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探海”巾帼第一人唐立梅:为国“寻宝”一路受挫不言败

2014-09-10 07:22格子
妇女生活 2014年6期
关键词:科考船蛟龙

格子

2014年2月,中国妇女儿童展览馆举行“新中国百位女性第一与中国梦”展览,我国第一位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入大洋的女科学家、“80后”女博士唐立梅光荣入选,位列第58位。唐立梅来自河北农村,家境贫寒,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然而,在求学的过程中,她屡屡受挫,却从不服输,靠打工顽强实现了自己的求学梦,并如愿进入国家海洋局工作,成为中华女性“蛟龙探海”第一人。

靠打工实现求学梦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1999年的秋天对于唐立梅来说是灰色的。那年9月,因为高考发挥失常,唐立梅与心仪的浙江大学失之交臂,她不得不打起背包,来到二本院校——河北建筑科技学院报到。

1981年,唐立梅出生于河北省蠡县一个普通农家,父母养育了他们兄妹二人。唐立梅从小就勤快懂事,家里的日子虽然清苦,但在求学方面,开明的父母却给了她和哥哥最大的支持。很早,唐立梅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考上博士,成为一名科学家。

小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唐立梅被县重点中学录取。上中学后,唐立梅表现出超强的求知欲,她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睡觉前还要把当天学的知识温习一遍。由于学习方法得当,再加上勤奋好学,唐立梅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高三那年,唐立梅成了老师和同学眼里北大、清华的苗子生,但她却对浙江大学情有独钟。

然而1999年高考,唐立梅却没有考出好成绩,原因是她的心理素质不太好。高考期间,她几乎每晚都睡不着觉,每天都是晕晕乎乎地去考场。这样的状态考出的成绩可想而知,就连她最有把握的数学也出了大错。因为考分不高,她被调剂到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唐立梅本想复读,来年再向浙江大学冲刺,可家里的条件不允许,她只得前往位于邯郸的河北建筑科技学院报到。父亲送她到汽车站乘车,见她闷闷不乐,鼓励她说:“闺女,上什么学校不要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父亲的话,给了唐立梅为梦想奋斗的信心。

家里供唐立梅和哥哥同时上大学越来越艰难,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唐立梅从踏进大学校门开始就打工挣钱,暑假回老家就在县城做家教。让父母感动的是,唐立梅挣的钱除了供她自己上学用,她还拿出一部分资助哥哥。

一晃4年过去了,唐立梅大学毕业后在沧州市找了一家公司上班,月薪只有600元。很多次上下班的路上,她都默默问自己:难道我就这样度过一生吗?我那个到西子湖畔求学的梦想就随风而逝了吗?此时,唐立梅内心总有个声音在回应:不,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要为梦想再拼一次!

一年后,唐立梅跑到兰州市,进入一家考研补习班学习,准备通过考研圆她到浙江大学读书的梦。那段补习的日子让唐立梅再次感受到人生的艰难,但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多苦多难她都坚强面对。父母不放心远在异乡的唐立梅,每次问起她那边的情况,她总是对父母说:“我很好!”

转眼离考研只有一个月时间了,唐立梅心理素质差的缺点再次显现,她整整失眠了一个月,也吃了一个月的安眠片。研究生考试成绩出来后,她的梦想再次破灭。因为微弱的差距,她被调剂到昆明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读研。

来到美丽的春城昆明,唐立梅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为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修正自己的缺点,她当班长、演讲、代课,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有一次,学校举办励志演讲比赛,平时唐立梅不善于在众人面前讲话,一上讲台就发怵。而这次演讲要在几千名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口才,对她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挑战。为了锻炼自己,她毅然报了名。为了克服内心的紧张感,她不但一个人反复演练,还在班里试讲了多次。最后,她在演讲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收获了自信。经过3年的锻炼,她可以在几千人的场合从容地作报告,经历再大的事她也能保持从容和淡定。

读研期间,唐立梅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研究生还没有读完,她就对浙江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发起了冲击。因为一心备考,唐立梅不能兼职赚钱,经济上出现了困难,连生活费都难以为继了。可她没有向父母伸手,而是向已经工作的同学告借。经过充分准备,她信心百倍地走进了考场。这一次,唐立梅终于梦想成真。2007年9月,她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进入浙江大学攻读地质学博士。

成为“蛟龙探海”巾帼第一人

唐立梅学的是地质专业,而她对海洋的向往始于两场学术报告——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两位科学家陶春辉和韩喜球,在浙江大学讲述了他们大洋科考中发现海底“黑烟囱”的过程。两位科学家展示的照片中那些神奇的海底景象勾起了唐立梅的巨大兴趣,她决定毕业后就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

