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并发马尔尼菲青霉败血症1例

2014-09-11 03:33黄芩李东明孙婷婷尚盼盼葛杰付又刚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真菌学青霉涂片

黄芩 李东明 孙婷婷 尚盼盼 葛杰 付又刚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北京 100191)

马尔尼菲青霉病 (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发生于艾滋病患者的机会性真菌感染,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及我国南部地区,多以发热、贫血、体重下降、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就诊,非流行地区患者易被漏诊或误诊。PSM常出现的皮肤症状包括软疣样损害、丘疹、结节、皮肤坏死等[1]。晚期无皮肤症状者较少见。笔者诊断了1例无皮肤损害的PSM,患者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症状,以血液及骨髓涂片中发现真菌孢子为线索,经培养确诊为真菌血症及艾滋病。形态学及DNA鉴定为马尔尼菲青霉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9岁,建筑工人,未婚,四川人,在广东工作10余年,因“发热、淋巴结肿大1个月”于2012年10月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轻度咳嗽,无痰。表现为稽留热,不伴寒颤,体温最高40℃,在当地医院以“上呼吸道感染”予抗生素(具体不详)治疗后咳嗽消失,体温曾降至正常。数日后上述症状加重,表现为持续高热,伴恶心、呕吐、轻度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并渐出现多发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曾就诊于多家医院,检查发现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进行性减少,因骨髓涂片见可疑真菌孢子转入我科。患者既往体健,有冶游史。发病以来体重减轻约2 kg。

体格检查:体温40℃,呼吸21次/min,脉搏90次/min,血压110/70 mmHg。急性病容,神志清楚。双侧腹股沟可及多个绿豆至蚕豆大肿大淋巴结,质韧,境界清楚,活动度可,无压痛,余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约2 cm。专科查体未见皮疹。辅助检查:B超:肝区未见明显异常,脾脏稍大,双侧腹股沟多发肿大淋巴结。血常规:白细胞1.7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9.8%,淋巴细胞百分比4.5%,红细胞2.88 ×1012/L,血红蛋白 96 g/L,血小板 43 ×109/L;尿常规:潜血2+,尿蛋白2+;红细胞沉降率43 mm/h;C反应蛋白:9.26 mg/dl;肝功能:ALT 57 IU/L,AST 132 IU/L,γ-GT 306 IU/L,白蛋白 27 g/L;肾功能:BUN 21.2 mmol/L,Cr 192 mmol/L;血钾:4.87 mmol/L;免疫球蛋白:IgG 16.4 g/L,IgA 6.76 g/L,IgE 1 078 IU/mL;凝血功能:PT 15.3 s,INR 1.33,Fib 1.61 g/L,D-dimer 0.56 μg/mL;血利士曼原虫抗体阴性,疟原虫阴性;抗ENA、ANA、ds-DNA及ANCA相关抗体阴性。抗HIV抗体初筛及确认试验阳性。

1.2 骨髓涂片检查

进行骨髓穿刺并行骨髓涂片检查(瑞氏染色)。

1.3 血液培养瓶培养

取患者外周血行需氧及厌氧血培养。

1.4 真菌学检查及菌种鉴定

将患者外周静脉血标本分别无菌接种于沙氏培养基(SDA)和脑心浸液培养基 (BHI)27℃培养,48 h后挑取菌落转种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27℃培养5 d,并行小培养观察显微镜下结构。

1.5 DNA提取、PCR扩增及测序

DNA提取 采用CTAB法提取总基因组DNA。选取营养菌丝置于灭菌的1.5 mL Eppendorf管中,磨碎后,向 Eppendorf管加入 600 μL已在65℃预热的CTAB提取液,混匀后置入65℃的水浴中保温1 h。向Eppendorf管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混匀,12 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吸取上清液转至新的1.5 mL Eppendorf管,加入等体积氯仿/异戊醇,混匀,12 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吸取上清转至新的1.5 mL Eppendorf管,加入4/5体积的异丙醇,混匀后置于-20℃沉淀30 min,4℃下12 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弃上清,加入500 μL 70%乙醇,清洗DNA沉淀。室温干燥10 min,加入40 μL TE缓冲液,溶解DNA。

PCR反应 使用真菌通用引物 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 ',ITS5:5 '-GGAAGTAAAAGTCGTAACAAGG-3'。PCR 反应条件:95℃ 预变性 5 min,95℃ 变性 30 s,50℃ 退火 30 s,72℃ 延伸45 s,共35个循环,72℃ 8 min,4℃保存。反应结束后1%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结果。

DNA测序 将PCR产物送北京华大基因公司进行碱基序列测定。

2 结 果

2.1 骨髓涂片检查

可见厚壁分隔真菌孢子(瑞氏染色)(见图1)。

2.2 血液培养瓶培养

培养结果为真菌生长。

2.3 真菌学检查

患者外周静脉血标本分别无菌接种于沙氏培养基(SDA)和脑心浸液培养基 (BHI)27℃培养,48 h后可见SDA培养基上有细小丝状真菌菌落生长。挑取菌落转种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PDA)27℃培养5 d,可见菌种表面呈黄色粉末状,该菌产生大量红色色素将培养基染成深红色 (见图2),显微镜下可见典型的帚状枝 (见图3)。脑心浸液培养基(BHI)37℃培养1周,菌落呈酵母样。初步鉴定为马尔尼菲青霉,菌株代号为PUTH12102702(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2.4 PCR扩增及测序鉴定

