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4-09-15 09:32黄强军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6期
关键词:中学数学创新教学

黄强军

摘 要:数学是学生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因为它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应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78-01

数学是学生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因为它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应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文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有“问”,才有所思、所想,才有发明创新。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百万,起点是一问”。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思路,启迪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中学数学教材重视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但很少创设问题情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要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深入钻研教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触发学生的兴奋点,引发探求欲望与动机。

二、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在上“同类项”这一节,这堂课首先由问题:小李有长方形(长为a,宽为b),正方形(边长为x),正方体(棱长为y)各2个,小刘有同样的图形各5 个,两人合起来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有几种算法?由学生列出代数式:1、2×4Χ+5×4Χ或(2+5)4Χ;2、2ab+5ab或(2+5)ab;3、2Y3+5Y3或(2+5)Y3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同类项的概念,找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和举例子达到了本节课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堂课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本,课堂气氛活跃。

三、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就是很好的体现这种模式。

五、变例题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材中的证明题都是以结论的形式直接给出的,其发现的过程被省略了,而证明思路的探索过程也没有体现,将这些问题还原为实际问题,让学生重新经历一次发现和探索的过程,对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如高中《代数》(必修)下册P120例3:平面内有n条直线,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证明:这n条直线的交点个数为。

首先让学生研究这样一个实际问题:某地区有n条直线型公路,在每两条公路的交点处设一个红绿灯,问:至多要设多少个红绿灯?由学生研究:何时最多?用怎样的数学模型研究?从而抽象出合理的教学模型:平面内有n条直线,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问这n条直线有多少个交点?再让学生探索问题的结论。可引导其实验探索:直线条数1 2 3 4 5 …交点个数 0 1 3 6 10 …增加交点个数 1 2 3 4 …从中发现规律,明确增加的原因,进行直觉猜想,最后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这个问题的研究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和强烈的问题意识都是十分有益的,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事实是科学研究中触发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猜你喜欢
中学数学创新教学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