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作文阅卷手记之——安徽卷

2014-09-02 14:07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4年25期
关键词:表演艺术家剧作家改动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

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意愿。

考题解析

2014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延续了这几年的出题指导思想,那就是注重思辨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维水平。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对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的不同意见,因为观点不同,因而有一定的思维强度,指向性也很强,能激发考生写作的欲望。此类题目是近些年来高考作文改革和探索的一个结果。这样的作文题,好处是既有较好的区分度,又可以拉开考生作文得分的差距,便于考生自由发挥。

从演员的角度看,究竟改变还是不改变剧本的台词,有许多主客观因素起重要作用,他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及表演的各种客观情况决定,因此,从这个角度可以从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要根据客观情况选择处理问题等方面立意。从二者结合的角度看,表演艺术家用了一个词“根据表演的需要”,剧作家也用一个词“随意改动”,有了这样的修饰词,可以看出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对剧本的改动都有一个前提:不是乱改,是根据需要改;不是不让改,是不能随意改。因此,从这个角度可以从改要恰到好处,变应本其灵魂等方面立意。

结构上,写议论文,常用的结构是“引”、“析”、“议”、“联”、“结”。对于这则材料作文,与其用以上传统结构,还不如运用议论性散文分论点的形式来写。即先用一段优美的语言引出一个中心论点,接着,再用一段意味隽永的语言讲道理,之后再用三个分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然后联系实际——对赞同改动或不赞同改动做出简要的分析,最后再用一段话或总结全文、或引人深思、或发出号召。例如:我们可以以《懂得改动,才能成功》作为本次高考作文题目,而且该作文题就是该篇作文中心论点,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这样三个分论点:其一,懂得改动,成功之源;其二,懂得改动,就会成功;其三,懂得改动,必能成功。

阅卷手记

从作文情况来看,佳作比去年少,偏题作文也比前几年明显少;记叙文或叙事散文明显偏少,几乎是议论文一统天下。整体而言,考生文章与现实的关联度有所增加,但还有较大的开掘空间。本题平均得分40.26。

从阅卷情况来看,59.7%的考生能抓住材料的主旨,能紧扣材料并且全面把握材料,在写作中能展示出社会中不同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有的从尊重这个角度去写,有的从表演艺术家挑战剧作家角度去写,得出“对权威的看法要多方思考”的看法也都写出了比较出色的文章。

从阅卷情况来看,失误文主要出现了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只写“不改”内容,或只写“要改”,或写“创新精神”,缺少与材料的联系。有的考生或撇开材料,去谈“角度”问题(换个角度、多角度),或是简单的赞成一方反对另一方,或去谈“心态”问题说“心态不同,结果不同”,这些偏离了所给材料的主旨,因而得分不高。

一类文

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安徽一考生

近些年,影视界流行一种现象:一部影视作品在媒体播放后,接着书店里便开始热卖原著小说。读者看后,有说小说比改编的影视作品好,有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比小说好,这是艺术作品改编的一种正常现象。

小说与影视同为艺术作品,在表现形式上虽不相同,但有相通之处,亦有矛盾之处,就像材料所言的剧作家与演员,剧作家以写出理想的剧本为己任,演员以依据剧本做尽善尽美的表演为最高要求。问题是,剧本的每一句台词是否适合演员表演?不仅首先要接受演员的检验,最后还要接受观众的检验。如果不适合、不恰当,不改动能否达到最好的效果?

于是,我想到,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坚持己见可能是维护自以为是的“最好”,但不一定达到真正的“最好”,因为在任何事情面前,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诚然,作为一名剧作家在创作剧本的时候,依据剧本的规律、特点和要表达的思想将每一句台词可能都修改到天衣无缝的水平,但它终归是剧本。作为演员,在依据台词表演的时候,他不仅要表现对话的艺术,还要尽可能地表现逼真的现实生活,尽管是艺术创作,但它必须要忠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有可能一些原有的台词在这个时候表现不了现实生活的现场感,不改,虽可满足剧作家的一厢情愿维护剧本的“最好”,但却无法成就演员当下的“最好”,可能也就无法成就最后作品的“更好”。

此时发表不同的意见是艺术争鸣的常见方式,我们仔细看一下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的意见,其实他们所说是对艺术作品追求“更好”的补充,不是就“剧本谁说了算”端出自己的绝对权威的意见。剧本修改既要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又要注意不能随意改动,因为随意改动确实就违背了创作的原意。

无论是剧作家还是表演艺术家,既要尊重对方耐心倾听各自表达的意见,又要以开放的姿态、海纳百川的胸怀虚心学习,以合作的方式围绕剧本创作的原意进一步探讨如何表现作品的“更好”。这不仅是一个艺术工作者应当遵循的艺术创作原则、标准和要求,也是一个艺术工作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和情怀。

因为我们坚信:在任何事情面前,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评点:郑文龙

此文切合文题旨意,举重若轻地将材料中剧作家与演员的意见冲突、本位立场置于艺术创作活动、交流这一大背景、平台中加以换位思考、辩证推演,并就部分之“最好”与整体之“更好”间的相互关联予以剖析、调适。不仅具体而微地厘清了剧作家、演员、作品、观众等艺术创作、交流、欣赏过程中各元素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更以“最好”与“更好”这一组通俗浅近的语汇体现了各艺术部门的求同存异、分工合作,极具化繁为简的概括性与表现力,进而为整体充满思辨风格的文章赋予了更为可贵的具象表述与价值导向。

猜你喜欢
表演艺术家剧作家改动
“贪玩”的老人——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的养生故事
剧作家王辉
“东方皇后”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的人生故事
《闹科场传奇》发现记——兼及清代中期剧作家张懋畿的生平再探
清代旗籍剧作家杂剧、传奇作品叙录
鸵鸟
爆炒米花(节选)
咪咪(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