2010年,唐立梅博士毕业后,便到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面试,并顺利被录取。进入海洋研究所后,唐立梅展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当初引导她进入海洋科研领域的韩喜球对她十分欣赏。韩喜球获得过“中国女青年科学家奖”,跟着科考船走遍了四大洋,唐立梅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偶像。

2012年4月28日,唐立梅第一次随团队出海进行多金属硫化物探测找矿,一去就是3个多月。科考船从三亚出发,穿过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红海、地中海,先后在西北印度洋、北大西洋进行探矿实验,唐立梅出色地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任务。

与工作上的紧张、忙碌相比,唐立梅印象最深的是在靠近索马里海盗活动猖獗的海域作业。5天时间里,除了本职工作外,科考人员还要昼夜轮流值班,防备海盗袭击。随科考船一起出发的6名特战队员还教他们进行真枪实弹演练,并驱逐了意图靠近他们的多艘可疑船只。这次出海经历不但锻炼了唐立梅的业务能力,还让她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凝聚力,让她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

2013年4月,唐立梅得到一个消息:“蛟龙号”第72次下潜任务即将展开,这次下潜任务将首次增加女性潜航员,参加下潜任务的人员都要进行公开考核、选拔。消息一出,唐立梅激动不已,第一时间报了名。后来,经过层层筛选,唐立梅成了女性参选者中唯一的幸运儿。

唐立梅这次要去的是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西侧。在出发前,除了积极锻炼身体外,唐立梅还参加了船上“蛟龙大学”的授课、听课,了解海底生物分布。下潜机会难得,唐立梅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地质考察目标,还肩负着生物考察的重任。

3个月准备期很快过去了。2013年9月初,唐立梅随科考船来到西北太平洋科考区域,下潜时间定在9月7日8点。因为“蛟龙号”内部没有厕所,整个下潜过程需要9小时。因此,下潜的前一天晚上,唐立梅就停止了喝水。7日早上8点,唐立梅吃了几块饼干和一个熟鸡蛋,就和另外两名潜航员傅文韬、叶聪一起登上了“蛟龙号”。“蛟龙号”内部载人直径2.1米,除了设备,只能容纳3个人,主驾驶员在正前方的主观察窗,另一位潜航员守在左舷窗,执行科考任务的唐立梅半躺着守在右舷窗。

随着“蛟龙号”快速下潜,舱外越来越暗,舱内越来越冷,3人都裹紧毛毯。唐立梅不停地问同伴:“什么时候变黑呀?”两位有经验的潜航员告诉她,什么时候看不见舱外的机械手了,就说明已经全黑了。果然,半个小时后,机械手模糊的影子不见了。这时,一道闪光从窗前飘过,是发光生物,唐立梅算了一下,一分钟能有十几只飘过,它们像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的,非常美丽。这平生未见的奇景,让唐立梅目眩神迷……

一个半小时后,“蛟龙号”下潜至2774米处,并悬停在海山西侧。此时,打开探照灯,一片白色的细沙在舱外腾起。唐立梅立即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整个作业过程,她都跪在窗前,拍照、观察、记录,让潜航员取样。唐立梅瞪大眼睛追着灯光搜寻,眼前是大块分布的结壳、岩石,大片的沉积物,还有各种色彩绚丽、奇形怪状的生物:有像透明丝袜一样的玻璃海绵,有像虾一样爬、长满触手的海葵,还有2米高的冷水珊瑚。唐立梅像是购物狂进了大商场似的,相中的宝物她都想要。

不知不觉时间已到下午3点,这是“蛟龙号”上浮的规定时间,唐立梅感到非常遗憾,因为她没能采集到海山的主体——玄武岩。玄武岩对研究海山的年龄和形成非常重要,但这个区域发生过严重的磷酸盐化,加上沉积物覆盖太厚,机械手几次都只取到表面柔软的覆盖层。“蛟龙号”上浮到2100米时,唐立梅向海面申请在海山断崖处多停留一会儿。只剩下几分钟时间了,唐立梅几乎要放弃采集玄武岩的打算了,突然,她看到机械手取到一块很结实的东西,凑近采样篮仔细一看,正是她想要的玄武岩!下潜探海之旅圆满结束,唐立梅恋恋不舍地跪在窗前向海山告别:采薇海山,我们还会再来的!

