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浅议

2014-09-16 13:09王淑慧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品德课小学生

王淑慧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主要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现在的社会生活环境越来越复杂,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缺乏自主能动性。另一方面,现在的小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自信心强,对未来前途充满希望、充满追求,他们大多数集体意识较强,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愿意在各项活动中为集体争光,维护集体荣誉。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渴望表现自己、证明自己。长期以来,社会、学校、学生都认为品德是一门“副科”,得不到各方面的重视。可能正是由于这些方方面面的原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立德树人”写入了《决定》,对培养有良好思想道德的人才寄予了殷切希望。因此,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更是显得非常重要。

一、对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诚信缺失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官僚主义、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消极现象,这些不利因素都在潜移默化地侵蚀着不谙世事的小学生。一些缺乏独立性和明辨力的学生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变得虚荣、自私、势利、生活讲排场、穿戴讲名牌、盲目追求高消费,生活方式过早成人化的问题十分突出。

社会因素通过不健康的影视、录像、文学作品、广告等在侵蚀未成年人的思想;通过网络对小学生思想的冲击,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小学生好奇心强,辨别是非能力差,网络就不可避免地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良好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事实证明:一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外在教育会影响一个人品德的形成。首先,家长教育意识淡薄,重智力投资,轻思想道德教育。一些家长平常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很多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过分关注,而对学生是否有孝心、同情心,是否诚实、乐于助人、勤俭节约、刻苦耐劳等不太在意。其次,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长溺爱和放纵使他们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缺少抗挫折和自立的能力。有的父母脾气比较粗暴,孩子犯了错解决方式粗暴。单亲家庭家长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好攻击、脾气暴躁等性格。

(三)学校因素的影响

多数学校嘴里喊着综合素质评价,但仍然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对分数过敏,在学习中产生挫败感,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他们便本能地学会掩饰自己的缺憾,甚至不惜采取考试作弊、抄写他人作业等方法,这在不同程度上促成学生不健康人格的形成。师爱的对象是学生,是在无条件接纳的前提下,对学生身心的关怀、期待、奉献与教导。尤其是对后进生、单亲生、学困生、贫困生,应给予特殊关怀。个别教师本身的师德欠缺、人格不良、榜样不正也是严重问题重。缺乏师爱的教育,使得学生的心灵缺少了养分,因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小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生活能力差

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极少劳动或根本不劳动,一切由家长代劳包办,自理能力差,缺乏劳动的习惯。部分小学生有攀比习惯,花钱和其他浪费现象较严重,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

这就需要我们更好地利用课堂教学开展形式多校的教育,比如讲故事、演小品谈体会、创设情境研讨等,对学生进行节俭环保教育,让学生懂得尊重劳动和劳动成果,体会劳动的乐趣。

(二)学习态度

在学习方面,只有少数学生能以学习为乐趣并创造性学习,主动地学习的只有少数人,多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形成兴趣爱好。少数学习严重被动和厌学的学生,对自己的潜能优势和长处毫不知晓,对自己的发展完全丧失信心,只知玩乐,毫无志向可言。

这需要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发现并发展学生特长,发挥学生潜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交往能力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经验少还没有学会与人交往,他们在交往中如果有不如意的事情就常常有挫折感、失败感。还有极少数学生因心理和个性等原因在与同学交往中,会遭遇“冷板凳”的处境。这样的情况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怀帮助,常施爱心给予他们,让他们学会与人相处。

(四)习惯养成

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小学生对日常行为规范真正自觉做到的是少数。小学生在遵守社会公德、交通法规、公共场所纪律、爱护环境花草树木等方面,总需要别人的监督,一旦无人看见就有违纪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公德教育,诚信教育,让孩子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五)个性成长

有些小学生中存在任性、孤僻、自卑、多疑、恐惧、嫉妒、报复、暴戾等不良心理和心理障碍。教师、家长不能把心理问题当作道德品质问题,不能进行简单地批评、训斥、命令,甚至惩罚、处分,要用真诚的爱心和细致的耐心因势利导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从教师品德课教学层面来说,笔者认为应该认真学习研讨课程标准、准确地理解教材,把握教学要求。面对学生复杂的学习心理,教师必须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住教材的中心观点,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识不仅要懂得,而且要熟悉,这是前提。教学时教师要尽量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良好的情绪中通过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不断获得新知识,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处于最佳状态。努力让学生从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启动学生想象,深刻领会教材中新观点的内涵,这样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思品课还应该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增加体验,积累感性认识,提高教学实效。也只有与学生自我的探索、自我体验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才能水到渠成地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只要能够有利于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有利于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利于思品课的教育实效性。教师要有责任拿出一颗爱心,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品德课小学生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