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分析

2014-09-17 12:25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1期
关键词:腓肠足踝筋膜

刘 巍

(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华康骨伤医院,广东 惠州 516003)

足踝部位常易出现损伤,且损伤后常伴有肌腱组织及骨关节外露的问题,导致修复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1]。随着解剖学的发展,以穿支血管为蒂的皮瓣应用于临床,明显提升了创面的修复效果,但仍有皮瓣厚薄不均匀,穿支位置不恒定等缺点[2]。从本世纪开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开始应用于临床,其防止了血管神经蒂的扭曲和受压,并结扎了远端的小隐静脉,且皮瓣的静脉回流渠道有所增加,从而从根本上避免了皮瓣全部坏死[3,4]。本文具体探讨了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选择我院收治的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60例,入选标准:符合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诊断标准;创面均合并有骨、关节、肌腱或跟腱外露;无身体严重并发症疾病与精神疾病;皮瓣供区局部血供无损;有完整的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患者知情同意。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58岁,平均年龄(36.52±2.14)岁;创面位置:前内侧32例,前外侧18例,跟腱区10例。根据病床单双号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各30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与创面位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进行修复治疗,皮瓣旋转点位置距外踝尖上5~19 cm,皮瓣大小6 cm×6 cm~22 cm×12 cm。常规进行术前处理与创面清洗,以外踝后缘与跟腱外侧缘连线的中点至胭窝中点的连线为轴心线,以外踝尖上5~7 cm为旋转点。以旋转点至创面近端的直线距离再延伸1.5 cm为筋膜蒂长度。在筋膜蒂的近端和轴心线的两侧依纸样画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轮廓。按皮瓣设计线于皮瓣上界即远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达深筋膜层,找出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切断神经,切断血管并结扎,防止分离而损伤深筋膜层血管,注意保护神经血管。在皮瓣蒂部,皮肤切口则仅限于浅筋膜浅层,确保使血管神经蒂通过明道转移后,与创缘缝合。在显微镜下用8/0无损伤线,将腓肠神经近端与缺损创面周围的胫神经吻合,供区的可直接缝合或创面中厚皮片覆盖,行荷包加压缝合。

对照组:采用传统游离皮瓣进行修复治疗。

经过对比,游离皮瓣的长度、宽度都明显高于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不同皮瓣的选择长度与宽度比较[(±s),cm]

表1 不同皮瓣的选择长度与宽度比较[(±s),cm]

指标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n=30)游离皮瓣(n=30) P皮瓣长度 12.62±3.23 19.21±3.23 <0.05皮瓣宽度 7.83±3.14 10.52±2.35 <0.05

1.3 观察指标

修复后6个月进行相关指标的观察,皮瓣成活判断标准:皮瓣移植治疗完全成活或者成活面积大于缺损面积90%。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肿胀、瘀血、感染等。

1.4 统计方法

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分析统计本文数据,统计方法主要为采用χ2检验与t检验,以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经过观察,所有皮瓣全部成活,成功率达100.0%,血运、皮瓣外观、色泽、质地、弹性好、功能良好。不过治疗组修复后的肿胀、瘀血、感染等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修复后并发症对比

3 讨论

足踝创伤后易造成关节、骨、肌腱或跟腱外露,严重影响患者的足部功能,临床治疗起来也非常棘手[5]。在手术时对病变组织进行彻底切除是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清创切除病变组织后,会造成皮肤软组织缺损较多及创面大,造成修复困难,对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皮瓣覆盖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采用皮瓣修复治疗具有创伤小、愈合快、成活率高、术后效果好等特点,为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式和途径[6]。

皮瓣选择的原则是:①可以使深部血运丰富,抗感染力强;②可以覆盖和保护深部的重要组织;③可以使缺损的功能和外观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7]。应对选用的皮瓣穿支及血管是否存,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对其进行探查,并对其走向、位置、血流状况及血管口等进行确定。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对血管神经蒂的扭曲和受压进行防止,且增加了皮瓣的静脉回流渠道,结扎了远端的小隐静脉。同时,对受压神经开窗端侧及皮瓣内腓肠神经远端进行了吻合,对皮瓣的感觉功能进行了重建,且对皮瓣的保护性感应进行了恢复,最终提高皮瓣神经营养支配作用[8-10]。不过本文游离皮瓣的长度、宽度都明显高于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P<0.05)。本文修复后所有皮瓣都成活,皮瓣外良好,治疗组的肿胀、瘀血、感染等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提高了手术修复效果,减少了并发症,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1]Jun SK,Dae GS,Tac HC,et al.An anatomic study of the superficial peroneal nerve accessory artery perforator flaps[J].Annals of Plastic Surgery,2008,5(6):6-7.

[2]Koray C,Kunfnat H,Ege O.Reversed neurofasciocutaneous island flap based on the vascular supply accompanying the superficial peroneal nerve neurofasciocutaneous flap[J].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2010,10(8):5-6.

[3]谢庆平,曾林如,高益斌,等.带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5,17(1):1138-1139.

[4]白合提叶尔•吐尔干,艾合买提•玉素甫,马少林,等.逆行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缺损[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2):144-146.

[5]杨大平,方冬支,郭铁芳,等.腓动脉穿支跨区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4,20(2):24-26.

[6]钱德俭,郭相凯,刘玉男,等.带蒂组合皮瓣修复足踝部严重组织缺损[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3,4(10):213-215.

[7]陈浩宇,高峻青,何斌,等.胫后动脉穿支隐神经营养血管双供血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踝大面积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3,36(3):225-228.

[8]王中杰.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0):1320-1321.

[9]何剑锋.股前外侧游离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5):1219-1220.

[10]Kim NG,Lee KS,Choi TH,et al.Aesthetic reconstruction of lower leg defects using a new anterolateral lower leg perforator flap[J].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2008,61(8):934-938.

猜你喜欢
腓肠足踝筋膜
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感染性创面的临床疗效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标准化护理干预研究
筋膜枪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筋膜枪,真的那么神奇吗
VAC结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效果分析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网红”筋膜枪有用吗?
足踝外科学组25年回顾
腓肠神经超声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