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习作贴近农村生活

2014-09-16 21:00杨颜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6期

杨颜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标志。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把习作与生活结合起来,从生活入手,指导小学生的习作表达真情实感。”那么,怎样根据农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作规律,贴近农村生活,写好作文呢?

一、激发习作情趣

农村有着广袤的天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发挥身边的优势,根据农村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将身边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与教材进行有机地进行结合,促进小学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1.走出课堂,体验生活。比如,一次作文要求:“描写一处景物,先仔细观察,再按一定顺序写下来,还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不少学生认为:我们身在农村,既没有公园,也没有古迹,哪有什么稀罕的景物可写?于是,因为学生感到无景可选,所以更无景可写了,哪里还会有习作兴趣可言。其实这个时候正是当地每年春季农忙季节,家家户户忙着采茶、制茶,这时就要求学生当一回茶农,上山采一天茶,回家看父母制茶,也可以动手尝试着制茶,最后以“茶”为题材写一篇习作。由于学生亲自参与,所以一个个都有话可说,有的描写茶园欣欣向荣的美景;有的体会到父母制茶的艰辛;有的写了市场上茶农与茶商之间的讨价还价,并以此为切入点,写农村的大变化……

2.组织活动,参与生活。现在学生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年轻的父母常常制止孩子到田里地头东跑西摸。因此,许多学生写劳动,只言片语,写不实在,写不生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干农活,种菜、翻地、浇水、施肥……出力流汗,得到的劳动果实,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像种黄瓜、蕃茄等等,学生会天天盼、天天看,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真正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保持农民勤劳纯朴的好品质。

3.发挥农村优势,写出乡土气息。农村小学生的习作具有特定的素材优势。美丽神奇的大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底蕴,现代农村乡土气息,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农村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大自然中,打小就拥抱自然:春看绿树红花,赏鸳鸯戏水;夏听百虫啾啾,捉鱼虾成群;秋吸新鲜空气,享树上累累硕果;冬观皑皑白雪,玩雪仗捉鸟游戏。语文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用耳朵听、用手摸、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山山水水等。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让学生说“农村话”,叙乡间事,抒爱乡情,使学生的作文洋溢着别具一格的乡土气息。

二、体验生活拓宽习作思路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生生活在农村,有着充裕的活动时间和广阔的活动天地。经常参与劳动实践,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布置一些紧扣“农”字的题目,拓宽习作思路。

1.尝试写作科技小论文。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因此可以接触到很多关于种植和养殖的科技知识,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配合其他科的教师指导学生写一些科技小论文,让他们在活动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体验,知识不断得以提升,素材不断得以充实。这样的科技小论文由于有了充足的写作素材,学生的兴趣也是十分的浓厚。

2.勤写观察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农村学生平时感知的生活其实是很丰富的,并能亲自实践。他们经常要喂养、饲养小动物,还经常要种花种草,种菜种果。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把他们与小动物间的点点滴滴记下来,把种植花果的感受、变化写下来。这样,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的,富裕童趣的日记便会跃然纸上。

三、学习语言提高习作水平

表达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在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甚至干巴巴,没办法写具体。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多诵读书本上的好词好句。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言,用语言。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农作物采摘所特有的谚语。又如:“寸麦怕尺水,尺麦怕寸水。”“肥田长稻,瘦田长草。”“土肥长谷,猪肥长肉。”“稻田水多是糖浆,麦田水多是砒霜。”丰富而鲜活的农村语言,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充实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并通过这种特有方法增长了学生们的农业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四、转变观念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次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作文评价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权利,而是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会评价,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激励和超越。比如学生完成作品后,可以让他先给自己的作文下评语;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促进他们共同提高。然后由教师参考学生的自评,写出赏识性的评语。这种自主合作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相互影响、相互赏识,激活学生积累的语言和积淀的语感,实现共识、共享、共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只要我们做有心人,不断去挖掘、去创新,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激发农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热爱农村生活,关注农村生活,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谚俗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农村小学生写的作文就会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庄静肃,王芳智,高玲,语文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4]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2(1).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