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分钟都没用

2014-09-10 00:24云香
孩子 2014年9期
关键词:主动权会儿上楼

云香

下雨天,豆豆在泥水里疯了一个多小时,才答应和我一起回家。刚走到单元门口,他不走了,开始在楼梯下晃荡。

我说:“宝宝,咱们赶紧上楼,好吗?”

我一说完便立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问他“好吗”,他能说“好”才怪呢。果然,豆豆马上清脆地答:“不好,咱们再玩会儿吧,我想在楼梯下玩会儿。”

我只好答应:“那好吧。咱们是玩2分钟还是玩3分钟就上去?”

“2分钟!”果然是我的儿子,有点二。

2分钟时间到了,我提醒豆豆:“时间到了,咱们回家吧。”

豆豆不干:“我不要回家,我要玩,2分钟还没到。”我拿出手机给他看:“你看呀,刚才是11:30,现在是11:32了,是不是2分钟到了?”豆豆还是说:“不是,那不是2分钟,2分钟还没到。”

我没办法,只好蹲着抓住他的手:“豆豆,咱们自己答应2分钟就要上楼的,现在2分钟到了,该走了。”

豆豆不理我,开始数数:“1,2,3……”都数到了80多了,我还是依旧蹲着微笑着看着他。豆豆又换种方法数:“1、1、1、2、2、2、3、3、3……”边数边看我,发现我还是没反应。于是他又开始唱歌。把他会唱的十几首歌都唱完后,又开始唱儿歌。

我知道他是在试探我的底线,想看看我到底打算怎么样对他。

唱完儿歌,豆豆有点技穷了,东摸摸西摸摸,又开始跳起来玩。玩了一会儿,没力气了,于是开始提条件,很牛地对我说:“妈妈,我一到家可就要吃肉肉的哦。”

我欣然答应:“没问题!那咱们现在上楼吧。”

从给豆豆选择开始,我花了差不多半个小时,才达到了“让他上楼回家”这个目的。

这已是很久之前的事了,当时我还自鸣得意:你个小破孩,就算你是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你妈我一样都能搞定你!

但是现在,我不这么想了。

我是让孩子成功回家了,但回家是最终的目的吗?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感受是什么?我有倾听到,我有看到吗?没有,我做到的仅仅只有一点:让他不哭不闹,听我的。

这样选择,就是挖一个坑给孩子跳

豆豆不想上楼,是因为他还想在楼下玩。但我没有关注他这个需求,而是在明明知道他想法的情况下,故意转移他的注意力:咱们是玩2分钟还是玩3分钟就上去?

孩子还小,他的注意力一下子就从“想要玩”转移到“玩几分钟”上面去了,糊里糊涂就掉进了我给他挖的坑里。等到他说的2分钟到了,我就以此要挟他服从,他当然不乐意。于是又开始讨价还价,故意磨蹭。

这是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吗?不是,是利用选择挖一个坑给孩子跳:反正不管怎么选,孩子都得服从大人设定的目的。至于孩子为什么不想、为什么不愿意?我们似乎并不是很在乎。

不过这一招管不了多久,孩子稍大一些,你会发现,他不吃这一套了。你问他:“你是3分钟后回家还是5分钟后回家?”他可能会回答你:“几分钟我都不回家。”

所谓选择,其实剥夺了孩子的主动权

孩子是活在当下的。你让他回家,他一心想的就是回去还是不回去,可能会犹豫可能会矛盾……这是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一旦大人给了“3分钟回还是2分钟回”这样的选择,孩子自己正常的判断过程等于被打断了,其实也就是变相剥夺了他选择的“主动权”。

另外,决定回去还是不回去,孩子凭借的是情感;而大人给的选择,是需要比较分析的,一个这么小的孩子,他真的能判断出2分钟和3分钟的区别有多大吗?等到孩子反悔了,我们又会强调这是他自己作出的选择,即使不高兴,也要自己承担;如果他不肯承担,我们会用其他办法逼着他承担。

这不是让孩子为他根本不能负责的事情承担后果吗?就这样孩子以后哪里还敢选择?

所谓选择,只是不让孩子哭吗

有人会说,我家孩子,你只要不同意他的话,他就哭了,我要给他选择,他起码不会哭。

是的,你直接跟他说要求,他可能会哭;但是哭是什么?哭是一种能量的流动,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并不是坏事。

正如我日记中的这件事,当时豆豆已经全身都是泥水,很可能感冒,我需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告诉他:“5分钟后我们回家。”这就是一个规则,孩子必须遵守。当然他可以哭,那我就倾听他好了:“你还想在外面玩,妈妈要求你回家,你不高兴了。”

这比起那天跟他耗在外面半个多小时,其间又是要挟又是设陷阱,请相信我,后一种做法,才是真正尊重孩子的做法。

抛弃选择,找到真正的解决之道

后来我发现豆豆总是不想回家,是因为回家以后我总要忙家务,没办法像在外面一样全心全意地陪伴他,于是我们约定,每次回家后我都先陪他玩一会儿再做家务——从那以后,豆豆基本上没有再出现拖着不想回家的情况了。

猜你喜欢
主动权会儿上楼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人为什么会抽筋?
牢牢掌握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上尽重城更上楼
两人上楼
安静
精细管理才有拆违主动权
陪我说会儿话
会上楼的牛仔裤
错·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