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放性为导向的旧城住区环境更新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新二村为例

2014-09-03 08:38
四川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住区旧城滨水

谢 李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住区环境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向人们提供舒适居所和社会活动场所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区环境的需求产生了由量到质的转变。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旧城居住区,在经过时间的磨砺后,住区环境日益衰落,已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社会和心理需求。同时,住区封闭所带来的社区活力丧失、城市交通拥堵、社会隔离加剧等问题也正被人们所意识,旧城住区更新建设正在走向多样化、公共化和开放化。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对旧城居住区环境更新设计做了大量研究,但是,从开放性的视角来深入探讨住区环境更新设计的研究还略显不足。本文以提高住区环境的开放性为目的,对成都市新二村的住区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提出了更新设计建议,从而为以后同类型的住区环境更新设计提供借鉴。

2 旧城住区环境的开放性设计原则

住区环境的开放性是指住区中的设施、空间、居民群体和文化、制度等由内部向外释放,具有接纳和包容社会公共活动和促进社会交往的态度和能力。开放的住区环境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交换的过程中,实现了城市利益和住区利益的共赢。我国的旧城更新已经从大规模的推倒重建方式向渐进式改善转变,在对住区环境进行审慎地、分阶段地综合整治的同时,有必要将开放性的理念贯彻其中,注重延续住区历史文脉、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率和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增强住区环境对外的接纳能力,从而实现邻里活力的恢复振兴。

2.1 延续文脉,重视现状

城市旧城住区经过多年的缓慢发展,积累出适应于居民生活方式的格局与风貌,住区的物质环境与生活于此的居民共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文化。把就有的元素匆匆抛弃,代之以崭新的模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浪费许多有价值的积累和沉淀。因此,在进行旧城住区环境的更新设计时,应对现状环境进行充分调查,对地段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包括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利用原生树木景观、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以及对旧建筑的再利用等,延续住区的历史文脉。

2.2 空间开放,设施共享

旧城住区居民交往密切,彼此认知程度较高,有深厚的邻里氛围,这种开放的住区氛围是需要开放的住区环境作为物质基础支撑的。当代新兴城市住宅楼盘尽管有优质的物质环境和现代的生活设施,但住区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建设各自为阵,封闭使用,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还阻碍了居民的交流,邻里交往匮乏,住区精神丧失。因此,在住区环境更新设计中,应强调公共空间开放,鼓励居民共享住区设施,使住区中的街道、绿地广场、商业街、健身设施等向周边居民开放。

2.3 尊重自然,景观多样

人类具有趋向自然的本能,对大自然中的树木、花草、山水怀有深厚的感情。住区范围内的河流、树丛、山地等,既是住区区别于外界的特征,也为住区内部微环境的塑造提供了有价值的自然资源。通过创造多样的景观环境,重视住区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不仅能够增强住区自身的品质,也会吸引更多的居民使用住区外部活动空间,促进各个住区的居民交往,强化了住区对外开放的能力。

3 新二村概况及其住区环境现状问题

成都市新二村位于中心城区一环路以内,北至西体路,南临饮马河,西靠通锦桥路,东至北较场西路,是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的工人新村社区之一。建设之初,采用小区规划模式进行住宅楼栋的布局,多为行列式和周边式。该住区地理位置条件优越,且东南面有一条河流蜿蜒而过,为住区提供了可利用的景观资源。但是,经过多年的使用,该住区现状环境已经混乱破败,再加上住区内部的小学、幼儿园、菜市场等大量人流、货流的压力,该住区环境亟待整治。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通过现场观察和访谈的方法,了解到该住区外部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如下:(1)滨水空间利用不足,景观资源浪费。该住区东南面紧临饮马河,具有良好的景观资源,但由于水质污染较严重,滨河区域被居民自行搭建的护栏所占用,绿化景观设计较为简单等因素,造成滨水空间的浪费(图1)。(2)公共活动空间匮乏,停留空间稀少。该住区中的宅间被垃圾站、居民自行搭建的杂用房间以及室外自行车棚等占用,由此造成本来就很局促的宅间空间根本没有居民活动的空间(图2)。(3)机动车停车面积少,占用公共道路。停车的需求日益增大,而住区内部停车场严重缺乏,很多机动车不得不停在小区庭院内部,或者占用公共道路停车,给住区消防带来了隐患(图3)。(4)绿化景观少,且设计单一,破坏较严重。植被种类较为单一,色彩单调,且表面灰尘积累较多,影响整体效果(图4)。(5)底层商业占道经营,街道空间被压缩。空间环境混乱,不利于交往。由于规划的不合理以及人为因素的介入、管理的不善,使得一些街道生活空间环境较为杂乱(图5)。

