不是强迫出来的,强制会毁掉孩子的独创性和兴趣”。

作为二代移民,吴精美不可避免地要在主流美国文化与边缘中国文化的夹缝中苦苦挣扎。但是对她来说,生活的主流群体已经不再是中国人,而是美国人,而她在社会群体中感受到的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是美国化的,而非中国化的。因此她对母亲逼她学钢琴的态度非常抵触。她在练习时偷工减料,在联谊会上故意出丑,被逼急时甚至不惜揭开母亲的伤疤,对母亲吼出“那么,我希望我没有出世,希望我已经死了,就跟桂林的那对双胞胎一样!”,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赢回自己的尊严与自由。

二、龚琳达与薇弗莱龚——打是亲,骂是爱

更为激烈的冲突同样也在龚琳达和薇弗莱龚母女身上上演。在女儿薇弗莱看来,无论自己做什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不曾使母亲对自己满意过。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下象棋大到谈婚论嫁,母亲总是不断地干涉并在没完没了地挑剔。小时侯下象棋,母亲会站在一旁,时不时来一声“唔”或是“嗯”,让她觉得“家中干扰太大,这主要来自我母亲”;她第一次恋爱后,母亲的反应是“当下就将鞋脱下劈脸扔上来”;当她和男友里奇谈婚论嫁时,母亲依旧不忘挑出一大堆的不是,无论是批评里奇送的礼物:“这算不上是上好的皮草,那是用碎皮拼起来的。”,还是讽刺里奇的相貌:“他脸上的斑斑点点就像溅起的油锅似的,可真热闹!”最为糟糕的是,在母亲不断的批评与指责之下,女儿在内心深处对母亲日渐疏远:“我要躲避的,就是妈的闲言碎语,妈对我的不足之处的寻觅和挑剔……”。

其实,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龚琳达虽然表面尖酸刻薄,但内心深处对女儿的爱依旧是无私的。只是她表达爱的方式是中国式的,而非女儿所能接受的美国式。在中国,父母“很少对孩子表示满意,认为要先找出孩子的不足,改正了以后才能进步”。龚琳达在中国时没少受娘家与婆家的数落。儿时,当她无精打采时,母亲会数落她:“瞧你那副丑样,要洪家变卦了,我们全家的脸,可就没处搁了。”嫁到婆家后,她又遇见一个“专长只是命令和挑剔”的婆婆。在婆婆的挑剔下,她“烧得一手好菜,根本不用尝味,就能判断肉馅的咸淡。针线活,也是无懈可击,绣出来的花,就像是画上去似的,连洪太太也无法挑剔”。龚琳达从小到大一直接受这样的家庭教育,并且切实体会到了这种教育方式的好处。自然而然,她对于女儿的行为指导更多地就是采用批评指责的方式。

但是在美国,父母会用完全相反的方式表达对子女的爱。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基本上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对孩子说的最多的是“try”、“go”。他们对孩子的鼓励奖赏多于惩罚,经常对孩子说:“你是最棒的。但我知道,你还能做得更好,我了解你。”对于美国人来说,过多的批评指责是一种对人权的侵犯,即便是自己的父母,也是不可容忍的。薇弗莱长期生活在主流美国文化和边缘中国文化的夹缝之中,不敢对母亲有过激的反抗。但是她的美国朋友马琳则完全不这样想。马琳会对薇弗莱的“懦弱”感到不解:“我真不明白,你有胆量叫国家财政收入监视处的人滚开,可你却不敢对自己的母亲说一个‘不字”。

三、许安梅与许露丝,映映圣克莱尔与丽娜圣克莱尔——听母亲的话准没错

如果说吴素媛与吴精美,龚琳达与薇弗莱龚母女之间的误会体现了中美家庭教育在观念、方式上的对立与冲突,许安梅与许露丝,映映圣克莱尔与丽娜圣克莱尔的母女关系则反映了其互补与相融。虽然美国的自由民主思想会让子女彻底摆脱父母的束缚,使其变得非常独立,但是很多时候事实会证明,在关键时刻,听从父母的建议并不是一件坏事。父母作为过来人,对灾难的预见会更加准确,对问题的本质看得更加清楚,对事物的走向也估计得更加长远。子女在遇到某些困难时,父母会比子女更加沉着冷静,并且审时度势,为子女提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有时侯,如果子女一味地坚持独立而拒绝父母的任何插手,结果反而会是灾难性的。正如“道道重门”章首所讲述的那个故事:七岁的小女孩不服母亲的告诫,偏要沿着墙角骑自行车,结果“不及拐到墙角,就连人带车地摔下来。

许露丝与丽娜圣克莱尔都曾为婚姻问题感到迷茫,也都在关键时刻被母亲一句话点醒,最终走出了误区。许露丝的婚姻濒临破裂,却依旧坚持美国式的独立,宁愿向自己的闺密好友倾诉,或是花钱去向心理医生咨询,也不向自己的母亲求助。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使她无奈地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美国式的见解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它有太多的取向,因此反而容易把人搞得晕头转向。”最终,还是母亲的一句话:“你自己,也该大声说几句什么”,让她顿悟,并对丈夫一字一顿地说出:“你反正不能就这样把我从你生活中拎出去并这么顺手一丢”后,挽救了自己的婚姻。

另一位美国女儿,丽娜圣克莱尔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婚姻的误区。她误信了丈夫的话,认为“只要我们一直保持各自在金钱上的独立,我们互相的爱,即会得到最大的保障”。但事与愿违,这样AA制的方式只能让他们为生活的琐事争论不休,而不是互敬互爱。如果不是母亲的一句话,“丽娜可是不吃冰淇淋的”,她可能永远不敢在丈夫面前大声抗议,说出自己的心声。母亲的话不仅对她有警示作用,让她意识到当前的婚姻生活很糟糕,更给了她无形的力量,让她有胆量去面对自己的丈夫兼上司,一改往日的逆来顺受的作风。

四、结语

《喜福会》中到处都充斥着中美家庭教育在观念、方式上的种种差异。在中国,人们讲究“父母之命不可违”,即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安排子女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日常起居,大到谈婚论嫁。而子女所能做的就是对父母的绝对服从。美国人则把孩子当作平等的家庭成员来对待,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人权利并且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来发展。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方式各有利弊,作为第一代与第二代移民的喜福会母女们,只能在不断地冲突与磨合中取其长,避其短,最终达到母女的和解与中西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谭恩美.喜福会[M].程乃珊,贺培华,严映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黄媛.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J].科技信息,2010,(23).

[3]徐瑞华,刘丰.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现代企业教育,2006,(7).

[4]李晶晶.从《喜福会》的母女冲突看中美教育文化的差异[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季刊),2011,(2).

[5]金燕飞.浅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5).

作者简介:安曼,助教,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美国文化。

猜你喜欢
喜福会母女中美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모녀(母女)간의 어두운 물결
搞笑母女档
卖水果的母女(外二首)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母女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