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宣传片中多模态隐喻与转喻的认知建构

2014-09-16 10:23王小平梁燕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源域世锦赛南宁

王小平,梁燕华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长久以来,Lakoff&Johnson提出的隐喻理论一直通过研究隐喻在语言中的普遍性与系统性论证其思维性本质,然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隐喻不应只体现在语言层面,图像、声音、手势等非语言符号都可成为隐喻的表征方式[1]19。当前多数隐喻研究依然集中于传统文本语篇,其思维性与概念性特征亟待在多模态语篇中得到论证。在此背景下,以荷兰认知语言学家Forceville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提出了多模态隐喻理论,将概念隐喻理论拓展到多模态研究平台。目前,国内外的多模态隐喻与转喻研究多基于语类展开[2]4。国外相关研究围绕广告、漫画等聚焦多模态隐喻的语类性特征、区别性特征等问题的探讨。而国内学者测重政治漫画[3,4]和商业广告[5-7]等语类中关注多模态隐喻动态构建、表征方式及运作机制等问题。而宣传片作为动态多模态语篇中重要的类型,相关研究却并不多见,且已有研究多关注多模态隐喻,多模态转喻作为比隐喻更为基础的认知方式却被忽视。总体来说,国内以电视宣传片为代表的多模态隐喻与转喻研究尚待进一步开掘。本文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以2014年第四十五届(南宁)体操世锦赛宣传片(以下简称宣传片)为例,通过探索图像、文字等异质模态在动态多模态语篇中的融合与联动聚焦多模态隐、转喻的认知建构机制。

一、多模态隐喻与转喻理论

(一)定义

Forceville[8]22将模态定义为“借助感官构筑意义的符号系统”,共分为书面文字、有声话语、动态图像、非语言声音、手势等9种表现形式,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单模态隐喻”与“多模态隐喻”,前者指利用单一模态表征其目标域和源域的隐喻,而后者则指源域和目标域分别或主要用不同模态架构的隐喻[8]24。而根据参与隐喻建构的不同模态类型,多模态隐喻又可细化为涉及平面图像、语言符号等媒介的静态多模态隐喻以及诉诸动态影像、有声话语、书面文字等异质媒介的动态多模态隐喻。转喻指一个概念为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达的认知操作机制[9]21;多模态转喻主要借助视觉、听觉等不同模态通过突显源域的特征使目标域背景化[10]18,实现其不同的功能。

(二)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识解

Forceville[11]469提出了界定多模态隐喻的三个条件:第一,结合两个现象所处的语境判断他们是否分属不同范畴;第二,两个现象分别可被认定为源域和目标域,即符合“A是B”的隐喻模式,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可映现的特征达到一个以上;第三,两个现象由两个及以上的符号系统和感官模态共同表征。此外,“隐喻的本质是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2]7,因此隐喻的识解关键在于对源域和目标域间相似性及其表征方式的理解。对多模态隐喻而言,“感知上相似性”、“共时呈现”以及“镜头叠加”、“蒙太奇”等隐喻相似性表征方式的识别与理解非常重要。

在动态多模态语篇中,多模态转喻通常借助图像等视觉模态突显其源域,语篇所要表达的意义也更多地通过特定的镜头设计和画面得到传达,不能简单地将画面理解为物理图像,它们更重要的功能是唤起受众脑海中的特定场景或概念结构[10]18。因此识解转喻关键在于理解语篇中具体画面所指代的概念或事件。

二、宣传片的界定及其多模态化

宣传片指利用现代媒介手段,诉诸动态图像、有声话语、文字、音乐等异质媒介有针对性地向受众传播信息的影(视)片[12]101。按照不同的功能或宣传目的,又分为城市宣传片、旅行宣传片、政治宣传片、体育(赛事)宣传片等不同类型[12]。根据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定义,涉及两种及两种以上不同模态(如影像、文字等)的话语为多模态话语[13]83;而根据诉诸的模态类型,多模态话语又分为涉及图片、文字等平面媒介的静态多模态话语和使用动态影像、声音、手势和文字等超文本介质的动态多模态话语。按照这一分类标准,宣传片属于典型的动态多模态话语。其动态性突出体现在镜头剪辑的“时空序列”和声音的延续性[2]5,语篇“通过视觉的延展建构一个包含行为事件链的隐喻场景”[2]5,再现事件的发展过程。多模态化则体现在影像、文字等跨模态介质的持续性联动上,借助多种模态的组合隐喻性地将相对抽象的概念或事物外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基于以上讨论发现,宣传片是研究动态多模态隐喻的理想语料。本文所选取的语料是2014年第四十五届体操世界锦标赛宣传片(http://www.fun.tv/vplay/v-2138078/)。这一赛事将于2014年10月份在广西南宁开幕。在1分40秒的时间内,宣传片不仅利用动态图像、动作、文字等异质模态动态呈现宣传主题和语篇意义;而且透过镜头的排列组合与蒙太奇手法建构了大量的隐喻和转喻,画面不再是简单的物理图像而在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含义[14]10。因此研究宣传片的主题意义必须对其中的多模态转喻和隐喻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解读。

