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鼓神》的舞台艺术

2014-09-16 10:14黄秀珍厦门市思明区文化馆福建厦门361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期
关键词:民俗舞蹈文化

黄秀珍 (厦门市思明区文化馆 福建厦门 361000)

试论《鼓神》的舞台艺术

黄秀珍 (厦门市思明区文化馆 福建厦门 361000)

自2010年起「厦门市思明区艺术团」与「台湾九天民俗技艺团」率先以合作创作、展演、比赛的模式开创了两岸文化交流之先例,在2013年十月,一举夺得了文化部政府最高奖「群星奖」。这部以海峡两岸首部合作的成功模式和典范的作品,是以打造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之经典典范为己任,进一步弘扬两岸文化,彰显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和发展之用心。

舞蹈作品《鼓神》简介:《鼓神》(编导:黄秀珍、郑子墉(台湾)鼓曲:曾德伟 演出: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艺术团、台湾九天民俗技艺团)是以台湾阵头鼓为主体,通过强与弱、快与慢和跌宕起伏的鼓曲来渲染情感,在阳刚和阴柔之间达到起承转合与和谐共鸣。舞蹈以人神精神交汇的方式,把人们在凡尘俗世中的寻觅和追求演绎出来,以鼓作乐,以情释舞,在天地之间,人性之中,传递着真、善、美。

这个历时2年的舞蹈作品《鼓神》吸引了国内外30多家的媒体报道以及转载。而《鼓神》是在一个在怎样的机缘下产生创作动机?隔着海峡双方又是如何做到融合的?下面,我将通过在创作《鼓神》过程中分为两大方面进行全面的整理和表述:将感受和学习到的台湾神将、家将等美学,及创作作品过程中的直觉和激情与大家分享,并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些许的启示和文化认同。

一、《鼓神》中的家将美学

1.什么是台湾的神将文化?在台湾最具有民俗、民间宗教特质和人文精神的就是阵头文化。俗称——神将文化。例如:官将首、家将、跳将、尬阵等。这种起源于在民俗宗教活动必不可缺的阵头文化,是融合了各种民间艺术于一体的表演艺术,兼具了神圣与世俗的特性。《鼓神》其中的阵头鼓的表演,在迎神赛会的活动中是占据了首要的位子,是整个民俗活动的重中之重。家将和官将首是台湾庙会中经常可见的宗教艺阵,时常看到他们面谱鲜艳的色彩,韵律动态般的舞步,夸张雕塑感的动作,十分引人瞩目。而且总是威风凛凛地走在神轿前,负责鸣锣,开道,驱煞的任务。

2.在这种阵头的表演形式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跳将表演。它类似于古代的巫舞,而巫舞是源自古代的「大傩」,而傩在人类历史上,是人们运用思想创造出来的一种巫文化。巫术活动,是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吕氏春秋、冬季》云:“命有司大傩。(注: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令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包含了酬神、驱鬼、祭神、祈谷等形式。在这种巫文化里,它有着自己独立的观念和文化核心。还有和这种观念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即傩舞、巫术。当这种文化核心与文化外形结合起来时,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也构成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台湾神将、家将团在出阵的过程中,包含了从请神、开面、净身、喊班、领令、出将到缴令,过程严谨而繁复。在保存了古代大傩神秘性的同时,家将、将爷跳将时的造型,肢体动作、礼仪显得非常庄严、神圣、肃穆而威力。我们因此可以从中窥探出:家将、将爷的面谱属于彩绘艺术;表演的台步身段是民族舞蹈;武打功夫又是武术的延伸和发展;而服饰装扮则属民俗工艺。台湾阵头除了神圣又神秘的特质之外,在其实践过程中,因其带有创造性以及外在的形式魅力,便产生了家将文化的审美美学,与古代的跳傩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将团也是台湾特有的宗教艺阵,一般认为家将的形成于台南白龙庵,官将首则是创自于新庄大众爷庙,南部地区以家将居多,北部地区以官将首为主。因此,出将是神圣的宗教礼仪,跳将是精彩的表演艺术,将团是台湾特有的民俗表演,将文化则是台湾地区独步全球的非物质文化瑰宝。

3.在舞蹈作品《鼓神》中九天民俗技艺团所塑造和勾勒出的春、夏、秋、冬四季神,分别以春——莲花,夏——葫芦,秋——大鹏鸟,冬——虎尾作为形象符号,并融合了甘、谢、范、柳、将文化中,阴阳脸,黑白面,黑条柳叶,双蝙蝠等家将脸谱抽象化的设计,让人们可以从中领略线条与图案的美感。在经过了传统的传承与创新之后,呈现家将文化在时代演进下多元面貌,及其发展成为台湾新美学的可能性,让民众认识不一样的家将文化,同时赋予观众神将美学一种新的视野和全新体验。充分体现了家将中具有神圣又神秘的特质,将民俗民间的宗教信仰和信仰崇拜以艺术的方式出现在了舞台上。

正是因为要模拟扮演虚拟的鬼神,通过人的表演性行为来实现人与虚拟鬼神的交往。虽然在仪式是一种表演,但功能上确能体现为天地人,人鬼神秩序的重建。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宇宙整体秩序。《池州府志》讲:“妆神象,扮杂戏,震于锣鼓,和以喧号”用这种做法唤醒人们的注意力,以提高宣导目的。舞蹈《鼓神》中表现为:当人神共同为一体时,以达到与神灵的感应和沟通。通过融合 “人扮神”“人和神”“人与神”的一种表演艺术;通过大鼓、通天鼓与扮神等神形兼备的表演载体为共同点;通过综合了台湾庙会阵头文化中神将的化身;通过种种有效的技艺手段将“神”的魔力再现,打造实现人与神的和谐相处的场景。实现了创作初始所自身预期的目的。

