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新时期思想品德有效性教学的一点思考

2014-09-15 09:32刘丽红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6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初中教学

刘丽红

摘 要:思想品德是学校教学的一项重点课程,既是对于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社会认知的重要过程,对于学生的自身素质提升以及综合技能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思想品德科目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相对较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尊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另外也要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不断更细教学教学理念,采取丰富的教学情境,还要重视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及时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实践巩固,以便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28-01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人进行课本知识的讲解,学生只是作为一个“听众”群体进行知识的学习,这就造成教师在台上讲的“天花乱坠”,而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师生之间不能有效的同步开展教学活动,这就造成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做好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产生兴趣的教师,让自己的课程吸引学生。为此,我首先抓住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因为第一堂课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关键,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

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而是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回答,以便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经历与知识基础进行自主学习,对于不懂的问题及时提问进行解决,以便更好的去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处于一个公平、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交流,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学习积极性也就会得以提升,而这些内容在“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中也能够得以体现。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问题引导进行知识的学习,有了问题就相当于有了学习的目标,学生就会产生急于翻阅课本、学习知识的心理,第一堂课就体会到课堂讲的知识都是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政治课不单纯是圈圈重难点,背背知识点,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剖析解决心理问题的课程,从而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学习兴趣。

二、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设情景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的科学与否、先进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进程,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不断的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确保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情景教学是重要的一个教学模式,也是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所谓情景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材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一改往昔那种严肃的说教式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语言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其中一大亮点就是让学生能够成为新课堂的主人。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产生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这样,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自己的切身感受,喜忧同伴,增长见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

比如在教学《中国的声音》的这节课的时候,笔者就创设了一个“昨天-今天-明天”的国情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回顾从古至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变化,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进而更好的让学生认识到当前形势下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感知度,提升学习效率。

三、重视学生学习体验,及时引导实践巩固

俗话说“学以致用”,学习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尽管思想品德课程的理论性相对较强,但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科学的指导价值。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在理论教学之余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巩固,加深学生的学习感知度。联系社会实践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当努力做到这一点,尽量使课程每一个知识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社会实际、思想实际,把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应用实际中去,达到理论与实际,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才能使学生懂的理论知识来自社会实践,而又能用它指导社会实践,去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才能使深奥、抽象的知识变为简单化、形象化,才能使学生们主动去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有:指导学生养成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新闻和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习惯。并对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参观访问、班级讨论会等形式,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思想品德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也要注重自身教学素质的提升,更加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引导学生及时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春伟.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2] 孙秀云.新时期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考试周刊》2012.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初中教学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