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株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2014-09-02 17:01李新彦李有明马现斌等
江苏农业科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玉米产量

李新彦 李有明 马现斌等

摘要:以普通玉米杂交品种郑单136为材料,在66 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探讨不同株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株行距能够起到增产的效果;但是行距过大或株距过小不但不会增产,反而会造成玉米产量显著减少。

关键词:玉米;株行距;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3.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7-0087-01

收稿日期:2013-09-24

作者简介:李新彦(1973—),男,湖北襄阳人,中级农艺师,主要从事玉米育种及栽培研究。E-mail:xflxy737399@163.com。提高种植密度是玉米增产的主要途径,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协调个体发育是玉米密植高产的基础[1-2]。目前,生产上主要通过种植耐密玉米品种来提高种植密度。在保证玉米种植密度的前提下,能否通过改变栽培方式,从而提高玉米产量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3-5]。张瑛报道,美国通过调整玉米株行距的方式增加密度,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6]。笔者通过调整株行距的方式,探讨了玉米的产量表现,旨在寻求玉米密植增产的新途径。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普通玉米杂交品种郑单136,由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供。

1.2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2年6月在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田内进行。试验地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玉米种植密度为 66 000株/hm2,设置5种不同株行距(表1)。采取随机区组设计,每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5m×6m。2012年6月20日播种,6月21日灌水。收获期分小区单收、单脱、单晒,称重计产。

3结论与讨论

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是玉米密植高产的基础,通过不同株行距配置可以改变玉米群体的冠层结构、根部结构,从而改变农田小气候环境,达到增产的目的。本研究表明,在种植密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株行距能够起到增产的效果。但是,行距过大或株距过小不但不会增产,反而会造成产量显著减少,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7-8]。建议在保证种植密度的同时,适当增加玉米的株行距。另一方面,随着行距的加宽,如果能套种一些矮秆作物,如棉花、花生,不但不会改变玉米群体的冠层结构、根部结构,而且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同时,能够增加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世煌,胡瑞法. 加入WTO以后的玉米种业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J]. 杂粮作物,2004,24(1):19-22.

[2]王志刚,高聚林,任有志,等. 春玉米超高产群体冠层结构的研究[J]. 玉米科学,2007,15(6):51-56.

[3]董树亭,胡昌浩. 玉米不同株型品种的高产潜力及群体光合特性研究[J]. 作物杂志,1993(2):34-36.

[4]祁红彦,周广胜,许振柱. 北方玉米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垂直分布及影响因子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24(1):22-26.

[5]周文伟,李桂芝,李俊杰,等. 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对密度的反应评价[J]. 玉米科学,2004,12(专刊):63-65.

[6]张瑛. 美国玉米生产概况及高产栽培技术[J]. 杂粮作物,2000,20(3):10-13.

[7]李洪,王斌,李爱军,等. 玉米株行距配置的密植增产效果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9):309-313.

[8]温日宇,郭耀东,刘建霞,等. 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8):814-815.

摘要:以普通玉米杂交品种郑单136为材料,在66 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探讨不同株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株行距能够起到增产的效果;但是行距过大或株距过小不但不会增产,反而会造成玉米产量显著减少。

关键词:玉米;株行距;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3.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7-0087-01

收稿日期:2013-09-24

作者简介:李新彦(1973—),男,湖北襄阳人,中级农艺师,主要从事玉米育种及栽培研究。E-mail:xflxy737399@163.com。提高种植密度是玉米增产的主要途径,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协调个体发育是玉米密植高产的基础[1-2]。目前,生产上主要通过种植耐密玉米品种来提高种植密度。在保证玉米种植密度的前提下,能否通过改变栽培方式,从而提高玉米产量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3-5]。张瑛报道,美国通过调整玉米株行距的方式增加密度,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6]。笔者通过调整株行距的方式,探讨了玉米的产量表现,旨在寻求玉米密植增产的新途径。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普通玉米杂交品种郑单136,由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供。

1.2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2年6月在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田内进行。试验地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玉米种植密度为 66 000株/hm2,设置5种不同株行距(表1)。采取随机区组设计,每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5m×6m。2012年6月20日播种,6月21日灌水。收获期分小区单收、单脱、单晒,称重计产。

3结论与讨论

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是玉米密植高产的基础,通过不同株行距配置可以改变玉米群体的冠层结构、根部结构,从而改变农田小气候环境,达到增产的目的。本研究表明,在种植密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株行距能够起到增产的效果。但是,行距过大或株距过小不但不会增产,反而会造成产量显著减少,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7-8]。建议在保证种植密度的同时,适当增加玉米的株行距。另一方面,随着行距的加宽,如果能套种一些矮秆作物,如棉花、花生,不但不会改变玉米群体的冠层结构、根部结构,而且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同时,能够增加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世煌,胡瑞法. 加入WTO以后的玉米种业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J]. 杂粮作物,2004,24(1):19-22.