三、宣传片中多模态转喻和隐喻的认知建构

宣传片作为典型的动态多模态语篇,借助动态影像及文字等多种模态的协同作用建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下面以一则宣传片为例,对动态多模态语篇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构建机制及两者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解析。

(一)多模态转喻的认知建构

动态图像与文字相比更加形象化,更能引起观众的情感与思维共鸣。多模态视频的每帧画面都有所指,而这些所指都基于认知转喻机制[14]14。研究发现,本片主要诉诸Kovecses和Radden提出的范畴-成员、符号、行为和地点等转喻模型[9](如表1所示),通过动态图像与文字的互动建构并表征语篇意义。

表1 宣传片中的多模态转喻类型统计

1.转喻映射“和谐共生”理念。这一映射又分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转喻映现“各民族和谐相处”。宣传片一开始,利用“范畴-成员”转喻模型,分别以片中出现的不同民族的人转指其所属民族,一方面突显广西地区的鲜明特点(民族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以各民族同胞相处融洽的画面映现 “各民族和谐相处”。二,转喻映现“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百科知识,高层建筑、立交桥、现代体育场馆、公园、交谊舞、骑行等是现代都市生活不同方面的典型代表;木雕、刺绣、戏曲、太极拳、划龙舟等则都是传统文化的典型成员。两类图像在影片中交替出现,同样借助“范畴-成员”转喻模型,借助视觉模态的画面呈现突显赛事主办城市“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特点。

2.转喻映射“世锦赛”。这一映现的实现则主要借助“符号-事件”转喻模型。在多模态环境中,与文字相比,图像等异质媒介作为多模态语篇中使用广泛的符号系统承载了更多的语篇信息,并在受众的认知域中唤起相应的概念结构[14]11,因此图像等非语言符号本质上是转喻的表征方式。“体操世锦赛”作为一个复杂事件,本身很难用图像直观地表达,而其会徽及其他标志或符号则很容易在画面中呈现。这一映射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会徽标记,在片头与片尾分别借助文字(世锦赛的中英文名称)与视觉模态(会徽)的共现建构“符号-事件”转喻模型,以会徽转指世锦赛,凸显本片的宣传主题。二是通过刺绣版赛会吉祥物 “南南”、“宁宁”(两只白头叶猴)在宣传片的不同阶段转指世锦赛及其举办地。

3.转喻映射赛事主办地。地点模型通常指居民-地点转喻,即以居民的形象转喻其居住地。南宁作为壮乡广西的首府,最典型的原住民为壮族同胞。宣传片一开始出现的正在刺绣的壮族少女,年轻美丽,心灵手巧,作为居民代表象征着南宁这座美丽而又有底蕴的城市。广西实际上又属于多民族聚居区域,除壮族之外,还有苗、瑶、仫佬等多个少数民族和谐共居于此。为了突出这一特征,宣传片利用“居民-地点”转喻模型,通过在片中展现广西民族同胞友好、开放的性格(借助“行为模型”通过表情、动作表现)映现赛事举办地南宁对世锦赛的欢迎与开放态度。

4.转喻映射对世锦赛的“欢迎”。宣传片中的“方式-行为”模型与“居民-地点”转喻联系非常紧密,两者多结合起来,以居住者的动作等行为方式转指行为,并将这一行为特征投射至地点。这一转喻关系多借助特定的某个动作基于概念临近的关系表征某个意义泛化的场景[10]22-23。如在本片中“欢迎”作为一种相对抽象的概念,很难以多媒体符号直接呈现,但借助“方式-行为”转喻模型,通过突显南宁市民 “眺望远方”、“欢笑”的表情以及张开的双臂等通常表示欢迎的动作或方式,从形象直观的角度再现受众熟悉的“欢迎”场景;再通过“居民-地点”模型将居民的行为特征投射到居住地即南宁,突显南宁及广西对世锦赛的欢迎态度。

(二)多模态隐喻的认知建构

诉诸“感知上的相似性”、“蒙太奇”以及多模态影像的时空序列性特征,宣传片建构了三个不同的多模态隐喻,分别映现 “欢迎世锦赛”、“筹备世锦赛”、“开展世锦赛”三个相互关联的宣传主题。

1.隐喻映射对世锦赛的“欢迎态度”。宣传片在一开始就同时诉诸视觉(壮族少女)与文字(南宁中英文名称)模态共同构建“居住者-地点”转喻,随后利用“方式-行为”转喻,通过突显各民族同胞满脸欢笑的表情及张开双臂的动作表现南宁居民的欢迎行为;这一多模态隐喻的建构充分利用感知的相似性即听觉(音质、音量、音高)或视觉(姿势、大小、颜色等)上的近似或相近[2]7。此处则主要涉及视觉上的相似性,结合百科知识(欢迎客人通常的动作及表情),利用片中人物的外在表情及动作(面对镜头欢笑、张开双臂等)塑造欢迎客人与欢迎世锦赛“感知上的相似性”,并以此为基础建构“欢迎世锦赛是欢迎客人”的隐喻(见表2);并利用这一隐喻将迎接客人的欣喜与欢迎特征映射至目标域即迎接世锦赛。

