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人才红利”, 实现校企 “双赢”
——人口红利消退中校企合作破解招工难研究

2014-09-05 07:52张嘉欣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红利毕业生校企

张嘉欣,熊 毅

(1.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系;2.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福建 泉州 362000)

劳动力人口供给充分、劳动力价格便宜、储蓄率较高、社会负担轻,使经济增长获得额外源泉,这种情况下的高增长被称为“人口红利”。在人口红利的背景下,我国曾经人力资源充足,企业不存在招工难的现象。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提出,多项研究调查表明,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将在2015年出现[1],这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资本市场等有着潜移默化但又很深远的影响,我国正走进人口红利消退的年代。

中国制造业要实现创新与跨越,企业不得不转型升级,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难以用低成本招聘到有经验的熟练工人。与此同时,全国高校扩招以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2014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达727万人,比2013年多28万人[2],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就业压力年年增大。就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劳动者技能不匹配,造成了“招工难”和“就业难”同时并存。而该问题破解关键在于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校企合作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措施。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企业人才招聘难的尴尬局面

1.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人才市场服务的对象中 80%是青年人,多数属应届及往届大学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折射的也是结构性问题。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消息,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4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二季度全国十大城市岗位需求排行榜显示,餐厅服务人员、机械加工人员、力工、裁剪缝纫工等职业的用人需求大,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高达1.83、1.88、1.81,而物业管理人员、行政人员、财会人员、计算机操作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相对较小。市场中,中高级技能人才供不应求;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用人需求增长,而对初级技能劳动者的用人需求有所减少[3]。二季度应届高校毕业生占新成长失业青年的45.9%,2014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达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就业问题显著。但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应届毕业生情况有一定差距。

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2~3个月。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用知识促进生产的高端模式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因此,应届毕业生如何在校期间掌握适应企业的技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策略。

2.企业招工难

就全国的情况来说,缺工突出的地区是“珠三角”和“闽东南”。企业招工难问题可由福建省招工情况以小见大。福建全省缺工中仅泉州市就占53%。缺工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居民生活和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缺工的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岗位主要是技术工种和熟练工种,用工方式主要是季节性用工。概括起来,这类企业需要的主要是熟练的农民工。普通工人月薪三四千元,技工五六千元,工人薪酬比去年上涨了30%多,堪比都市白领。尽管如此,泉州品牌企业返岗率也才75%左右,而中小企业返岗率仅60%左右。缺工,使不少中小企业无法开工。泉州市人社局发布2013企业用工形势分析报告[4],泉州企业整体性缺工问题依旧存在,泉州市各类企业缺工16.2万人。全市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摸底显示,缺工主要分布在服装、树脂、制鞋、纺织、包袋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如下图。

图1 泉州市企业用工缺口比例图

用工缺口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面对逐年攀升的用工成本以及招工问题,不少大型企业都采用了机器设备,以缩减用工需求,降低用工成本,但是中小企业的财力以及能力都无法达到采用机器设备,中小型企业接下来的生存发展问题令人担忧。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在提升,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在提升,这种企业机器设备自动化、人才高素质化选择的出现,代表时代的转型。这种需求的转变,标志着以吃饱穿暖养家糊口为目的的刚性务工需求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一轮改善性的务工用工需求已经到来。企业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以外,应着重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给员工自我提升的空间,满足企业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同时,也能留下人才。

3.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企业人才招聘的“两难”问题

调查分析表明,针对中小民营企业急需职业技术人才在“贵企业需要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技术人才吗?”,选择了“需要”的人员比例为78.38%。从企业的名称、性质以及人员规模来看,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就业的人员答案几乎都是“需要”。技术人才在众多企业人才中所占比例最大。针对“您需要并打算招聘什么样的人才?”,56.36%的企业人员选择“技术人才”,在这一比例中,选择计算机、电子商务、广告、外语的人员比例分别为34.4% 、8.7% 、13.04%、1.63%,而技术工人所占比例高达38.58%。在针对民营企业的问答中,对于“贵企业在招聘人才方面是否遇到过困难”,持肯定答案的民营企业高达67.84%。其中,44.59%的民营企业认为存在人才匮乏和人才断层的问题。很多职业院校都存在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超过半数的企业却认为人才难求,而且大多数的企业认为“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眼高手低”,这说明我国的职业教育已严重脱离实际。上述调查数据表明,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尚未形成一致的供求关系,所以才出现了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企业人才招聘难的尴尬局面。目前,有效地解决招工难和就业难的双重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校企合作能够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

