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ofPi〉: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2014-09-16 10:14丁文文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大众文艺 2014年1期
关键词:厨子莲花现代性

丁文文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ofPi〉: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丁文文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审视着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西格夫里•萨松(1886-1967)

由好莱坞华人导演李安执导,改编自杨•马尔特风靡世界的同名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举包揽第8 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视觉效果奖以及最佳配乐4项奖项。商业和名誉上的成功毋庸置疑,而诸多奖项的背后,从传播的视角来说,中暗示了关于信仰与理性的现代性摩擦以及隐喻了人本潜意识里本我与自我的冲撞。本文旨从影视文本视听语言中进行阐释。

派;信仰;理性;现代性;本我;超我

海难中,16岁的少年派在大海中飘泊227天大难不死,成为唯一的幸存者。关于故事的真相扑朔迷离。影片里导演用了大量语言粉饰了一个奇幻神话般的探险之行;而影片结束时,通过海南调查员和作家的口中,我们又得知了另一个现实却又残暴不堪的“真相”。人们不约而同的选择去相信前者。

一、信仰·理性·现代性

在马克思•韦伯看来,现代性是一个“祛魅”的进程,“祛魅”之后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世俗社会的到来使得那些终极的、高贵的价值,就从公共生活中消失。按照查尔斯•泰勒的观点,世俗社会向现代性的转型穿越了传统信仰和忠诚的废墟。与此同时,人们热衷于现实的、可计算的利益目标,而不再将宗教信仰和超越性精神的追求作为生活唯一性目标。换言之,信仰困境或精神危机就成为世俗时代的主要趋势。1

派从一出生就在经历着这种选择。就如他的名字来源:纯洁灵魂的游泳池与无理数圆周率。

派的叔叔法兰西斯因为是个难产儿导致身材失调,在这个机缘巧合下成了出色的游泳家,他建议派的父亲如果希望儿子拥有一个纯洁的灵魂,就用这家清澈的游泳池为儿子命名。新知识印度分子的父亲是以为小儿麻痹症患者,因为西医治愈了他的伤痛使他完全崇尚科学理性。但是在派名字的选择上,他还是遵从了叔叔的说法。正如派的解读:我无法理解爸爸为什么不能忘记这个,然后他就这么做了。信仰似乎只属于一个个“健全”的身体,理性却是现实残酷的选择结果。但理性却不是绝对的,信仰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类。

代表着纯洁灵魂的派的名字却在印度语里和“小便”同音,因此派极力的想要换掉这个令他羞愧的名字,终于在默写了3黑板无理数圆周率小数点后尾数得到认可。至此,现实中理性颠覆了信仰。

神在人们受难时似乎总是选择着旁观,先天肺水肿的法兰西斯如此,小儿麻痹症的父亲如此,被同学嘲弄和老师无意间的口误下纯洁的灵魂变成肮脏的厕所的派一样。最终医学和科学占了上风,这似乎是科学理性的一次胜利。

信仰与理性的第二次搏击反映在派的阅读刊物里。因为母亲是印度教徒的关系,派儿时的阅读物就是各类印度神话。口中宇宙的Yasshoda,救了人妻的神猴Hanuman,举起一整座山为了救她朋友的女神Laksh,冒着生命危险区捍卫母亲荣誉的Ganesh.以及贯穿了整部影片的万物之源莲花VIshnu.

上图下,派手中刊物是法国小说、博物学家以及现代科幻小说开创者之一的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1905)的著名科幻小说《神秘岛》。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儿时的情结将会影响后世的行为。相信漂流行的第一个故事版本的源头于此有至关重要的关系。

在父亲的信仰试炼教育后,可以说派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动摇。神话的书籍被俄国理性主导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Dostoyevsky陀思妥耶夫斯基代替(上图左)。但是在海边派阅读的是法国小说家ALBERT CAMUS阿尔贝尔•加缪的《异乡人》(上图右),人道主义思想颇重的加缪对于派的影响,我们相信派讲述的第二个故事也不是真实的。这一次,算是信仰与理性打了个平局。

