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初中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探究

2014-09-15 14:47王巧伟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6期
关键词:探究数学课堂

王巧伟

摘 要: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关键词:数学;课堂;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76-01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广大数学教师也逐渐把探究式教学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式参与,虚假性探究, 忽视学生主体的主动性现象仍然时有发生,不能有效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今天,我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探究。

一、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从而造成学生认知的障碍性和不稳定性。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直观的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学生经历猜测、推理、操作、验证等思维过程,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帮助学生抽象、概括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形成数学概念。如,学习“梯形面积计算”时,老师可让学生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学生很快用纸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此时,教师继续引导,“谁还能用别的办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其他图形,求出梯形的面积”?学生同桌合作,通过画一画、折一折,有的想出: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下底,另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两个三角形的高相同,即梯形的高,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为上底×高÷2+下底×高÷2,就是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还有的想出:找出梯形一腰的中点剪去一个三角形,通过移、拼把梯形转化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就是梯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梯形的面积。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满足了学生好动的需要,使他们尝到了探究知识的乐趣,同时也掌握了探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中探究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评价。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中收集信息资料的过程,即调查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学生的视力情况、兴趣爱好情况,都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在制作统计图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交流,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再在小组里交流。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提出问题,看统计图考考自己组里的同学。这样的过程鼓励了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达到培养发展学生探索性学习的效果。

三、对比分类,让学生在辨析中探究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密切,系统性强,小学生由于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把握知识间的联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构筑一个舞台,让学生在知识的混淆处、概念的模糊处、学习的重难点处互辨。在辨析中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有利于知识内化的形成过程,使概念系统化。例如,学习完“约数和倍数”这单元后,由于所学概念多,且容易混淆,单元复习时应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类辨析,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良好的认知结构,形成概念系统。

四、课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

课题活动研究是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一条好路径,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究空间,使探究从课本走向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验数学。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有关税收、利息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太远,学生要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困难重重。这时我们可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看书、上网查找资料、询问父母、访问有关部门等多种有效的学习途径,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学生在课题研究活动中,经历了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在实践中探究感悟数学知识,构建概念,形成知识系统。

总之,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良好机会和氛围。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动参与到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设学习氛围,创设开放性问题,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发挥小组合作精神,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给与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碎海.数学探究与学习[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05)

[2] 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04)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究数学课堂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