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协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复习

2014-09-16 00:03宋庆锋刘西国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4年3期
关键词:区域资源环境

宋庆锋+刘西国

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灿烂文明,然而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反思。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地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区域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发挥其优势;另一方面是对其劣势方面进行改造,使其劣势不明显,甚至转化为优势,最终实现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该专题的高频考点较多,复习时应结合具体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具体分析,切实掌握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

高频考点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其成因与防治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可见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类,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环境问题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转移。有些环境问题的分布则具有全球性,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影响全球。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可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产生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防治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搞好国土整治工作;参与国际协作,保护全球环境。

2.主要环境问题

3.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我国的环境问题表现为: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严重的环境危机(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也在加剧)。

面对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的发展只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长期发展战略之一;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主要表现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河流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过程,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启动,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发展);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污染控制工程;树立公众环保意识。

例1.(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文综卷)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1)~(3)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

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

D.泄漏的石油

(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 )

A.赤道附近

B.大洋中部

C.中、低纬近海

D.高纬近海

【解析】第(1)题考查环境污染中的水体污染问题,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和生长是赤潮发生的原因,而浮游生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四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的内容是营养物。溶解在水中的氮、磷等物质过多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进而浮游生物疯狂生长,形成赤潮。故选B。第(2)题考查水体和天气条件对赤潮的影响。水温高,浮游生物生长活跃;风力小,水体运动缓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污染物浓度高为浮游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故选C。第(3)题,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中、低纬度近海地区水温较高,且人口稠密,工业比较发达,排放的污染物多,为浮游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故选C。

【答案】(1)B(2)C(3)C

高频考点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人地关系协调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演变过程中,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里,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和作用后果都不同。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不能再走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必须寻找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例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图1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_,它是决定_________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_________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

【解析】读图1可知,横轴表示四个发展阶段,纵轴表示各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在原始文明时代,人类只需凭劳力到自然界狩猎、采集野果即可。到了农业文明时代,则主要通过劳力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来获得物质产品。在工业文明时代,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它们显示该时代内资本的影响力在下降,而科技进步的影响力在上升。在这一时代中,因人口增长过快、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人地矛盾也最为尖锐。因此人类必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协调,遵循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endprint

【答案】

(1)土地农业文明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3)工业文明

主要原因: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4)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它的内涵及相关内容概括如下: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如下三个基本原则:

例3.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在反思所面临的严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后提出的。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人类发展的原则,属于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的是 ( )

A.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他国环境造成损害

B.鉴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有限,人类需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环境

C.地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应该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D.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等自然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权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可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2)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早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是 ( )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三原则的差异。经过分析可知,A和B选项属于公平性原则,C选项属于持续性原则,D选项属于共同性原则。故选C。第(2)题考查解决华北平原春旱期农业用水紧张问题的可持续性措施。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会引起地面下沉;缩减农田面积,虽可起到降低农业用水量的作用,但粮食总产量可能会减少;工业和生活污水是不能直接灌溉农田的。故选D。

【答案】(1)C(2)D

3.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

(2)转变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

①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所有的资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清洁生产是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的问题,即在污染前采取防止对策,而不是在污染后采取措施治理,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使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对人类与环境的危害。

②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强调农业在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都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损害,符合绿色环境标志规定的要求。生态农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安排农业生产各部门,使农业区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良性生态系统,如通过稻田养鱼既可消除稻田的虫害,减少对农药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又解决了肥料问题,促进了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值的提高。

③适度消费: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适度消费必然成为人类必须自觉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是人类消费观念的重大转变。传统经济以刺激和鼓励消费的方式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不顾及资源与环境后果。适度消费提倡满足基本需求条件下的适度、适量消费,以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例4.(2013年高考福建文综卷)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图2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

(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

(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

①提高经济效益②加快城镇发展③提供清洁能源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考查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图2中的农业模式可知:水稻主要分布在秦岭一淮河以南,甘蔗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福建、台湾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分布区。由此可得出该地位于闽浙丘陵。故选D。第(2)题考查循环农业的意义和乡土地理知识。“加快城镇发展”不符合题干要求;该模式有渔业养殖、种植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农民收入多元化,能提高经济效益;该模式利用沼气池提供沼气这一清洁能源;发展循环农业与人口迁移关系不大。故选B。

