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永远的抗争

2014-09-10 07:22乐晓峰
读书 2014年3期
关键词:硬汉老人与海弱者

乐晓峰

刚刚放下二零一三年十一月号《读书》中“短长书”第一篇张宗子先生的《老人与海》,心中颇为感伤无奈。

“没有《传道书》,《老人与海》充其量是一部狩猎小说、冒险小说。”“海明威属于被严重商业化的作家,从他身上衍生的某些性质,是世俗的虚构,基于可怜的一点表象。”“海明威从来不是一个富于哲思的作家,他到不了那个层面。”

我不知道张先生的论断如此果决是出于怎样一种批判意识,但着实激发了我再次重读可能一直被误解的海明威。我也像张先生说的,英汉对照,读了很多遍,不仅仅《老人与海》,另一部我更加钟爱的《桥边的老人》,也更加清晰地步入我的视野。

翻开小说,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一位老人坐在桥边,心里惦记着家里的一群动物无人照看,“我”正在侦察桥的对面的情况,和老人之间有一段似乎没头没脑的交谈。这个故事简单得显得有些单调乏味,似乎没有任何特别之处。

小说开篇描绘了一幅大战在即人们竞相逃难的紧张而混乱的场面:“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这些细节的环境描写大力渲染着人们的紧张和混乱,但与之形成了鲜明反差的就是“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通过这“一动”反衬“一静”的巨大反差,凸显了老人的异常的同时也极力暗示了老人岌岌可危的命运,不仅如此,还为“我”的出场做了小小的铺垫。

这次反差的艺术效果注定是海明威的一处精妙设计,不仅精妙,而且颇有韵味。

所有人都在逃亡,唯恐落于人后,可老人为什么一动不动?不仅不动,还和“我”聊起天来。他们在谈论什么?对话的内容也很简单:“我”想劝老人离开,但老人却不愿意走,一直喋喋不休他那些没人看管的动物。

这段对话,谁读了都会觉得无聊,也许“我”的不耐烦已经溢于言表。但是瑞典皇家文学院在颁予海明威诺贝尔奖的时候,竟然对此评价极高,说他是“风格的塑造者”,而他风格化了的口语最精彩之处就体现在他小说的对话描写上。

仔细再读,这段对话里又蕴藏了一个巨大的反差艺术:从二人格格不入的谈话中我们能明显感觉到话不投机,那是因为“我”所关心的战事、政治,老人认为“跟我不相干”,而老人一直喋喋不休的那群无人照看的动物,在我眼里也实在是无暇顾及。是啊,“我”和老人思想上唯一的相交点应该就是“我”还是关心老人的安危的,所以“我”一再建议老人离开,但是都被老人拒绝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当然也是所有平常人)所认为的意义最重大、最宏大的东西,诸如战争、政治、生死在老人的心里都一文不值;而恰恰我们认为完全可以忽略无视的卑微渺小的东西(一群动物的生命)却被老人当成了毕生的要义来保护?老人仅仅用了五个字就将常人认为意义宏大的东西全部消解颠覆,甚至虚无化了!这次所制造的反差效果,更加突兀显著。这宏大与渺小的对比和反差背后,当然代表了残酷无情的战争对善良仁慈的人性的一种毁灭!这恐怕是读这部小说的读者所能读出的共同主题。

不过,如果只有这些,我觉得海明威真的可能就像张先生所说,是被我们商业化了,但我总觉得这并不是一篇单纯的厌战小说。海明威那么向往战斗,那么坚强搏杀,他的英雄主义真的会像张先生说的直接走向一种厌世主义吗?

我想起,海明威有一个专门的艺术创作理论—冰山理论。海明威把艺术作品比做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的八分之一是冷静凝练的文字;水下的八分之七则蕴藏了作家大部分的情感和思想,需要读者去参悟和挖掘。这也许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我想海明威就是要告诉我们,任何作品不可以只看文字表面的现象,甚至你所看到的表象与实质之间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而且,反差的背后肯定深藏着不为人熟知的秘密。

此时,我们该捧起海明威的另一部小说《老人与海》了,因为这两部小说的确有太多相似之处!都有一位老人、一群动物、一场战斗。不过仔细推敲,二者又有许多的不同之处:《海》上的老人是一个“可以被消灭但永远不会被打败”的硬汉;而《桥》边的老人则是一位连求生意志都很薄弱的弱者。两位老人与他们的那群动物的关系也完全不同—《海》上的那群鲨鱼是老人的敌人,与老人是对抗关系;《桥》里的那些动物是老人赖以生存的伙伴朋友,它们需要老人的照顾。最后,《海》上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一场真正的战争,但它的血腥场面最像战争;《桥》上才是一场真正的战争,但却丝毫看不到硝烟。

又是反差,巨大反差的艺术效果背后,藏着怎样的一座冰山?其实这两部小说就像姊妹篇一样,根本就是海明威主演的两个寓言故事,使用的当然是象征。《海》中的老人象征了“硬汉”,但他是一个失败的“硬汉”;《桥》边的老人象征了弱者,但他是个执著坚定、无畏生死的弱者。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都是良善朴实,而且坚韧的老人,他们勇敢、仁慈、善良、坚定的人格品行就是“老人”的象征意味。那群动物和老人的关系虽然相反,但无论是对抗还是保护,老人最终都失败了,所以很显然,动物象征了现实的困境。而最关键的是老人明知道会失败,会被打败,可依然不放弃战斗。《桥边的老人》逆来顺受、可怜兮兮,但无论命运对他多么残酷无情,他却一句抱怨也没有,甚至他以巨大的毅力默默忍受着生活中的痛苦和无奈,虽然被动地选择了承受,但却有一种超凡的临危不惧的宁静,保持了一种生死无惧的优雅,而他一再要以自己的孱弱去保护一群更弱小的动物,则恐怕是他生命中剩下的最后的尊严!《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虽然身份没有改变,他依旧可怜兮兮,但不再逆来顺受,默默忍耐,而是以更加顽强的姿态来正视生命的毁灭,即使失败也要获得一种崇高和悲壮的生命意义—这当然也是他维护自己尊严的表现。所以,战斗的象征意义则揭示了海明威的生存意义—维护自己生命中的尊严。

由此,我才读懂: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并不是单纯的英雄,更不是胜利者,反而是注定要遭受失败、死亡甚至被毁灭,因为海明威所真正追求的早已不是胜败输赢,他关注的只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写道:“世界急于杀死、打碎的是勇敢、善良、仁慈的人”,悲剧的结局是必然的。但还有一句“在破碎处站起来的就是硬汉”,而硬汉们必须承担的是苦难和不幸。

就像他自己写的:“生命是山坡上微风吹拂中起伏的原野,生命是一只翱翔空际的雄鹰,是山岗,是河谷,是河流,是岸边的树林,是远方的平野,是后面的山峦。生命无处不在,它是永恒的。死亡并不意味着虚无和幻灭,只要生前有过追求,那么死亡也像整个世界那样宽广无垠。”

这就是海明威传达的生命哲学,不需要《传道书》的指点,胜过了一切哲学书的语言。

猜你喜欢
硬汉老人与海弱者
强者搭桥,弱者筑墙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读后感
弱者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漫画
赢韩!球迷陪国足硬汉战长沙
言论
马德钟:硬汉也需柔情
硬汉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