[2]王志刚,高聚林,任有志,等. 春玉米超高产群体冠层结构的研究[J]. 玉米科学,2007,15(6):51-56.

[3]董树亭,胡昌浩. 玉米不同株型品种的高产潜力及群体光合特性研究[J]. 作物杂志,1993(2):34-36.

[4]祁红彦,周广胜,许振柱. 北方玉米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垂直分布及影响因子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24(1):22-26.

[5]周文伟,李桂芝,李俊杰,等. 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对密度的反应评价[J]. 玉米科学,2004,12(专刊):63-65.

[6]张瑛. 美国玉米生产概况及高产栽培技术[J]. 杂粮作物,2000,20(3):10-13.

[7]李洪,王斌,李爱军,等. 玉米株行距配置的密植增产效果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9):309-313.

[8]温日宇,郭耀东,刘建霞,等. 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8):814-815.

摘要:以普通玉米杂交品种郑单136为材料,在66 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探讨不同株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株行距能够起到增产的效果;但是行距过大或株距过小不但不会增产,反而会造成玉米产量显著减少。

关键词:玉米;株行距;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3.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7-0087-01

收稿日期:2013-09-24

作者简介:李新彦(1973—),男,湖北襄阳人,中级农艺师,主要从事玉米育种及栽培研究。E-mail:xflxy737399@163.com。提高种植密度是玉米增产的主要途径,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协调个体发育是玉米密植高产的基础[1-2]。目前,生产上主要通过种植耐密玉米品种来提高种植密度。在保证玉米种植密度的前提下,能否通过改变栽培方式,从而提高玉米产量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3-5]。张瑛报道,美国通过调整玉米株行距的方式增加密度,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6]。笔者通过调整株行距的方式,探讨了玉米的产量表现,旨在寻求玉米密植增产的新途径。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普通玉米杂交品种郑单136,由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供。

1.2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2年6月在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田内进行。试验地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玉米种植密度为 66 000株/hm2,设置5种不同株行距(表1)。采取随机区组设计,每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5m×6m。2012年6月20日播种,6月21日灌水。收获期分小区单收、单脱、单晒,称重计产。

3结论与讨论

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是玉米密植高产的基础,通过不同株行距配置可以改变玉米群体的冠层结构、根部结构,从而改变农田小气候环境,达到增产的目的。本研究表明,在种植密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株行距能够起到增产的效果。但是,行距过大或株距过小不但不会增产,反而会造成产量显著减少,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7-8]。建议在保证种植密度的同时,适当增加玉米的株行距。另一方面,随着行距的加宽,如果能套种一些矮秆作物,如棉花、花生,不但不会改变玉米群体的冠层结构、根部结构,而且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同时,能够增加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世煌,胡瑞法. 加入WTO以后的玉米种业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J]. 杂粮作物,2004,24(1):19-22.

[2]王志刚,高聚林,任有志,等. 春玉米超高产群体冠层结构的研究[J]. 玉米科学,2007,15(6):51-56.

[3]董树亭,胡昌浩. 玉米不同株型品种的高产潜力及群体光合特性研究[J]. 作物杂志,1993(2):34-36.

[4]祁红彦,周广胜,许振柱. 北方玉米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垂直分布及影响因子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24(1):22-26.

[5]周文伟,李桂芝,李俊杰,等. 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对密度的反应评价[J]. 玉米科学,2004,12(专刊):63-65.

[6]张瑛. 美国玉米生产概况及高产栽培技术[J]. 杂粮作物,2000,20(3):10-13.

[7]李洪,王斌,李爱军,等. 玉米株行距配置的密植增产效果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9):309-313.

[8]温日宇,郭耀东,刘建霞,等. 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8):814-815.

猜你喜欢
玉米产量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收玉米啦!
提高玉米产量 膜下滴灌有效
玉米适当晚收好处多
世界致密油产量发展趋势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2018年我国主要水果产量按省(区、市)分布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