1.人口红利正在消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阶段来临,招工难与就业难出现了同时并存的异常现象。劳务市场曾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如今显得有点冷清,企业多遇招工难困境。曾经是农民工“一岗难求”,如今却是招聘企业“一工难求”。面对缺工困境,不仅东南沿海很多企业奔赴中西部地区上门“请工”,当地企业也纷纷开出优惠条件家门口“留工”。城市里找保姆难,餐饮行业、建筑行业招小工也逐渐困难,人工费越来越贵。人工费的提高是由供需决定的,供需不平衡,需求量大,供给量少,就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人工贵,招工难,作为劳动力后备的青少年人口数量的缩减,老龄化社会逐步逼近,这些都是人口红利消失的表征。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5]。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日渐下降,依赖人口红利,通过工作创造出价值,给社会带来好处的情况日趋减少,青壮年劳动力的日益短缺,人口红利正在消退中。

2.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的必要性

我国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许多企业正在经历从低端制造到中高端制造的转型,对劳动者素质有着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既然“人口红利”已在消退,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就必须走向高端,在劳动力减少的现实面前,企业要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转型发展,依靠前沿科技,要把过去靠简单劳动带来红利,转变为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提高劳动效率。这其中包括加强培训,建立全民学习型社会,以及提高国民整体素质。面对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应该做的就是科学地提高潜在增长率。2013年10月21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经济形势报告》[6]指出,要高度重视加强职工培训工作。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除了要释放改革的最大红利,还要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在整个城镇的从业人员当中,有技能的劳动者占到了36%;有技能的劳动者当中,高技能的劳动者占到了25%。说起来不少了,但是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加大对职工教育的政策倾斜,让人口红利真正变成人才红利。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人口红利消退对经济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

3.校企合作是实现人才红利的重要手段

要完成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机构。高职高专是高等教育,同时也是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即目标是实用化,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既接受过高等教育,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资源要合理配置,就要以市场为导向,配合市场的发展要求和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配置,加快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各层次人才,并反馈回市场,对市场进行有效引导。这就需要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与时俱进地切合企业需求,也为应届大学生积攒实践经验提供平台,提供提前确认就业的机会。高校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上下功夫,将学科设置、毕业设计等环节加入实践因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教育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服务于企业的职业教育理念,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密切合作,努力促成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对接。根据民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来安排课堂教学,使应届毕业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一定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加专业化、技术化、职业化、实用化。

校企合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为其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而职业教育与企业实践合作,就是以就业为目的,能为企业输送更多技术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考虑市场需求,与市场接轨,与时俱进。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服务于企业发展,并成为企业发展的坚实后盾,同时也能彻底转变教育脱离实际、企业人才难求的尴尬局面,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并且,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学校上学,就意味着这个学生基本上已经就业,这比任何优惠政策都吸引学生,能切实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的入学率及学生素质。由此可见,为积极应对民营企业迫切的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破解人口红利消退中企业招工难的情况,也为职业技术教育院校解决学生就业的问题,校企合作是实现双赢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重要手段。

三、实现人才红利的校企合作模式

人口红利消退中,民营经济却十分活跃。尤其是泉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建立,泉州市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对商贸类、信息类和轻工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较大,为以商贸类专业为主的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对接、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泉州工贸港口城市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7]。实现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变,以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校企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企业主体技能培训模式

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主体功能,根据自身发展的用工需要,科学制订好用工和培训计划,校企双方密切配合,制定招生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学生边接受理论教育边以实际操作验证教学内容,实践水平大幅度提升。如“厂中校”模式,泉州经贸学院在工业区内与企业联办平面印刷技术专业,将“教室” 搬到企业,在企业内部提供实训教学基地,承接部分教学任务,学校与企业共建共管人才。学生入学即入厂,通过生产带培训、老手带新手的办法,培养一批熟悉企业生产运作的熟练工,理论教学主要由学院教师负责,实践教学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企业在教学培训过程中可以储备优秀人才,实现企业人才阶梯式培养,避免熟练工人的断层。学生“边学边做、学工交替”直至毕业,学生毕业即能就业,实现了零距离过渡,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保证了就业率,学校为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泉州市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

