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2014-09-15 15:37何声跃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6期
关键词:短信关怀情感

何声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62-01

2013年中秋前夕,我接到一个熟悉的电话,是7月班里刚刚毕业的学生---张芳芳的父母,说要来看看我,他们就在我小区的楼下等着。我赶紧把他们迎进家里,一阵嘘寒问暖之后,才明白是张芳芳特意从省城打电话嘱托她父母来看看我。我一下楞了,思绪飘飞,回想起和张芳芳相处的点点滴滴。

张芳芳同学是级组里的倒数第一,学习很吃力,在班里也没有朋友。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清楚成绩的高低是其次,关键是情感上的呵护,帮助她树立自信,清晰人生的方向。考试再怎么差,我也从不批评她,时不时地鼓励她,关心她,告诉她做人的道理。但真正影响她的是临近中考前发生的一件事。当时她不慎结交了坏同学,和那个坏同学离家出走,家人急坏了、我也慌了,非常担心她出事,大家拼命地找,好不容易和她联系上,但她就是不说在哪里,打电话也不接,只能通过短信和她联系。看着家长无助的眼神和泪流满面的脸庞,我宽慰她父母说;“放心吧,我来做工作!”

我虽然这么说,但能不能说服张芳芳回来,我心里也没有底。但我清楚一点,如果这个时候再通过短信讲大道理、甚至批评她,只会适得其反。于是我发给她的第一条短信是这样的,“钱够不够用,不够我寄给你”,之后每天我都和她通过短信联系,诸如“你们俩要注意安全,互相照顾”,“玩够了就回来,班里同学很想念你们”等之类的话语,持续了一个多星期,当我快要放弃时,张芳芳回来了,我没有批评她,只是很平静地说了句“回来就好,好好复习,准备中考”。中考结束后,父母帮她联系了省城里的五年制大专并选择了她很喜欢的专业,8月她到省城念书,我又接了初一新班级。本来我以为这事就这样结束了,直到9月,她父母来看望我时,才意识到之前发生那件事对张芳芳的影响有多么大,同时深深地触动了我,促使我反思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到底忽视了什么?

老师面临着升学率、学生巩固率、学校排名等等一系列指标的考核,重视学生的成绩无可厚非,但如果忽视孩子的情感世界,就会像成人社会里,由于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人们心理畸形一样。富士康接二连三地跳楼事件,就是最好的印证。班级里的学生,学习能力千差万别,有些孩子在成绩排名中必然处于弱势地位,他们被同学嘲笑,扮演挫败者的角色,生活在没有掌声、没有赞誉的黑白世界里。学生本应该情感丰富、心性单纯、心向阳光,那究竟是什么让这类学生性格叛逆,心理扭曲,乃至偏离社会所期望的成长道路?我想正是我们过分地,甚至有些变态地追求成绩,几乎不去耕耘孩子的情感沃土,任其荒芜,长满杂草所导致的。

我庆幸对张芳芳同学恰当、适时的关怀,让她走向阳光。同时我又深深地惶恐,这些年来的教育生涯,我们太缺乏人性的关怀了,没有让人性的光辉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过分迷信外铄论,强调外部因素和环境的刺激,如:排名、奖励、奖学金、批评、惩罚乃至体罚,正是上述原因造成我们当今教育的困境----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师生矛盾激化、甚至发生老师体罚学生致残、学生持械刺伤老师的极端事件,我们如何走出这个怪圈呢?

当我们把眼光放长远时,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孔子的“人性本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让我们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心地善良,一定能教育好他们,不同的孩子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特别是对于“后进生”,切记不可用成绩、排名来衡量,应该更多给予关心、关怀。美国的现在教育家杜威强调“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他重视孩子的兴趣,发展孩子的个性,注重孩子经验的获得,其理论引领了现代教育的大变革,塑造了美国的教育特质。当今,我们的家长羡慕美国教育、感慨美国孩子的幸福,大量移民的背后,很大因素是希望孩子获得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优质教育,这值得我们每个教师反思。

由于我们是儒家传统的国家,重视“功名”、“学历”、“名校”、“学历”等,所以对孩子成绩的要求高,这是很正常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孩子的内心,应该谨慎地呵护孩子细腻而又脆弱的情感,健全其人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希望有更多学习吃力的孩子像张芳芳一样内心充满阳光,充满爱,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endprint

猜你喜欢
短信关怀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道歉短信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代发短信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情感移植
“八一”节日短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