【答案】(1)D(2)B

例5.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图3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读图。完成(1)~(3)题。

(1)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

A.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

D.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2)该产业构想对农业的影响是 ( )

A.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

B.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endprint

C.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

D.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外出务工的竞争能力

(3)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一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列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活动是 ( )

A.北方的退耕还草

B.湖区的混合放养

C.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解析】第(1)题,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及严重的环境危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庞大的人口压力。故选C。第(2)题,该构想能够促进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缓解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故选B。第(3)题,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完全符合循环经济模式。而A、B、C三选项尽管也符合保护生态、充分利用资源的生产原则,但不能做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故选D。

【答案】(1)C(2)B(3)D

高频考点三、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国土整治

1.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例6.江西素有“白鹤鱼米之国”的美誉,可谁又曾想到,这颗红土地上的绿色明珠还潜伏着令人触目惊心且危害匪浅的“红色荒漠”。据此回答(1)~(3)题。

(1)南方丘陵山区的红色荒漠是指 ( )

A.红壤的危害

B.荒漠土是红色的

C.表层土壤被侵蚀,红色石质裸露

D.雅丹地貌带来的危害

(2)红色荒漠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别是 ( )

A.风化作用和过度放牧

B.风蚀作用和开山取石

C.沉积作用和环境污染

D.水蚀作用和滥伐森林

(3)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 )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被覆盖率

B.恢复植被,合理开发土地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解析】第(1)题,在南方丘陵山区因人为因素导致植被破坏后,又由于雨水冲刷和流水冲蚀作用,土壤成片、成块地流失,导致土层变薄甚至缺失,红色石质裸露,形成红色荒漠。故选C。第(2)题,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流水的侵蚀作用,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植被破坏、水土保持机制减弱。故选D。第(3)题,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首先要恢复植被,合理开发土地。故选B。

【答案】(1)C(2)D(3)B

2.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可持续发展

分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时,要根据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从光热、降水、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及人口密度、农产品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国家政策、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等社会条件方面评价农业区位条件。区域农业布局体现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条件的适应和改造。农业生产必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否则会陷入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恶性循环。

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历史、现状、特点不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就不同。考试答题时应结合区域实际,从以下内容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进行作答: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牧民生活条件;营造水土保持林、防护林;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灾减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变种植业为主为多业并举,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商品农业、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商品率,提高农民收入;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例7.读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图4),回答(1)~(2)题。

(1)下列因素中,与美国乳畜带的形成无关的是 ( )

A.气候冷湿

B.城市集中

C.土壤贫瘠

D.天然牧场广阔

(2)下列不属于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是 ( )

A.生态农业

B.精确农业

C.有机农业

D.石油农业

【解析】第(1)题,美国东北部地区,气候寒冷,土壤贫瘠,不适合发展种植业,适合牧草生长,但多是人工草场;人口和城市密集,市场广阔。故选D。第(2)题,石油农业是高耗能农业,不是美国农业的发展方向。故选D。

【答案】(1)D(2)D

(2)工业化、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即工业化会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又会带动工业化。发达国家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业化及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而产生了严重的“城市病”,如交通拥挤、住房困难、污染严重等。各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情况存在差异,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也存在差异,如下表。

分析一个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一般从国家政策、资源和能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地理位置、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工业化、城市化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资源和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等。各区域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积极发展科技、努力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美化环境等方面人手,促使该区域的工业化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例8.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endprint

A.环境污染严重

B.人口出现负增长

C.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D.产业布局不合理

(2)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沿海城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做会 ( )

①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②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发展地区优势④可能造成沿海生态的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组题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1)题,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故选B。第(2)题,沿海地区许多城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必然会带来人力、财力的浪费,也可能会对沿海生态带来影响。故选D。

【答案】(1)B(2)D

(3)区域资源和能源的开发、调配与可持续发展

对区域资源和能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一般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资源和能源储量(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埋藏浅和地质条件好的地区易开采);二是市场条件(位于或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需求量大的地区可优先开采);三是交通运输条件(可优先开采对外交通便利的地区)。

以开采资源和能源作为经济支柱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一旦资源、能源枯竭或市场条件发生了变化,该区域的经济就可能会崩溃。因此这类地区必须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做法如下: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加强对资源、能源的深加工,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量、延缓其衰竭的周期;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使经济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步摆脱对资源、能源的依赖;加强对“三废”的治理;植树种草,美化环境。