二、因果·轮回·融合

导演在诸多细节中频频暗示着一种“因与果”轮回观。例如派出生时是来观察孟加拉巨蜥的爬虫学家接生,但孟家拉巨蜥因为逃跑被受惊的食火鸡踩死。食人岛白天是美轮美奂的伊甸园,晚上又会转变成酸水泛滥的恶魔岛。

游泳池对于儿时的派就像大海与对少年派一样,庞大、未知、恐惧。这两组画面的相似性也道出海难的意义。暴风雨在派的第一版本故事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真实的海难。暴风雨来临,吞噬了派的家人。第二次是发生才绝望之境。暴风雨暗示着灾难,但每一次暴风雨过后都出现了新生。

面对死亡,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面对。最后发现,逃避的最后还是死亡,但不放弃的努力背后会出现柳暗花明,就像第二次暴风雨中派的怒喊:为什么你要吓他?我失去了家庭,失去了所有,你还想要什么?

故事的发生地旁地切利位于印度南部的法属小镇,又遇到1954年法租地归还,这使得信仰融合的环境背景成立。派从儿时起就开始在信仰中进行选择。母亲的原因使得他最早接触印度佛教,与哥哥无聊打赌看到教堂里受难耶稣使得他对天主教产生兴趣。穆斯林的伊斯兰教平稳和和谐的起到使得他感受到神的关怀。

传统印度文化饭桌上的起到,感受大地的穆斯林,最后混合文化的饭桌。这似乎反射出当今社会文化的多元。这种和谐的融合也似乎折射出华人出身导演李安在好莱坞的场地上拍摄印度电影一样。但最后,正如派的父亲所说:如果你什么都相信,那说明你什么都不信。

按照潘能伯格《神学与哲学》中的观点,宗教功能的世俗化不是贬损了其存在价值而是增强了它本应有的价值和功能。而在帕森斯看来,宗教功能首先在于调节个人信仰与社会的公共价值之间的动机平衡:即通过宗教价值影响个体确立其基本“命运”的选择,这种命运选择构成个体生存的意义系统。2

信仰可以有很多房间,但它不是盲目的,只有在质疑的背后去坚持。信仰试炼后的理性主导。在具有真正的意义。

三、神·莲花·母亲

影片中的Vishnu神,万物之源。在印度神话里,这位神名叫毗湿奴,常化身成各种形象,拯救为难的世界。有四只手,分别拿着神螺、神盘、神杵和莲花。传说他肚脐长了一株莲花,梵天诞生,继而创造世界。可以说莲花与毗湿奴是一体的。在影片中,毗湿奴、莲花都与母亲的意象紧紧相接。莲花第一次出现,是母亲画莲花。初恋啊南蒂也是因为莲花引起派的注意力,而啊南蒂也亦如母亲的派生。在海洋飘泊时,海中水母先画作莲花又画作母亲的脸庞。而食人岛的全神,像毗湿奴的样貌,并且身上长出一朵含牙的莲花。

莲花与母亲总是相辅相成的对应,神、莲花、母亲行程一种复指的关系。暗示出一种俄狄浦斯情结结。派说我们的东西都是他的梦想,就像母亲对于派一样。正如母亲给予他生命,给予他精神的引导,给予他对于信仰的坚持。

如果说父亲教会派用科学和理性思考,那母亲就是派的精神食粮。就如母亲所说:科学和理性固然正确,但它满足不了内心的需要。莲花暗示了派对母亲的爱,也是一种精神信仰。

四、人与虎:本我和自我

1923年,弗洛伊德发表了《自我与本我》,书中区分了三种处于对立关系的阶段: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指人性中最原始的、兽性的享受快乐本能。是不被人所知和潜意识的,它是冲动——生命冲动和死亡冲动——之场所,它是被压抑之场所。而超我则是理想中的完美的人格。可以称超我为自我理想,这也是自我的一部分。自我则是从本我中分化出的一部分,它是“本我的一部分,该部分曾经在外部世界通过前意识-意识(Pc--Cs)的直接影响下发生了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它是表面分化的一种延续。自我试图以现实原则代替快乐原则。3

