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2014-09-09 06:33
大众健康 2014年8期
关键词:视网膜科学家分子

扫描眼底知中风风险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新加坡科学家发明一种通过眼底视网膜检测即可预判脑卒中风险的方法。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检测方法通过对视网膜进行拍照,根据眼底因高血压受损病变的严重程度,即可判断一个人脑卒中风险高低。该眼部检测方法十分方便,验光师通过药用滴眼液使被检测者瞳孔放大,然后利用眼底照相机对视网膜拍照检查,且费用低廉。(《39健康网》)

女性比60年前更高大

日前,英国负责监督国民身形与尺寸变化的相关机构发布了一份报告。英国《每日邮报》对该报告进行详细分析,并得出令人惊讶的结论:增加的不只是体重,还有身高。报告称,近60年来,英国女性的服装平均尺码由40码增至44码,平均身高由157.5厘米增至162.6厘米,体重由61.68公斤变为64.86公斤。

分析称,女性的身形之所以变得更加高大,是因为胎儿在母体中吸收的营养比过去更多。至于体重增加,则是因为60年前的生活节奏没有如今这么快,且过去身形较小所以体重更轻。(《生物谷》)

科学家发明人造视网膜

美国的研究人员近日创造了人类视网膜组织的三维补充物,这可能为盲人带来光明。

视网膜组织中的功能性感光细胞,能够对光做出反应,然后将它转化为视觉图像。研究人员表示,这项发明是从患有特定视网膜疾病的患者体内提取干细胞,并一次性培养上百个微型视网膜。这使得科学家们能从人体组织中直接研究视网膜疾病的成因。这一研究的潜力还在于有望培育出新材料取代病态或死亡的视网膜组织,从而恢复视力。(《环球网》)

新技术能“闻出”肺癌

近日,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检测设备,可对呼气进行分析,进而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肺癌或肺癌的严重程度。这种新检测设备由金纳米粒子组成,名为“纳米鼻”,是非常灵敏的气味识别器,而且使用非常简便:病人向气球吹气,然后“纳米鼻”对这些气体进行检测识别。研究人员表示,癌细胞能产生特殊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能进入血液,引起病人血液化学成分和呼气的变化。“纳米鼻”能够分辨出肺癌病人呼气中的特殊化合物成分,进而可以筛查出一个人是否患有肺癌。(《东北网》)

孕妇养绿植 孩子智商高

西班牙一项研究发现,经常在绿色植被覆盖的地方休闲活动,孕妇将来生出的宝宝更重、更聪明。此前,德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还指出,办公室绿化不仅能提高空气质量、降低污染物和噪音,还有助于缓解职员头疼、紧张等症状。

为了宝宝的健康和智商着想,孕妇要增加户外活动,在空气好时经常到公园散步,多接触自然;也可以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放些绿植,这不仅能开阔工作思路,还能保持身心愉悦。(《光明网》)

一人压力大 旁人都受累

德国科学家发现,处在压力中的人可能会将这种感受传递给别人。

研究人员召集了362人参与双人试验,其中一人接受心理应激反应测试,另一人作为观察者。接受心理应激反应测试的人需要完成一项艰难的心算任务并参加一次模拟的工作面试,另一方通过单向的镜子或视频监控器得以观察到前一个人的各种反应。

结果显示,通过单向镜子或视频监控器观看的人,体内皮质醇含量会上升26%~30%。这就表明,当人们通过屏幕看到其他人应对压力时,自身也会对压力做出应激反应。(《搜狐网》)

新分子能检测用药量

瑞士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能监测血液中药物浓度的分子,有望让患者在家自检药物摄取是否过多。

研究人员介绍,该分子一遇血液就会发光,用普通的数码相机即能判别颜色,无需专业器材。当该分子周围不存在相关药物成分时,分子所含的蛋白质受体会与其他分子结合,分子呈现红色。当该分子周围存在相关药物成分时,蛋白质受体会选择性地与药物成分结合,把药物成分类似的分子分离,同时荧光色素分子也会被荧光素酶分离,此时分子呈蓝色。(《健康中国网》)endprint

猜你喜欢
视网膜科学家分子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分子的扩散
假如我是科学家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米和米中的危险分子
复明片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光凝术后临床观察
与科学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