图1 滨水空间

图2 公用场地被占用

图3 占道停车

图4 绿化景观少

图5 占道经营

3.1 街道公共空间环境混乱

在整个新二村住区中,公共空间包括以下几种类型:街道、菜市场、体育健身广场、宅前绿地、滨水小径。由于公共活动空间非常缺乏,很多居民将街道视作自己活动的主要空间,如占道停车、占道摆摊、占道打麻将等(图6)。可见,该住区由于缺乏足够的公共活动空间,迫使很多活动转移到住区内部道路上,尤其是人行道上进行。

图6 现状街道断面示意

3.2 滨水空间利用不足

在该住区的东侧,有一条宽约7 m的河流。目前水质较差,常年水位较低。沿河流两侧现状已建设有部分绿化和步行小径。同时,沿河一侧的住宅,很多业主通过违法扩建,占用本来就很狭窄的空间,致使这条滨河小径更加难以使用,只能容许一人通过,并且环境卫生令人堪忧(图7)。夜晚降临,零星的几盏路灯,使行人缺乏安全感。总的说来,这个滨水空间是一个消极的空间,缺乏对居民的吸引力,尽管尝试利用水景资源,为人们创造散步、遛狗、交流的场所,但由于考虑不足与后期管理维护不善,目前已成为该住区典型的消极空间之一。此外,在住区西南入口处,住区主要道路和滨水步道交汇交汇出一个近乎三角形的小广场,现状为一些健身设施,但设置较为简单,利用率不高,且常被商贩占道经营。

图7 滨水空间现状

4 住区环境更新设计建议

在综合分析新二村现状问题及其存在的突出重点问题之后,笔者以提高住区环境的开放性为导向,提出以下更新设计建议:

针对其街道公共空间环境混乱的情况,首先将该地区的整体交通进行了重新组织,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流,将机动车交通截流至住区外部四周,为住区内部创造舒适宜人的步行空间;其次,引入“共享街道”的概念,对住区的主要道路进行了新的断面设计,丰富其街道设施,并对街道绿化景观、小品设施等做出改进设计,借此提升该住区的整体品质,提高住区空间对公共活动的接纳能力。针对其对滨水空间的利用不足,在沿饮马河两侧进行了新的断面设计和景观小品设计,力求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舒适宜人、丰富多彩的滨河步道空间;并对现状仅有的滨河小广场进行改造设计,使其兼具体育锻炼、生活休闲和观赏娱乐的功能,为居民提供邻里交往的空间。

4.1 街道空间改造

4.1.1 交通组织

将新二村内部机动车交通截流至住区外部,在周边道路上设置停车点,并通过整理不规范的菜市场,留出停车场空间,供住区内部停车;在经济条件许可时,还可原址修建地下停车场,满足内部停车需求。住区内部交通仅可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并且做到人车分流,从而避免机动车交通带来的噪音污染和空气污染(图8)。