例如,《九歌》就是作者根据楚国民间祭祀神灵的歌舞加以改写而成的,这组歌曲共有十一首,前十首分别祭祀了十位神灵,最后一曲是送神曲。其中内容不仅绘声绘色,表现了场面的热烈,还渲染了曲中情。从迎神,直至送神,给人一种神舞一体的力量。

再如:2013年在台中圆满户外剧场演出的《鼓神》专集,是以“万物共鸣”展开序幕,围绕“天、地、人、神”四个章节;如:春大神、夏大神、秋大神、冬大神四季神和三太子爷,范、谢、柳、甘神将等。通过“祈福太平”将神明与自然的和谐呈现了出来。整个《鼓神》专集的展演,充分地体现了以海为生的生活常态和民俗宗教信仰,表现出了海峡两岸共通的闽南民俗、民间的特质和人文精神。给观众带来了的是:像阳光普照般的温暖;像春风化雨般的滋润;像气宇轩昂般的精神震撼,让民众感受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和祈福蔚籍。

二、《鼓神》直觉与激情的世界

“隆隆的鼓声,在一群满脸彩绘的舞者激荡的舞蹈节拍中恣意飘散……”台北记者会上媒体是这样描述的。当观众看到舞蹈作品《鼓神》的瞬间,第一直觉就是,“震撼”。用更通俗的叫法就是看到起“鸡皮疙瘩”。而观众的直觉和观感,起源于编导的创作思想情感和创新理念,当所有的理念转化形成表演语言时,加上表演者形象塑造能力和功力等,这些不可缺的结合与融合通过艺术的技术技巧为作品服务时,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鼓神》。

1.一是“神”在行头:在舞蹈《鼓神》中所描绘的神将的人物脸谱,则是根据台湾民俗专门研究家将文化的学者吕江铭的说法,“家将的信仰远祖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其论点为《周礼、夏宫》书篇中对于(傩)文化的描述:“方相士掌熊蒙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提盾,帅白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入场以戈击四方殴方良”讲的就是方相士行傩驱疫的仪式。而这种安定民心的礼仪,至今仍在各地出现。就台湾家将表演的神职和信仰及驱瘟除疫功能来看,确与古代傩舞有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这种全世界都有的(傩)文化,是以面具收纳人类原始对自然、神灵崇拜的表征图腾,而台湾神将、等将则是直接将繁复的神职系谱、性格、部族属性等资讯极其张扬地直接画在了脸上。《鼓神》中的脸谱则是结合神将与家将的融合与创新之后,更加符合现当代的审美意识,符合该作品的表达意图。

2.一是 “神”在技艺:《鼓神》通过娴熟的表演技艺,在双槌挥舞中传递和收到这样一种信息;神将身怀绝技,出巡惊天动地;在鼓声的变化多端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表演过程中张力十足极具艺术感染力。

3.三是“神”在精神:舞蹈《鼓神》作品中,鼓与击鼓的舞者是随鼓声而迸发,也蕴含象征了民间宗教信仰中的“神明”,当二者融为一体时,则是成为了具有生命象征性的共同体。《鼓神》是以有生命的,有色彩的和 “以无形替代有形,以有形传情达意”的这样一种境界,令人敬畏和震人魂魄。作品中“鼓”不仅仅是象征着一个图腾,“神”更是一种精神的信仰。激发人类进取正面的力量和立地顶天的精神,使人们受到极大的鼓舞。

这些在作品中代表了春大神、夏大神、秋大神、冬大神等神将,呈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迁与轮回。是以达到了“人神合一”的直觉效果为目的。因此,舞蹈作品《鼓神》在表演中的龙头大鼓和通天鼓,是在保留和传承了中华传统鼓艺的形式中,增添了闽南民俗庙会文化中不可缺的精神特质。通过不同音质、不同音色的鼓声来传递各种色彩和信息。并将它作为载体,把人们引入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在想象的精神世界中进入一种激情的迷狂状态,这与进入艺术审美境界的精神状态相似,为艺术创造提供了的意象准备,给人们带来了另一种精神超越性。

[1](台湾)妙莲生.《就是要将》.云游天文化.

[2](台湾)许振荣.《九天民俗技艺团热血追梦》.商周出版.

[3](美国)约翰.马丁.《舞蹈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媒体的描述:“苍劲有力的鼓声,随着台湾九天民俗技艺团7位男演员的激情敲打直击人们的心坎;优美曼妙的舞姿,厦门市思明区艺术团的7位女演员用肢体语言将这种震撼展现出来……2013年10月14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决赛现场上,14名来自两岸的演员,用精湛的表演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每种语言都是一种特殊化了的身体姿态形式,所以,《鼓神》以舞蹈的方式呈现是意义非凡的。

一切的艺术都会身居于某个时期的历史脉络中,去顺应时代的审美需求。而《鼓神》正是以这样全身心地投入,做到这样充满直觉与激情的世界里去达意。激起所有人的情感反应。《鼓神》之所以定性是当代舞,意味着它并不仅仅是对过往岁月的总结,更要做面对当下观众、面对未来的表演。“创作上首先要明确一点,我们所使用的元素,比如声音、色彩等,都来源于民众生活。台湾九天民俗技艺团团长许振荣如是说:“《鼓神》是个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与大陆倡导的方式一样,深入生活也是对岸文化业者的义务,需要时刻思考民众喜欢的方式,像当代舞的前卫感和艺术范,能吸引年轻群体,而民俗活动中的各种参与互动,让台湾庙会文化持续被民众认同。”

也正如大众网刊登出充满内涵的标题那样,当代舞《鼓神》体现精神图腾。

猜你喜欢
民俗舞蹈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民俗中的“牛”
舞蹈课
漫画民俗
谁远谁近?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