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2014-09-11 00:00朱春玲
散文百家 2014年9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评价

朱春玲

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小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朱春玲

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小学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

小学语文;阅读;朗读

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景: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第几段,学生刚读了没几分钟,老师一拍手,读完没读完的都停下了,接着教师开始讲讲问问,回答问题的也总是那么几个同学,别的学生课文还没有读熟练呢,不会也不敢举手回答,而我们呢,也不敢提问那些不举手的同学,因为他们读都读不对,找都找不到,叫起来多浪费课堂时间。一节课,就在老师与好学生的问问答答中过去,大部分学生成了配角,终于煎熬到下课。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普遍存在于我们课堂朗读指导中的问题,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到底为什么要朗读?朗读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什么好处?要让学生读到什么程度?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哪些好处?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的朗读才有实效?

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包括有表情地朗读和默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这就是一种最可悲的关系失调的表现。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阅读的技能,这不单是个基本的文化基础问题,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和在独立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朗读时声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朗读培养语感、朗读有助记忆、朗读促进领悟、朗读提高审美、朗读益于写作、朗读发展想象等。在这诸多好处中,我们不能一一展开论述,只就朗读培养语感这一好处稍加说明。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有了语感才会有流畅的表达,才会有好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有人说,有了语感就有了一切。

新课标对于朗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提高教师朗读素养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老师们朗读并享受朗读。我们探讨朗读教学的意义,就是要引起老师们对于朗读教学的重视。课堂上多拿点时间,多想点办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我们听了那么多的语文课,发现课堂上老师们虽然也很重视朗读,但是却很少有教师去给学生范读,甚至有的老师一味地要求学生这里读得重一些,那里读得轻一些;这里读得慢一些,那里读得快一些……学生怎么读都读不出味道,这个时候,只需老师范读一下,师生就进入了朗读的美妙境界。可偏偏老师的范读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二)精选朗读指导的方法

1.巧用范读指导朗读

(1)范读的重要性。

教练指导运动员投球、跳高,讲完了,常常示范一下,有的边讲边示范,所以说,示范本身也是指导。老师的范读,也是一种指导,而且是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

(2)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创设朗读情境,引起学生朗读兴趣,培养语感,获得“美”的体验,这是提高朗读指导实效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创设朗读情境的方法越来越多,比如:教师以生动的讲述创设情境,以图片、影像创设情境,以音乐烘托情境,以分角色朗读创设情境,以课本剧创设情境等。

(3)在评价中指导朗读。

赏识评价力争针对性。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在执教《掌声》一课时,让学生齐读课题,学生读得拖拉,此时,老师及时指出读时要干净利落,不要拖音。学生马上就知道该怎样处理。当学生初步把课文读通后,老师表扬了三位同学,请他们站起来,老师说这个同学读得快,说明他阅读速度很快;这个同学坐得正,坐得直,说明他读书认真,态度好;这个小朋友读得很准确。为这三个同学鼓掌。这样的读后评价,非常明确地指出好在什么地方,针对性强,一方面鼓励这几个孩子以后会做的更好,另一方面告诉了其他同学该怎样读课文。

诱导评价力争形象化。好的评价应当是善于巧妙、机智的,做到引而不发。一位老师上《美丽的小路》,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她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她评道:“呀,这下,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多聪明的老师!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

引导评价力争丰富性。要想做到丰富,就得要与作品、作者、读者等进行深入而有效的对话。因为只有走进作者的心灵,把握作者的情感,与作者合二为一产生共鸣才能让自己的朗读情真意切。朗读的评价用语要与作者对话就是要以作者的情感为依据对朗读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抓准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启发评价力争多角度。课堂上,我们常常会请同学进行读后评价,而往往听到的是“读得不熟练”“读得没有感情”“读得很有感情”等抽象的简单的评价,这除了平时课堂训练外,还有教师的及时诱导至关重要。

主体评价力争多元化。朗读评价有很大的维能力,也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最后,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应对学生正确的行为进行明确的表扬,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被重视感,这种成功的感觉往往带给学生的震撼是巨大的,他们的内心将产生一种强大的钻研动力,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

长期以来,教师的绝对权威使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说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他们一起分析、探讨问题,相信每个学生,培养他们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在这种氛围下教学,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个性彻底舒展,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乐于发表意见,敢于大胆创新。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四、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素质,因材施教

无论各行各业,人们总喜欢那些博学多才的人,作为教师更是这样,在精通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在政治理论,思想观念,文化修养,道德行为,法律意识及其他社会科学等方面加强学习。因为学生不仅与你共同学习本学科知识,你的个人素养或者说个人魅力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学生一旦喜欢和接受你,就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教师在与学生互动学习,探讨问题是,要从教学思想到教育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教育原则。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要因材施教,也就是要考虑学生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精神状态及接受能力,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把握他们的脉搏,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茫然无措或力不从心。

总之,创新是人类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基石。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创新教育的要求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朗读的教学形式之一,极具鼓动性和感染性。引读能够渲染烘托课堂氛围,引领学生走讯速走入文本。朗读的形式有范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教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评价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