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英语课堂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9-15 02:27郑敏
关键词:多媒体问题对策

郑敏

[摘要]在中专英语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方式很多。在计算机广泛应用的今天,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中专英语课堂给师生互动带来了很大变化,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是对传统的教与学的补充和发展。但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教学实践, 从中专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 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在语言教学中的消极作用,并通过探寻课堂教学设计来消解多媒体负面效应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多媒体 中专英语互动教学 问题 对策

在计算机广泛应用的今天,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互动,为中专英语开创全新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课件逐步进入英语课堂教学。 在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对传统的教与学的补充和发展的同时,也会使教学方式受到遏制,多样性的思维活动被多媒体的图像与声音所替代,千变万化的口语表达殆失等消极影响。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在语言教学中的消极作用并探寻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来消解多媒体负面效应显得尤其重要。

一、多媒体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多媒体是指用计算机把各种电子媒体,如数字化的文字、动画、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集成控制起来,并在这些媒体之间建立逻辑联系,使他们整体地协同表达形象化的复杂信息。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技术,变平面教学为立体教学,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通过使用多媒体进行中专英语课堂教学,体现了多媒体在中专英语互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多媒体引入中专英语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了知识传输的交互性,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与思考空间。同时,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环境,形式多样的感性材料,其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和地道的英美语言,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增加了教学的感染力,自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多媒体课件在中专英语互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多媒体教学在中专英语互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以知识为主还是以情感为主

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的教学设计往往是“人—机”交互式的设计,其在语言教学中的消极面也非常明显:在使用PPT的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主要集中在投影屏幕上,很少关注教师的表情、情感和其他学生的表现。中专英语教学非常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为主的课堂上,学生一味的注视PPT课件,而忽略了教师的能动作用,忽略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影响,教师的感染力相对减弱,学生情感的发展就会受到一定限制,在课堂上是以知识为主还是以情感为主将会发生转化,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二)以多媒体课件为本还是以人为本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课堂中,教师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呈现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等信息,大大地增加了课堂容量,但往往由于呈现的信息视觉停留时间过短,刺激强度不够,结果反而影响了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许多人认为生动化、趣味化、形象化的多媒体信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注意的往往是精美的课件本身,而不是课件所传递的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教学还可能抑制学生能力的发展,按部就班的按照课件上的内容去完成教学步骤,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发散思维,影响了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知识,但同时学生也省去了想像、推理等思维过程,可能导致思维的退化。因此,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其中信息的量、形象化、具体化等问题我们都应做理性的思考。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削弱

多媒体课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师资及设备等条件有限,多媒体教学一般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又由于多媒体信息量大,学时有限,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很难按计划进行,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也较少,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也被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课件的制作哗众取宠,不得要领,淡化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

教学课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多媒体集声、像、动画于一体,有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而有些教师为迎合学生兴趣,一味追求新颖、动感,使课堂设计过于注重表面形式,注重表面气氛,使学生大饱“眼福”和“口福”,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容易误导学生,使其注意力分散, 忽视教学内容,造成本末倒置,影响教学效果。

三、如何解决多媒体课件在中专英语互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充分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消除多媒体在情感教学中的负效应

首先,在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教学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充分发挥自身语言的优势,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充满活力、富有情感的讲解感染学生;其次,在教学设计时应重视“人—人”的交流,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使人的情感在互动与交流中得到升华;再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烘托气氛,增添作品的感染力,促进学生表达情感。比如,《Earthquakes》的教学设计中先呈现San Francisco、Tang Shan大地震的惨烈场面,学生在观看完录像后都带着困惑与悲伤的心情,此时再在屏幕上呈现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arthquake?”“ What new information about earthquakes have you learned now? ”“What words and expressions can you use to describe an earthquake?” “What do you know about earthquakes have you learned now?”学生在特殊情绪的影响下,对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促进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当然,语言表达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发展,引发了他们对自然灾害的深入思考。

(二)掌握好多媒体课件的信息量、形象化、具体化等问题

在课堂容量上,对于只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加大信息量,而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我们要围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设计教学,决不可求量的传输,因为“在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中,感觉登记器的主要任务是将外界刺激引起的生理感觉转化为心理知觉,信息在此处几乎不被筛选”。

教学设计中对教学信息是否要具体化、形象化及其程度深浅要根据学生本身的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来进行,要以不分散学生注意力为前提,以鼓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为原则。比如,上述《Wildlife Protection》教学设计中,认识antelope、rhino等生词就可以用生动形象的图片与声音来帮助学生认识它们的含义,加深对它们的印象,而动物们的情绪状况、文章的结构必须让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去自己品味、理解与归纳。

总之,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最终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做出合理的安排。

(三)多媒体只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工具

教师不仅要掌握多媒体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辅助”是关键。不能仅仅把多媒体取代板书,更不能脱离板书,也不能本末倒置, 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多媒体是用来辅助教学的,是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而不是教师作秀的工具。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的,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利用多媒体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深挖教材,注重师生情感交流互动

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语言是最具亲和力,最灵活的语言。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应该是中专英语教与学的有效途径。多媒体不能代替师生之间的课堂人际交流。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应深挖教材使之与多媒体有效结合,不能一味把多媒体当投影仪展示,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应控制好节奏,安排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形成教学互动,使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合理调配在课堂上保持充沛的精力,促进课堂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务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英语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它深刻地改变着英语教学,推动着英语教学的发展,但同时它也对中专英语课堂教学产生了不同形式的负面影响。如何在教学中根据语言教学本身的规律有选择地使用教学媒体,将硬件技术巧妙地整合到教学活动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贾国栋,<<多媒体教学——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新途径>>[J].外语界,199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北京:外语教学于研究出版社,2007.

[3]齐越,<<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利弊分析>>[J].科技信息,2008.

[4]孙仁杰,<<新形势下英语多媒体教学的现状与反思>>[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

(作者单位:四川省盐业学校 四川自贡)

猜你喜欢
多媒体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