图8 新二村住区环境更新设计-交通组织

4.1.2 共享街道

共享街道最早出现在荷兰,其根本理念是,构造一个统一体,强调共同体和居住使用者,行人、玩耍的儿童、骑自行车的人、停靠的车辆和行驶的汽车都共享着同一个街道空间。它的思想是把汽车放在一个次要的状态,从而营造一个以人行为主和促进步行的空间。通过对街道物理面貌的重新设计,开拓出供行人使用的公共领地。比如,行人和汽车共同使用的一个空间,这个空间被设计成迫使汽车缓慢行驶的格局,通过有明显标志的入口、休息区、车道转弯、障碍物、植被带、铺装材料的变化,让驾驶员感觉是在花园行驶,迫使他去关注其他的使用者。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该住区有私人小汽车的家庭户数较少,且住区规模适中,整个区域在可步行范围内。因此,在改造方案中,笔者深化了对共享街道的理解,通过外部交通组织,将机动车交通尽可能截流到住区周边,从而使内部街道完全成为一个步行的、供儿童玩耍、成年人购物、老年人锻炼、全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并对主要街道断面进行了设计(图9)。

图9 新二村住区环境更新设计-共享街道

在宽度为12 m的主要街道上,考虑步行、非机动车和休息娱乐空间。设置沿廊,以灰空间的形式,将室内商业空间和室外开放空间进行过渡,使人们自然地从公共空间进入私密空间。设置中央景观花池,选择花色丰富的盆栽或灌木,形成赏心悦目的街道景观,并在四周设置坐凳,材质为木材类,中间设置装饰性路灯。两侧行道树的位置设标准路灯,灯杆可利用来进行商业广告,增添街区活力。两侧建筑物屋顶栽种灌木,形成立体式的绿化景观。建筑物临街立面悬挂壁灯,增添观赏价值。地面铺装使用红色透水砖,间以青石板为辅,在避免积水的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4.2 滨水空间改造

4.2.1 滨河步道

拆除居民违章搭建的阳台,留出步道空间。由于该步道较窄,为了避免乔木对视野的遮挡,将大型乔木移栽至别处,使视野开阔,步道也会显得稍微宽阔。拓宽道路,沿河岸垂直方向,在河道上方延展1.5 m的栈道,设置景观池和休息区。临道路的墙面可进行涂鸦艺术创造,丰富立面环境。设置坐凳,既可面向河道而坐,也可面向街道而坐。布置立式路灯和壁式路灯,在夜间为行人提供照明设施,而白天可成为景观装饰小品(图10)。

图10 新二村住区环境更新设计-滨河步道

4.2.2 滨河小广场改造设计

在该小广场上,分为两个区域:西侧为成年人活动区,有硬质铺装场地、弧形座椅。东侧主要为儿童游乐场地,周边结合树池,设置座椅,供看护儿童的成年人使用。游乐设施有滑滑梯、攀高梯和沙地,地面主要为沙石材质和草地,保证自然、柔软的地面,让儿童亲近自然,树丛设计曲折,儿童可捉迷藏等(图11)。

图11 新二村住区环境更新设计-滨河小广场

5 总结

旧城更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新陈代谢的作用,是一个长期、持久、永不间断的过程。国内外众多旧城更新的实例也证明,只有循序渐进的更新才能延续住区的传统文脉,维系居民的邻里关系,维持社会稳定。住区环境改善是

旧城更新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居民最根本的诉求。通过采取以开放性为导向的设计手段,最大限度的利用住区现状资源,注重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住区公共设施的共享性以及景观的多样性,使住区环境满足居民当前的生活需要和心理需要,从而实现了创造宜人住区的目标。本文以笔者所熟悉的住区为例,重点从交通组织、共享街道、景观改造和完善设施等方面,对住区环境进行了更新设计,以期为以后的住区环境改造提供借鉴。

[1] 蒋黎晅. 我国城市住区发展新模式——开放型住区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7-50

[2] 严平. 旧城改造中的居住环境设计[J].山西建筑,2003,7(29):19-20

[3] 张在元. 居住环境建筑小品与设施[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住区旧城滨水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中国城市新旧城空间规划的历史经验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
旧住区出入口景观改造研究——以南京锁金住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