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医学院管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9-14 06:30袁秀伟YUANXiuwei
价值工程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科专业管理

袁秀伟YUAN Xiu-wei

(新乡医学院管理学院,新乡453003)

0 引言

管理学科在新乡医学院学科也已建设发展了十几年,成为了支撑我校学科发展的六大学科之一。学校近期多次强调要“构建起以医学为主体,理学和工学为支撑,文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医学教育体系和‘一体两翼’的重点学科框架”,管理学科对我校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1 我校管理学科发展基本情况

我校管理学专业招生最早始于2001年,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首次招收5年制(自2005级开始学制改为了4年)本科生30人。发展到现在,我校已拥有专业的管理学科院系1个,即2004年8月成立的新乡医学院管理学院。截至2013年7月底拥有管理学科专任教师39人,其中博士6人,硕士31人。

现开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2014年开始招生)4个本科专业,在校生342人。同时,现有管理学学位硕士点1个(情报学),在校研究生5人;公共事业管理(卫生)双学位2届招生110余人。

2 我校管理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2.1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2.1.1 教师年龄结构问题 我校39位管理学科专任教师中男教师15位,女教师24位。39人中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的25岁;35岁以下的24人,36岁至49岁的13人,50岁以上的2人,平均年龄34岁;教龄在10年以下的30人,其中10人不足5年。

这样的年龄结构意味着整个教师队伍以青年人居多,年龄偏小,年龄分布没有拉开档次,这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因大部分教师教龄短,教学经验扔有待丰富,教学技巧还有待提高,青年教师培训工作应作为一项繁重的日常工作来抓。

2.1.2 教师职称结构问题 目前39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者9人,中级职称24人,初级职称5人。可以看出,目前的职称结构还不合理,突出的问题有:一是中、初级职称过多,占全部教师的74%。需要指出的是,不仅助教和讲师队伍过大,且晋级年限大多集中于同一年,这样的局面也不利于年轻教师的顺利成长。二是高级职称少,正高职称更少,有实力、有影响的学科领军人物匮乏。正高职称所占比例不足全部教师的3%;45岁以下的(副)高级职称获得者只有3人,且既是(副)高级职称又是博士者仅1人,35岁以下教师中高级职称仍为空白。

改善我校管理学科教师职称结构将是管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

2.1.3 教师的学缘、专业结构问题 从学缘方面讲,39位教师共来自国内外23所学校,其中还有四位海归(一位是日本名古屋大学的博士,一位是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工业大学的硕士,一位是马来西亚大学的硕士,一位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硕士)人才,学缘结构合理,满足了教师来源多元化的要求。

从专业结构方面讲,39位教师来自史、理、工、医、经、管、法7个大类28个不同的专业,学科结构整体合理。但是,具体到我校实际,教师专业教育背景结构还不尽如人意。我校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就在于与医学的紧密结合上,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医学背景或工作经验,而事实上39位教师中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只有8人,离实际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增加教师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管理的实际经验是当前和今后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2.2 招生规模方面 目前,我校3个管理专业本科每年招生总规模为120人,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30人,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专业60人,市场营销专业30人。一般占全校当年总招生规模的3.4%。从近两年实际来看,120人能够报到110人左右,到校后再有10余人转专业分流,最终稳定下来的不足百人,即每年管理类毕业生占全校毕业生比例不足3%。

同时,我校管理类专业师生比为1:7.95,这个比例比教育部规定的本科评估合格水平1:18高出了1倍多,这就意味着我们对现有师资的利用还不充分。从另外一个方面讲,我们的本科生数量偏少,其数量在现有基础上可以再增加1倍多。

作为我校唯一的管理学学位硕士点自2006年开始招生以来,情况也不乐观。该硕士点现有两名导师,两个研究方向,但招生规模一般每年仅有1-2人。目前,3届在校研究生共计5人。这一现状与学校“2020年左右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两千人以上”的发展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2.3 科研工作方面 我校管理学科方面的科研工作虽然最近五年也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科研层次低,科研实力弱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

