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奖“状元”折射功利教育思想

2014-09-11 11:28石富全
甘肃教育 2014年17期
关键词:重奖高考状元功利主义

石富全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没有什么比金榜题名更能让人兴奋至极了,而“高考状元”更是媒体聚焦、高校争夺、地方奖励的对象,商家请其代言,学校邀其讲座,更不乏鲜花、掌声。一些获得高额奖金的状元们,一夜之间暴富,成了同学中不多见的“富少”。这一切多多少少给教育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高考,原本是一次升学资格考试,是国家的一种考试制度,达到某一成绩者,即可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考状元”就是指在这次升学资格考试中获得最高分的考生。他们的成功,有着十余年寒窗苦读的必然,也有着临场发挥的偶然。对他们本人来说,这是高中教育阶段学习过程的一个完美总结,而从社会贡献角度来看,还无从谈起,充其量是他们成才的几率大些,将来奉献社会的可能性增大而已。拿出重金,大奖特奖这些“高考状元”,如果不是既得利益和功利主义的表现,似乎再也找不出任何理由作为噱头了。

当然,古代也有重奖状元的记录,但那是在为巩固国家权力、选拔人才的前提下施行的奖励,这与当下升学前提下的重奖“状元”不可一概而论。再者说,那些头顶无上荣耀和光环的“状元郎”,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一夜暴富,名利双收,在没有经历任何社会磨炼的情况下,成了财富的主人,今后的路怎么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会不会受到影响?在追捧和炒作中他们会不会被“捧杀”?今天的“考霸”会不会成为明天的“精英”?答案都是未知数。高考只是过程,并非结果,进入大学,只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启。其实,早在2004年起,教育部就明确叫停炒作“高考状元”,要求不得对高考升学率及高分考生进行宣传。然而,这些年来,对“高考状元”的炒作与追捧从未消停过,甚至大肆鼓吹到近似迷信的程度,这不正与某种心理暗示相呼应吗?

知识改变命运,而高考成了命运的审判者,我们在素质教育的锣鼓声中,跳着应试教育的舞蹈。应试教育逐步颠覆着教育的目的,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教育被深深地打上了“科举”文化的烙印,始终没有走出传统教育的阴影,追求功名利禄依然是教育的价值取向,高考依然是获得人生价值和成功的最佳途径。在这样的功利教育下,各地政府也把政绩与应试教育捆绑在一起,打出“两天高考,十年准备”的标语,拿出纳税人的血汗钱为“高考状元”锦上添花,既扮演了素质教育的呐喊者,又充当了应试教育的怂恿者。

营造全社会都重视教育的氛围,并不仅仅体现在重奖“高考状元”上。因为重奖的仅是一次考试拿了第一名的孩子,并不是当地的教育,如果这些钱都用于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那将惠及更多的孩子。所以说,重奖“高考状元”,将成绩和功利捆绑在一起,其实就是一种没有风险的利益投资,在应试教育的这趟“列车”上,政府、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学生之间逐步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利益关联,而不断恶化的是教育的生态。endprint

猜你喜欢
重奖高考状元功利主义
康有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义解读
法律解释的功利主义倾向
高考状元经验分享:虔诚耕耘 淡定收获
“高考状元”的冲刺经验
重奖污染举报凸显环保共治
浅析西方现代功利主义
谨防重奖“状元房”催生教育乱象
请别再捧杀“高考状元”
重奖一线教师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高考状元为何变成流浪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