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肝俞深度角度的研究

2014-09-11 07:39*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16期
关键词:显著性针刺角度

*

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3.首都医科大学怀柔教学医院功能科,北京 怀柔 101400;4.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针刺肝俞深度角度的研究

丛树园1毛晓雯2唐柱生1吴华臣3王慧4武煜明1*

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3.首都医科大学怀柔教学医院功能科,北京 怀柔 101400;4.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目的通过MRI测量肝俞针刺的危险深度角度,计算出肝俞针刺安全深度。方法(1)把身高170±5cm体重80-50kg的40例成年男性志愿者按罗氏指数分为研究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2)取穴定位后使用MRI测量肝俞的针刺深度及角度。结果针刺深度与体型关系密切。肝俞斜刺危险深度研究组(42.22±2.29L;41.55±2.32R)mm,对照1组(36.33±1.71L;36.47±2.42R)mm,对照2组(46.76±4.53L;46.25±4.63R)mm。

针刺;肝俞;深度;角度

肝俞穴属背俞穴,循行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肝俞可益肝降火、益肝止痉、益肝明目、疏肝理气、行气止痛[1]。主治肝胆疾患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黄疸等,目系疾病如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夜盲、近视等及肋间神经痛等。肺及胸膜腔位于肝俞水平面的深层,针刺深度或角度不当针尖可刺入胸膜腔或肺;针刺深度过浅将影响疗效。为给临床针刺提供安全数值的参考,故而对肝俞的针刺深度及角度进行研究。

1 实验研究

1.1 实验对象 选择云南中医学院身高170±5cm体重80-50kg的成年男性志愿者40例,测量背部无器质性病变者的身高、体重、拇指同身寸后,按罗氏指数[2]=100×体重(g)/身高3(cm),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1.29-1.49)、对照1组10例(<1.28)、对照2组10例(>1.5)。

1.2 实验设备 MRI:Phillips Achieva 1.5T扫描装置,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重秤:苏宏医用身高体重秤RGZ-120;维生素E软胶囊:山东圣海保健品有限公司;医用胶布:上海备优安全防范科技有限公司。

1.3 实验方法 分组后的自愿者进行定位取穴,根据《针灸经穴国家定位标准》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用医用胶带将维生素E软胶囊固定于肝俞穴位上。对肝俞穴进行矢状位、横断位、冠状位3个层面MRI扫描拍片。研究对象平卧于MRI检查床上,静卧不动,平稳呼吸。以脊柱线圈接受信号,FOV:260-360矩阵320*256,厚度3~4mm,层间距0.5~1mm,机器自动三维定位预扫。在已扫描层面上进行测量胶囊至危险点的距离,即肝俞穴皮肤至肋提肌后缘的深度,并记录数据。应用拇指同身寸折算成毫米使用MRI扫描片的软件系统进行测量。

1.4 测量肝俞深度 测量肝俞以皮肤到肋提肌后缘距离为“最大深度”。安全深度≤危险深度×75%。[3]

1.5 统计学分析 将测得的数据使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通过K-S正态分布检验确定所测得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所测得数据位于同一层面的左右两侧故使用成对T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作为检验水准。针刺深度以单位mm表示。

2 测量结果

2.1 肝俞直刺危险深度 研究组与对照1组比较,研究组高于对照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2组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比较,对照1组低于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直刺危险深度不同;研究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左侧与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同一层面针刺深度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3组受试者肝俞的直刺危险深度结果

注:与对照1组及对照2组比较,*P<0.05;与对照2组比较,#P<0.05。

2.2 肝俞斜刺危险深度 研究组与对照1组比较,研究组高于对照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2组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比较,对照1组低于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斜刺危险深度不同;研究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左侧与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同一层面针刺深度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表2 3组受试者肝俞的斜刺危险深度结果

注:与对照1组及对照2组比较,*P<0.05;与对照2组比较,#P<0.05。

2.3 肝俞直刺安全深度 经公式计算,研究组与对照1组比较,研究组高于对照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2组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比较,对照1组低于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直刺安全深度不同;研究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左侧与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同一层面针刺的深度无显著性差异。见表3。

表3 3组受试者肝俞的直刺安全深度结果

注:与对照1组及对照2组比较,*P<0.05;与对照2组比较,#P<0.05。

2.4 肝俞的斜刺安全深度 经公式计算,研究组与对照1组比较,研究组高于对照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2组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比较,对照1组低于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斜刺安全深度不同;研究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左侧与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同一层面针刺的深度无显著性差异。见表4。

表4 3组受试者肝俞的斜刺安全深度结果

注:与对照1组及对照2组比较,*P<0.05;与对照2组比较,#P<0.05。

2.5 肝俞的斜刺最大角度 研究组与对照2组,研究组与对照1组的斜刺角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这两组斜刺角度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左侧与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同一层面针刺的角度无显著性差异。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照1组与对照2组斜刺的最大角度不同。见表5。

表5 3组受试者肝俞的斜刺最大角度结果

3 讨论

通过对李亚东[3]等学者提出针刺安全深度≤针刺危险深度×75%,张建华[4]等采用安全针刺深度=针刺危险深度×70%的分析,结合本实验采用活体测量的情况,笔者认为使用以下公式:安全深度≤危险深度×75%[2]计算更符合临床情况;临床对于肝俞的针刺采用向内斜刺,本实验研究认为向内斜刺小于斜刺的最大角度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基本不会发生危险。

由表1到表5所得实验结果确定肝俞三组左右直刺、斜刺的危险深度与安全深度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确定肝俞针刺深度的首要因素是体型。研究组与对照2组、研究组与对照1组这两组斜刺角度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应该首先考虑针刺的层次结构然后再参照体型。对照1组与对照2组斜刺角度有显著性差异,在此两组斜刺最大角度的深面是胸椎的横突,可能是由于对照1组比对照2组胸椎体积小,横突短所造成的。本次实验虽然只筛选了40例,但采用活体MRI测量且随机分组,与此前所做的该方面的研究都有明显的优势。

[1]丁习益,肝俞穴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0,16(1):34-36.

[2]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299.

[3]李亚东,李健男,东红艳等.应用CT测量膀胱经第1侧线7穴进针深度、角度方向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0):47-50.

[4]张建华,严振国,顾洪川等.胸部危险穴位针刺安全深度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98,17(6):24-25.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2012Y052)。

武煜明(1965-),男,教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神经性疾病的机理研究。

R245.3

A

1007-8517(2014)16-0051-02

2014.07.22)

猜你喜欢
显著性针刺角度
对统计结果解释和表达的要求
神奇的角度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