PCR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查得到预期的1条约501 bp的DNA片段 (见图4)。对PCR产物直接测序并进行ITS区序列比对,鉴定为Penicillium marneffei,与标准株CBS 101038(1例来自印度的艾滋病患者)及ATCC201699(1例来自泰国的患者)的一致性为100%。

图1 骨髓涂片可见巨噬细胞内圆形和卵圆形有明显分隔的孢子(瑞氏染色,×100) 图2 菌种表面呈黄色粉末状,产生大量酒红色色素(27℃) 图3 小培养可见典型帚状枝(乳酸酚棉兰染色,×100) 图4 PCR扩增结果:所用引物分别为ITS4及ITS5,扩增片段大小为501 bp(C1、C2 样本提取自培养物菌悬液;D2000 从下到上依次为100 bp,250 bp,500 bp,700 bp,1 000 bp,2 500 bp;Marker从下到上依次为100 bp,200 bp,300 bp,400 bp,500 bp,600 bp)Fig.1 Bone marrow biopsy showed intracellular septate spores in macrophagocyte(Wright's staining,× 100)Fig.2 The colonies surface was powdery and yellow-green,revealed red diffusible pigment on PDA(27℃)Fig.3 Typical broom-shaped under microscope(Lactophenol Medan staining,×100)Fig.4 PCR proliferation primers:ITS4 and ITS5;product:a 501 bp sequence(C1,C2:samples from fungi culture suspension;D2000:100 bp,250 bp,500 bp,700 bp,1 000 bp,2 500 bp,respectively;Marker1:100 bp,200 bp,300 bp,400 bp,500 bp,600 bp,respectively)

2.5 诊断和转归

本例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败血症。给予氟康唑150 mg口服,1次/d。用药2次后再次行血培养,结果仍为阳性。患者转入传染病医院治疗数日后因病情迅速恶化死亡。

3 讨 论

马尔尼菲青霉病为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感染引起的系统性真菌病,1988年Piehl等首次报道该病为HIV的合并症之一[2]。我国部分地区AIDS患者中PM感染率达12.3%,而播散型 PM感染者 HIV阳性超过70%,这是诊断 AIDS的重要线索和标志之一[3]。本例患者为青年男性,长期在广东地区工作,有冶游史,抗HIV抗体初筛及确认试验阳性,有系统性机会致病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依据,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败血症诊断成立。骨髓及血液涂片在诊断该病中起了重要作用。怀疑PSM时应尽快做HIV检测,并积极追踪,以防漏诊。

PM可致多系统感染,真菌败血症为其经血播散的主要途径。PSM临床分局限型及播散型两种,AIDS患者多为播散型感染。临床表现非特异,包括发热 (99%)、贫血 (78%)、严重体重下降(76%)、皮疹 (75%)、广泛淋巴结肿大 (58%)及肝脾肿大 (51%)等[4]。本例患者症状主要为发热、广泛淋巴结及脾脏肿大,伴有体重下降,且未出现皮疹,临床表现非特异。尽管PSM患者骨髓和淋巴结真菌培养阳性率几乎为100%,血液培养可达76%[5],首先经血液诊断的病例仍较少,而经血液培养确诊的患者多已至发病晚期,很少能够接受及时的抗真菌治疗[6]。

PM为胞内寄生菌,感染人体后均寄生在单核-吞噬细胞内,被PM激活的CD4+T细胞可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吸引巨噬细胞聚集并活化,而在CD4+T细胞减少的个体中,巨噬细胞不但不能及时吞噬和杀灭PM孢子,反而成为其良好的避风港和繁殖地,形成播散性感染,引发PSM[7]。虽然PSM感染途径尚不清楚,但作为艾滋病的并发症,应与性接触或血液感染有关。本例中血液细胞中大量的真菌孢子表明该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对于这种无其他器质性损害的患者及时作出诊断,无论对于阻止其艾滋病毒的传播,还是PSM的传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Yang YS,Chang FY,N.C.Wang.A rare skin presentation ofPenicillium marneffeiinfection in an AIDS pati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D & AIDS,2012,23(1):64-65.

[2]Piehl MR,Kaplan RL,Haber MH.Disseminated penicilliosis in a patient with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J].Archives of Pathology& Laboratory Medicine,1988,112(12):1262-1264.

[3]赵国庆,冉玉平,向耕.中国大陆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征的系统评价[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7,2(2):68-71.

[4]赵建荣,樊移山,董庭荣,等.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36例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5(3):158-164.

[5]Supparatpinyo K,Khamwam C,Baosoung V,et al.DisseminatedPenicillium marneffeiinfection in southeast Asia[J].Lancet,1994,344(8915):110-113.

[6]Chong,Y.B.,Tan LP,Robinson S,et al.Penicilliosis in lupus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unresolved fever:a report of 2 cases and literature review[J].Tropical biomedicine,2012,29(2):270-276.

[7]成先桂.马尔尼菲青霉与马尔尼菲青霉病[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8,3(2):112-115.

猜你喜欢
真菌学青霉涂片
1起ICU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痰涂片与痰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直肠FH检测剩余液涂片用于评估标本取材质量的探讨
卵巢肿瘤病理诊断中冷冻切片结合细胞学涂片的应用分析
新时期农林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真菌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真菌学杂志》稿约
两种常用染色方法在性成熟SD大鼠阴道涂片中的比较研究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