期待再乘“蛟龙”为国探宝

乘“蛟龙号”圆满完成下潜任务,唐立梅不经意间书写了一项历史:她成为中国第一位乘“蛟龙号”潜入大洋底部的女科学家。2014年2月初,唐立梅入选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新中国百位女性第一与中国梦”展览,位列第58位。

同事们眼中的唐立梅积极向上,热情,事业心强。工作之外,唐立梅还是一个热爱生活、孝顺父母的乖乖女。上班后,唐立梅第一件事就是为母亲圆了20年没有回娘家的梦。

唐立梅的母亲何桂清老家在四川,嫁到河北20年,因为掏不起路费,就没再回过老家。唐立梅清楚地记得,她上小学三年级那年的除夕夜,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吃着吃着,母亲竟抹起了眼泪。父亲放下筷子,叹了口气,愧疚地对唐立梅和哥哥说:“都怪爹没本事,你妈来咱家10年了,因为没钱,她就没回过一趟四川老家。你们长这么大,还没见一次外婆呢!”唐立梅最见不得母亲落泪,她走过去搂着母亲的肩膀说:“妈,您别难过,我将来挣钱了,第一件事就是带您回老家见外婆。”

唐立梅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便兑现了儿时对母亲许下的承诺。那年春节,唐立梅陪着母亲一路奔波,终于回到了生养母亲的那个小山村。在乡亲们的唏嘘声中,何桂清长跪在母亲面前痛哭不已。何桂清出嫁时刚20岁,再回娘家已是中年妇女,母亲更是年逾古稀,白发苍苍。看着外婆和母亲哭着抱在一起,唐立梅的泪水奔涌而出。

圆了母亲回娘家的愿望后,第二年春节,唐立梅又赶到外婆家,带着从未坐过飞机的外婆从四川飞到北京,再转道河北,让外婆在自己家住了一个月。唐立梅的孝顺之举在十里八村传为佳话。

生活中,一提起女博士,很多人的固定思维就是“带着厚厚的眼镜”、“书虫”、“刻板”、“女强人”,但唐立梅用自己的经历否定了这种看法。在她身上,科学、活力与美完美结合。读博士期间,唐立梅曾被同实验室的兄弟姐妹们称为“淘宝MM”、“淘宝公主”,因为平时她经常在淘宝网上买衣服。在唐立梅看来,在网上买衣服不但便宜,还节省了很多时间,这些时间可以让她读更多的书,做更多的实验。

唐立梅喜欢运动,乒乓球打得极具专业水准,在她看来,乒乓球是家乡保定的优势体育项目,她的血液里有着这种优势因子。2012年,唐立梅随科考船出海,在“向阳红09船”上(“蛟龙号”的母船)参加乒乓球比赛,全船96人,只有她一个女生参加比赛,结果她在男子组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绩。2013年,“蛟龙号”下潜科考实验能选中她,不仅因为她业务方面很优秀,还在于她有着出众的身体素质。

在常人看来,女博士受年龄、学识方面的影响,在婚姻方面不会太顺利。而唐立梅却很幸运,她现在的老公是她读博士期间认识的,两人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彼此欣赏,博士毕业后,事业上各有各的精彩。

结婚后,唐立梅和同样做研究的老公工作上彼此激励,生活中相互体贴。2012年,唐立梅随科考船出海探矿,一去就是3个多月,而且还到了海盗猖獗的索马里海域。唐立梅出海期间,老公在国内天天为她牵肠挂肚。在索马里海域停留作业那几天,偏偏唐立梅所在的科考船网络出了故障,海事卫星电话拨不出去。唐立梅的老公急得坐卧不安,天天从网络、电视新闻报道中捕捉妻子的点滴信息。直到几天后唐立梅打来报平安的电话,老公才彻底放心。完成任务回到家,唐立梅向老公讲起了她在索马里海域进行实弹操练,边站岗边做实验的故事。老公抚摸着她的头说:“傻丫头,你现在说得这么轻松,你知道我当时联系不上你的心情吗?”

对于未来,天性达观的唐立梅信心百倍。她说自己才33岁,有幸赶上了科研的春天,海洋强国之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她的梦想,海底蕴藏着巨大的矿产资源,她将在自己的研究事业上更加努力。2014年“蛟龙号”仍有出海计划,唐立梅期盼着,能再次潜入海底为祖国探宝。

〔编辑:刘波〕

猜你喜欢
科考船蛟龙
机械革命蛟龙7
“蛟龙”探海
蛟龙号
海洋星探组
中国制造的科考船有多牛
海洋星探组——超级科考船
中国科学院“探索一号”科考船正式交付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