2.3.1 论文数量少,核心期刊文章更少。5年发表论文136篇,其中中文核心40篇,平均每年核心期刊文章仅有8篇,人均每年核心期刊文章不足0.25篇。

2.3.2 高级别立项课题少,匹配经费课题少,科研经费少。近5年立项课题48项,而48项立项课题中,社科联课题所占比例近75%,而省级课题仅有8项;教育部课题、国家级课题仍为空白,科研层次总体较低。5年共获取各类科研经费16.4万,且集中在少数几个人手中。“部分人有项目无经费,多数人无项目无经费,少数人有项目有经费”的情况十分突出。

2.3.3 科研成果少,高层次高级别成果更少。近5年仅获1项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论文二等奖,其他厅级成果31项。这一情况表明我校管理学科科研影响力还有待大幅提高。

3 发展我校管理学科的建议

虽然管理学科建设在新乡医学院积累了一定的办学成果和社会影响,但实力和影响仍然弱小,距离我校“一个目标、两大跨越”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为了更好促进我校管理学科的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 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 我校现有管理学科教师成长发展轨迹一般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助教到教授”,这样的状况亟需改变。我们要使其顺应变革,注重能力和角色的转换,成为复合型师资。实现从传统的灌输式到现代的启发式、从传授者到研讨者、从主导者到合作者、从授业者到督导者、从执行者到参与者、从说教者到疏导者的转轨。[1]

首先,学校创造各种条件,推动教师与社会广泛接触。一是让教师了解社会实际情况,丰富教学内容。二是寻找问题,为研究提供素材,引导、扶植他们开展科学研究,使其在思想上、教学上、科研上尽快步入高层次。同时从物资待遇和精神生活上关爱,使其产生敬业爱校的归宿感。

其次,积极聘请优秀专家做我校兼职教师。“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我们要积极引进校外人才,充分利用校外智力资源。要重点引进学科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这样不仅能迅速改善现有师资队伍结构,还能迅速、直接带动科研工作的发展。

3.2 重视硕(博)士学位点建设,促进管理学科纵深发展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实践证明,抓好硕(博)士学位点建设,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取得成效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2]抓好硕(博)士点建设,不仅使学科建设的针对性、方向性、目的性将更强;而且学科建设任务将更具体,更易操作,更易取得实效。同时,抓好硕(博)士点建设,更易建立和汇聚学科队伍,促进科研工作发展。同时,抓好硕(博)士点建设,发展高规格、高水平的管理学科,也有利于我校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融入地方,服务社会。

我校目前只有1个管理学位硕士点,博士点还是空白,学位点数量过少。我们亟需增加管理学位硕(博)士点,推动管理学科纵深发展。当然,我校管理硕(博)士点建设必须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

3.3 科学扩大管理类学生(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规模

我们首先看几组对比数据。[3]

表1 三院校管理类本科招生情况对比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我校管理类本科生招生规模无论从招生规模还是从招生比例来讲,都低于同类学校,甚至低于某些三本院校。

而我校具备扩大管理类学生招生的条件和理由。

一是我校生源极好,不存在生源不足的问题;

二是我校现有管理学科师生比为1:7.95,完全能够消化更多的学生;

三是我校已有4个本科专业,完全能够为扩大招生规模提供支撑;

四是扩大招生规模,能充分发挥各类教学资源的使用价值;

五是扩大招生规模,可以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融入地方,主动服务,提高学校经济社会介入度和贡献度。

3.4 营造利于管理学科发展的良好环境 首先,学校各有关部门及人员要认真研究管理学科的发展规律,对管理学科有正确的认识,做到内行管理,不是凭主观直感认识的粗放式验管理,而是要辩证认识学科内涵与外延,真正依据相应学科的特点、规律进行管理,做到管理学科的分类精细化管理。[4]其次,整合学校内部发展管理学科的各类资源。做到全校一盘棋,统一规划整合人、财、物等各类办学资源。比如某些部门内虽有符合管理学科教学要求的高级职称人员,但因各种原因,游离于管理学科建设发展之外。所以,资源整合必将促进我校管理学科的发展。最后,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我们要根据管理学科的特点,在学科评估、职称评聘、项目立项、论文发表、著作出版、成果奖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1]陈任,胡志,马丽娟,秦侠,马颖.关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5):888-891.

[2]刘宏林,刘华.重视学位授权点建设促进高校学科发展[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148-150.

[3]数据来源于三校2013年招生简章.

[4]王千红.高等学校管理学科发展性评价的基础表征问题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3):78-82.

猜你喜欢
学科专业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