这其实就像是老虎和少年派的关系。在遇到危难时,本我最低端和原始的本能作祟,求生的需求成为最迫切欲望,于是老虎成为救生艇上最厉害的角色。素食主义、相信神、懂得用自救手册的派则是超我的代表,但在原始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超我变得无奈和恐慌。于是本我和超我就进行斗争。最终,本我向超我妥协,而超我也卸下部分武装。素食主义的派也在飞鱼后抢夺大鱼,大口吃肉。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已经论证,只有在低级的欲望满足之后,高一级别的需求才有可能实现。救生艇就像一个迷你的现实社会,疲惫不堪的本我和超我决斗之后,就是自我的实现。

本我一直生活在人类的潜意识里,我们用厚重的铁栅栏将他封锁,我们用道德和理性将之封印。但它从未离开过。或是水边的倒影,或是灵魂深处。

五、关于真相的揣测

魔幻版的漂流故事当然是一个美妙的梦境,弗洛伊德在《释梦》一书中说到:当我们穿过崎岖小径之后,我们眼前突然展现一片高低,这里道路向不同方向延伸,美景尽收眼底。我们不得不停下来,考虑一下我们应该选择那条路...梦并不是外力作用于乐器所发出的毫无规律的声响,儿时音乐家所弹奏出的声音。他们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它们也不是荒谬的;他们也不意味着我们一部分观念处于休眠而另一部分却醒着,相反,它们是完全有效的精神现象——愿望的满足。4但这种满足是经过显意和隐意的伪装。

当海难发生时,我们能听到一些中国水手大呼注意安全的声音,继而派反身救家人时我们先看到了斑马逃出来。斑马跳上船之后,导演还不忘让中国水手用中文大呼:斑马斑马。予以强调。派被船员推上救生艇时我们看到厨师已经在船上,这与鬃狗突然从船舱中窜出也达成一致。素食主义的母亲被派隐意成做着香蕉来的猩猩。为什么带着香蕉,我们回想一下在船上母亲被厨子戏弄,派不想让母亲在遭受任何羞辱。所以给予她丰富的粮食。

回想影片,残暴的鬃狗咬死斑马,咬死母亲,都没有立即将它们吃掉。即使是老虎咬死了鬃狗,我们也没有看到任何吞食的画面。所以第二个故事残暴的内容,应该也不是真实的。

也许,在航海的那天夜里,当派享受暴风之神的魅力时,水手最先发现了海难的来临,他解开救生艇,大呼逃命。现实的厨子听到后第一个跳上救生艇。派翻身回去救了母亲一起上船。厨子不想带更多人走,贸然放下救生艇,水手连忙跳入却在撞击摔断了腿。于是只有厨子、派、母亲和水手四人乘上船。几天后,厨子看到日益减少的救生粮觉得病入膏肓水手托大家后腿,扬言水手该死,与之产生口角,母亲出面阻止,愤怒的打了厨子。恼羞成怒的厨子把水手扔到海里,还是失手杀了母亲。派愤怒的杀了厨子。这也是为什么海水的画面里先有斑马的原因。最后,派怀着对母亲的思念和按照救生艇里的救生手册在海上漂流了227天,最后获救。

诚然,故事的真相并不重要,影片的魅力在于使人们反思,反思科技理性冲撞中信仰的匮乏,反思人性最初的那些东西。

[1]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M].复旦大学.

[2]刘啸霆.张秀华.异样的现代性_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科学与信仰的离合[M].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月 P2.

[3]阿兰•瓦尼埃著.怀宇译.精神分析学导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P 41.

[4]释梦.弗洛伊德著.吕俊等译.凤凰传媒出版集团[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P 105.

猜你喜欢
厨子莲花现代性
花莲的那朵莲花
牛仔少年的孤独:论《骏马》中现代性对西部空间的争夺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莲花汤匙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米花之味》:现代性焦虑的现实书写与文化表达
莲花岛再见
铁厨子
铁厨子
铁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