对资源、能源缺乏的地区,可通过合理的资源调配来获得发展的条件,如日本是个资源缺乏的国家、我国东部地区的资源也较贫乏,但它们都通过资源调配发展成为了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资源调配对调入区而言,能够缓解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同时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调出区而言,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例9.读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图5),回答(1)~(2)题。

(1)图中①~③跨区域调配的资源分别为 ( )

A.电力、天然气、水

B.水、天然气、电力

C.电力、水、天然气

D.天然气、水、电力

(2)下列对上述跨区域资源调配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能改善调入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B.减弱了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

C.资源调配有利于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解析】第(1)题,阅读图5中的经纬度,判断线路的起止点,再结合线路图的走向可知:线路①从新疆到上海,为西气东输工程,调配的为天然气;线路②从长江中上游到华北,为南水北调工程,调配的为水资源;线路③为西电东送工程,调配的为电力资源。故选D。第(2)题,资源跨区域调配对于调出区和调入区而言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从生态、社会和经济三方面分析其带来的影响。资源调配能改善调出区和调入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增强调入区和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其主要目的是实现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选C。

【答案l(1)D(2)C

(4)流域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应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资源禀赋状况、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评价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围绕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进行客观分析。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根据“资源优势”确定流域开发方向:水资源开发——发电、养殖、旅游、航运、防洪等;生物资源开发——旅游、教育等;土地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农业等;矿产资源开发——建立矿产开发基地等;旅游资源开发——做好旅游规划,发展交通,发展旅游业等。

流域综合治理,要根据“存在的问题”确定流域的治理措施:①对水土流失的治理——调整农业结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护坡、“打坝淤泥”;进行小流域治理。②对河流污染的治理——关闭污染较重的工业;对工农业、生活污水进行治理。③对生物资源破坏的治理——建立自然保护区,适当迁出保护区内的居民;调整农业结构,控制人类活动(如交通建设);宣传教育。

例10.读图6,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地理事物的名称。

A:______河,B:______河,C:______湖,D:______山脉,E:______(城市)。

(2)试从地形、降水两方面分析B河易洪水泛滥的原因。

(3)试分析B河水能丰富的原因。

(4)图示国家对B河的治理与开发经验,有哪些值得我国借鉴?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抓住以下几点:①由海陆轮廓及河流流向判断出图示地区位于美国南部地区。②可从径流量与落差分析B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③对比B河与我国河流,可总结出对我国有价值、可行的措施。

【答案】(1)密西西比

田纳西

密歇根

阿巴拉契亚

新奥尔良

(2)B河是田纳西河,上中游流经阿巴拉契亚山区,下游流经平原。流域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降水量大、季节变化大,下游汇水量大,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形成洪涝灾害。

(3)田纳西河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降水多,径流量大;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上中游主要流经山区,下游流经平原,河流落差大。endprint

(4)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不断加大开发力度;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5)产业转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①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转出地而言,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转入地而言,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⑦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可促使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③产业转移可以改变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产业转移可以改变区域地理景观,产业转移的转入地往往由乡村地区变为高度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④产业转移可以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产业转出地往往会出现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增加的现象;对于产业转入地而言,则可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例11.图7是我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一(2)题。(1)下列有关我国产业转移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海外产业首先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

B.海外产业向我国转移,最初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

C.目前,制造业开始向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转移

D.目前,资金和技术占优势的产业大量转移至中西部地区

(2)下列有关我国产业转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使沿海地区工业产值呈下降趋势

B.促进长三角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经济发展

C.三次产业转移均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

D.可能给转出地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海外产业首先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最初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目前,制造业大量转移至中西部地区,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以技术和资金占优势的产业为主。故选A。第(2)题,三次产业转移均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故选C。

【答案】(1)A(2)C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进行的,每个区域都有各自发展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高考中遇到该类题目时,我们应仔细阅读题干中涉及区域的具体资料,先找出区域发展的资源优势和主要限制因素,然后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相应开发和治理的措施,即按照“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或改造区域限制性因素,或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答题时可参考教材中对案例的分析思路,灵活地进行知识迁移和应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区域资源环境
分割区域
我给资源分分类
擦桌子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环境清洁工
区域发展篇
漫观环境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