表2 “欢迎世锦赛是欢迎客人”隐喻映射

2.隐喻映射“世锦赛筹备过程”。这一映现过程首先依赖视觉模态(壮族少女)与文字模态(南宁中英文名称)共同建构的“居住者-地点”转喻,以壮族少女转指南宁;随后镜头特写少女正在刺绣的图案(世锦赛吉祥物“南南”、“宁宁”),利用“符号-事物”转喻,以吉祥物转指世锦赛;并以此为基础,以“(少女)正在刺绣吉祥物”映现“(南宁)正在筹备世锦赛”(见表3),建构隐喻 “筹备世锦赛是绣一副传统刺绣”。这一多模态隐喻在建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非语言模态的“时空序列性特征”[2]5,利用视觉模态的延展创造一个蕴含“行为事件链的隐喻场景”[2]5;而在这一过程中,吉祥物刺绣的作用不容忽视。宣传片先以未完成的吉祥物刺绣转指筹备中的世锦赛,而后以绣好的吉祥物则映现筹备完成的世锦赛,利用前后两个镜头间的时空与视觉上的延展突显源域 “吉祥物刺绣”从未完成到完成的发展过程,并利用其中间隔的相关画面展示主办城市的运动场馆等软硬件设施,以此建构隐喻的目标域映现赛事的筹备工作,三者共同建构了世锦赛筹备工作由开始至结束的行为事件链。

表3 “筹备世锦赛是绣一副传统刺绣”的隐喻映射

3.隐喻映射“世锦赛场”。这一隐喻的建构主要借助蒙太奇手法,即将分属不同范畴与时空的事物在镜头中按先后次序呈现,以此建构两个不同概念域的相似关系。在以巨大的“邕”(南宁简称)字为背景的舞台上,戏剧演员各显身手;随后镜头切向现代都市,以不同的高层建筑为背景,体操选手表演各式难度动作,此处利用画面的串接暗示二者的相似性,构建“体操运动员是戏剧演员”的隐喻。以“邕”字为背景的戏剧舞台(图像模态)配合文字模态(南宁中英文名称)暗示在南宁举办的体操世锦赛是一个巨大的表演平台,而舞台上的戏剧表演(图像模态)则映现生活中的事件即世锦赛,两者合二为一建构“现实中的事件是舞台上的表演”的隐喻,具体到本片中即为“参加世锦赛是在舞台上表演戏剧”(见表4)。

表4 “参加世锦赛是在舞台上表演戏剧”隐喻映射

(三)多模态隐喻与转喻互动

隐喻和转喻虽然同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模型,但转喻比隐喻更为基础,总是发生在隐喻的源域或目标域,对隐喻和相应的概念结构起辅助性作用[15]5。多模态语篇借助不同媒介表征的事物多为原型成员、部分、行为、结果等,以此建构隐喻映射所依赖的转喻并激活其源域和目标域,然后再进行跨域映射[2]6。如在隐喻“欢迎世锦赛是欢迎客人”源域“欢迎客人”的构建过程中,宣传片借助“方式-行为”转喻,以壮族少女为代表的各民族同胞满脸欢笑的表情及张开双臂等表示欢迎的动作转指欢迎行为,隐喻源域与目标域间映现的重要特征“欢迎”,通过视觉模态得以突显和强调;基于转喻呈现的视觉感知上的相似性,建构“欢迎世锦赛是欢迎客人”隐喻。再如隐喻“(南宁)筹备世锦赛是(少女)绣一幅传统刺绣”,利用“符号-事物”转喻,以刺绣版世锦赛吉祥物象征世锦赛,建构源域的核心部分。另外,吉祥物刺绣(未完成)和吉祥物刺绣(完成)分别象征世锦赛筹备不同阶段的同时,也利用镜头的排列顺序仿拟特定事件发展的动态过程,从而诱发受众对目标域“世锦赛筹备”场景的动态解读。

四、结语

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以一则宣传片为例,探讨了电视宣传片为代表的动态多模态语篇中多模态隐喻与转喻的认知建构过程。诉诸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多模态转喻与多模态隐喻利用图像、文字等模态间的动态互动与融合将抽象晦涩的概念或事件外化为更为形象直观的多模态表征,极大地增强了语篇意义可解读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 “读图时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当前概念隐喻理论突破传统语言研究范式,在多模态研究领域的多面延伸与拓展弥补了长期以来隐喻研究完全基于文字层面的理论局限;而随着信息化及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多模态隐喻理论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若能结合实验、调查以及语料库等实证性研究方法,突破传统内省法的局限,多模态隐喻研究必将会在揭示人类的隐喻性思维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源域世锦赛南宁
数读南宁
爵士啦啦操“跳跃类难度”动作运用分析——以2019年啦啦操世锦赛前六名为例
星问答
眷恋南宁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最多观众的世锦赛伦敦田径世锦赛10天卖票70.5万张
感受南宁历史,感受美丽南宁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