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的时代境遇

2014-09-10 22:34田磊
南风窗 2014年26期
关键词:小微调研融资

田磊

每到各类年终总结,狄更斯那句话总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在眼前:“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身处的中国,一边繁荣昌盛,一边矛盾重重。很多人在抱怨和批判种种难以忍受的社会问题,却也有更多人热情洋溢地投入到创造财富、拥抱新生活的大潮中去。

2014年,已经持续了10年的“调研中国”,由于新伙伴宜信公司的加入,我们设立了年度主题,关注小微企业生存状况。100多位来自清华、上海交大、厦门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们奔走于11个省份、18个城市,遍访1367家小微企业,带回来的研究报告,用各类繁密的数据呈现的同样是这个充满矛盾与变革的时代风貌。

一边是那些处于金字塔底端的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们,在各种制度性的桎梏和歧视中艰难求存;一边却又是过去五六年间,更多年轻人义无反顾地加入创业者大军,使得我们的社会,自下而上看起来是如此生机勃勃,前进的力量谁都无法阻挡。

有位著名的创业者美团网的王兴曾经说过一句话:对未来越有信心,对现在就越有耐心。用这句话无论是观照个体创业者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整体前景,似乎都是再恰当不过的。“调研中国”的大学生们带给我们的数据也同样佐证着这一点。

当互联网革命度过了摧枯拉朽般平台争霸的阶段后,人们都开始谈论和期待一个小而美时代的到来。如果换作更产业化的表达方式,在互联网的世界,它指代的是一个垂直分众的时代。但“小而美”的表达,在现实世界中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它为那些千千万万处于金字塔底端的小微企业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一直以来,高级官员、学者和大企业家们聚在一起时,总是热衷于讨论一个问题:在兑付了改革红利、人口红利等之后,中国经济下一步持续繁荣的动力在哪?在这样的讨论中,数量巨大的小型微型企业总会被提及,甚至被赋予了极高期待,被视为未来经济引擎高速运转的真正动力。但如何为这个庞大的群体创造一个良性生长的美好环境,以使得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拥有美好的未来却从来都没有被真正认真对待,甚至对他们生存状况的研究和关注都乏善可陈。

2014年,中国社会一个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便是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其成就正是源于用互联网技术真正创设了一整套服务于无数小微企业的体系。阿里巴巴这类公司是小而美时代最有力的推动者,同样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对小微企业的关注和服务基于自身生存的内生需求,从而使得其深度、广度、专业性和针对性都与高谈阔论的官员和学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环视我们周遭的生活,这个年代距离真正的“小而美”看起来还相当遥远,即使是阿里巴巴本身,当其变成一个巨无霸时,对于人们憧憬的美好时代,究竟利弊几何,又需要另外一番打量。社会生态的系统改造,需要更多的阿里巴巴出现,在各自的领域,服务于那些真正在从事着创造性活动的个体和小微企业。

2014年,调研中国将目光聚焦于小微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便是源于宜信这样一家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诉求。借助大学生们的眼睛和头脑,10年坚持不懈地“调研中国”,为《南风窗》建立了发现社会问题的另一个视野。但作为一家传媒机构,能做到的也往往就在于发现问题,却并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媒机构相异,企业的动力与使命感则是在致力于解决问题。作为一家金融企业,宜信对自己的定位是为那些没有受到传统金融体系重视的高成长性人群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换句话说,小微企业是其最重要的服务对象。

在中国,包括个体户在内的小微企业占到全部企业的接近95%,它们对GDP的增长、创新、就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却缺乏融资。在宜信看来,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和发展,发展私营经济和实现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实现广覆盖的和商业可持续地向小微企业提供快速、便捷、可靠的金融服务非常关键。

本次调研也是在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的指导下,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刘鹰带队完成的。调研对象则是由调研团队严格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改委和财政部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甄选出来的。1367家小微企业的调研规模,虽然数量上算不上多么庞大,但这些兼具田野情怀和学术技能的大学生们带回来的问卷质量却是难能可贵的。