2.院校主体培训模式

充分依托职业院校开展培训,发挥高校主体功能,通过“学生实践学技,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企业按需用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实践培训,对企业职工加强理论教学,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如“校中厂”模式,在“厂中校”基础上,学院进一步拓展思路,变“走出去”为“请进来”,把企业的生产场所引入学校,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建立“校中厂”。合作企业将教练车、模拟驾驶平台、印刷机器等整套设备捐赠给学院,在学院设立“校中厂”,学生拥有技能实践平台的同时,也能及时更新了解企业技能需求,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产学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当企业自身职工有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需求时,也能及时有效地到合作院校进行深造学习,补充用工过程中所需知识。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积极深入企业,根据培养市场和企业需求,以提高职工素质为目的,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精选培训内容,注重培训实效,科学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和重大工程项目,开展“菜单式” 培训、进厂“零距离”培训。对迅速提高企业职工素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带动生产的高需求,打造引领跨越发展的高水平企业有着重大意义。

3.企业奖学金支持模式

企业与院校合作,设立奖助学金,奖励资助成绩优异的学生,支持学生的个人发展;或通过提供赞助的形式,与院校共同举办技能竞赛、营销方案等实地演练,让学生获得肯定获得锻炼的同时企业可以获得优秀人才储备。例如某企业在我院设立奖助学金、某知名品牌与我院联合举办市场营销技能大赛等。通过为生活贫困、德智兼备的学生提供急需的奖助学金,缓解学生的经济困难,减少勤工俭学学生的比例,学生可以更专心于学业。奖助学金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代表的不只是简单的一笔钱,而是千金难买的一份激励,一种鞭策。透过奖助学金,学生了解了师长的期望,得到了企业的肯定,增强了自豪感、自信心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另外,这也是企业应对人才竞争的一种方式,在直接发放奖助学金和举办竞赛的过程中锁定人才、选拔人才、择优聘用。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公益的方式支持了高职院校的发展的同时也建立起了企业的良好形象;通过企业奖助学金的宣传学生也会对企业及企业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也掌握了企业的多种营销手段和技术,并且企业对教育的投入与支持得以体现,企业形象得以宣传,企业产品品牌得以树立,也使得学生对企业有更多好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加入企业的人才队伍中。这种合作模式使高校与企业在资源要素市场体系一体化上实现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高效配置,推动校企深化合作。

4.“订单”培训模式

科技竞争力是知识经济的重要衡量标志,是经济社会的主要推动力量,基于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订单式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反映企业需求、迎合市场发展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由企业资助,根据打造产业的长期发展需求,与职业院校合作设立订单班,调整课程设置,搞“订单式”培训,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定向培训,实践工作合格后即为相关企业服务。例如,我院与物流快递、会计记账、知名茶行、国有企业等举办了多个订单班。在校企合作前提下,学院与企业之间签订人才培养合同,是针对企业需求的一种人才输送模式。双方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学生学习有动力,就业有奔头,职业意识和专业技能快速提高,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与企业的用人岗位需求相吻合,“订单”培养是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订单班”的意义在于既贯彻了教育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高专办学内涵,又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实战的无缝对接,同时还提高了就业率,提高社会影响力。以会计记账公司的订单班为例,会计记账公司经理在订单班开班仪式上简要介绍了企业的基本情况、成长历程和未来前景。订单班的同学很快就进入状态,通过接触实际,学会求知、做人、做事,在掌握学校会计专业课程的同时,通过顶岗实习,弥补了高校理论教育与实践环节脱节的问题,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会计专业实操知识,增强实践技能,融入企业文化,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努力成长为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学识及时应用到实践操作中。订单班的学生一毕业就可以就业,学校提高了就业率,与招生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就业后就能独立上岗,降低了企业的人才招聘和培训成本,实现了高校和企业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人口红利拐点或于2015年到来[EB/OL].http://www.clssn.com/html/Home/report/81956-1.htm,2013-7-16.

[2] 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27万人 再创历史新高[EB/OL].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3/12-07/5592804.shtml,2013-12-7.

[3] 2013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EB/OL].http://www.mohrss.gov.cn/gkml/xxgk/201307/t20130704_106814.htm,2013-7-4.

[4] 泉州市人社局.月薪2500元以下普遍招工难[EB/OL].http://www.hxhr.com.cn/ShowNews-10140.aspx,2013-3-14,2013-3-1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dtjgb/qgndtjgb/201302/t20130221_30027.html, 2013-02-22.

[6] 李克强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经济形势报告[EB/OL].http://acftu.workercn.cn/28/201311/04/131104080845210.shtml,2013-11-4.

[7] 吴国胜.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3):144-145.

猜你喜欢
红利毕业生校企
推进充分就业 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健康红利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牌照红利之后的直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