最终形成的数十万字的《2014中国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涵盖了小微企业的特点、小微企业创办者的详细背景特征、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融资特点、融资需求及其满足情况、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等。详细的《报告》,我们将会另行发布。本文只将其中有着时代趋势意义的新发现做一些简单的总结提炼。

在小微企业自身的特点上,创办的时间相当集中,有近80%都是在过去10年以内,55%集中在5年之内,反映出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仍有大量的小微企业涌现出来。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变迁,有盈利前景的产业不断转换,导致小微企业新陈代谢旺盛;另一方面或许也昭示着,自从1980年代那波全民下海的浪潮之后,我们正在进入第二个全民创业的大时代,对于这个趋势,执政党高层有很高期待,最近教育部甚至专门发文,鼓励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在学术界也有过许多讨论,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对经济繁荣的促进,更被提升到中国现代化转型的高度来考量。基于我们目前的调研,虽然还不能做更加缜密的判断,但其趋势性的信号则是异常鲜明的。

《报告》还专门对小微企业创办者的背景特征做了详细研究。在年龄上,40岁以下的占据了将近70%,其中甚至20以下者也开始大量涌现;学历上,有超过40%都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在学习意愿上非常强烈,并且针对性非常强;在他们创办的企业类型上,服务业、信息技术业开始快速增长,远远超过其他;在对信用卡、移动支付终端使用上,比例都超过60%。这一系列数据表明,这个时代的创业潮质量显然也更高,中央政府过去这些年,投入巨量资源推动经济转型,寄望于从低端制造业往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攀升。这些来自底层创业者的自发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为经济转型的未来增添了不少乐观的信号。

在面临的问题层面,《报告》也揭示出了许多中小企业主的困境。其中首要的便是经营成本快速增加,包括原材料、用工成本、房屋租赁成本、借款成本上升等。这个发现在趋势层面,算不上新鲜,这已经是过去很多年都被讨论的问题,但在严重程度上却仍旧出乎我们的预料。在大部分调研对象的描述中,这个问题几乎都是最关乎生死的,且呈逐年快速恶化的趋势。这种成本的增加,一方面源于现代服务业越来越细化的分工,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不当的制度环境造成了社会经济整体运行成本的快速攀升,可以说,政府如果不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解决至少是缓解这一问题,将会使得经济活力遭遇严重伤害。

在诸多困难中,融资问题的困境同样既是长期痼疾的沉淀,又有一些新特征。超过八成的小微企业,都认为几乎不可能从银行取得贷款,他们主要的融资来源依旧是最传统的渠道,亲戚朋友的借款。贷款时面临的最大问题仍旧是抵押担保不足。

近年来,中央政府在对金融业的调控中出台了不少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仅仅从服务大型企业下移到中型或小型企業,提供的仍然是上百万乃至千万的贷款。即便是一些小额贷款公司,其平均贷款额也常常达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元。监管机构要求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两个不低于”,以及注重小额贷款余额而非笔数,实际上鼓励金融机构发放规模偏大的小微企业贷款。

从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小微企业群体的主体,仍然是处于金字塔低端的千千万万个微型企业。他们融资需求非常旺盛,但尤其是微型企业,其融资需求远未满足。难以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融资服务,不得不求诸于亲友借款等非正规融资手段。而资金的困境也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这些微型企业的生命力,使得其生命周期大大降低。

整个调研中,我们发现的问题还有很多,囿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追索每一个问题,事实上都能从中找到根深蒂固的历史性、制度性原因。一方面,对这些问题解决的速度总是让人感觉懊恼,但另一方面,社会自身生发出来的活力,却从来都没有被这些看起来已经非常严重的桎梏所扼杀。或许,这正是改革之要义。因为有希望,才会要改革,而每一次哪怕只是一丁点的改革,总又会释放出无穷的希望。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对于执政者还是普罗大众来说,我们所处的,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猜你喜欢
小微调研融资
融资
融资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7月重要融资事件
小微企业借款人
5月重要融资事件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