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吸入性肺炎早期支气管镜吸痰对改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

2014-09-17 12:25黄建宁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1期
关键词:吸入性支气管镜频率

黄建宁

(辽宁省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6)

吸入性肺炎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最为常见的一种肺部并发症,特别是对于老年人而言,其基础疾病较多,且发病情况较为复杂,若出现吸入性肺炎时则极易导致气管衰竭症状的出现,而且患者病死率非常高[1]。本研究主要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早期支气管镜吸痰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我院的80例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60~79岁,平均(70.29±7.82)岁;基础病包括:脑梗死28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8例,脑出血7例,老年性痴呆6例,有心血管疾病者22例,肺部疾病者12例。将本组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4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纳入标准

本组所选病例符合如下几条纳入标准[2]:①有咳嗽、咳痰增多以及肺部啰音增多等临床症状者;②临床体征包括:呼吸频率加速,PaO2<8 kPa,PaCO2>6.65 kPa;③辅助检查胸片出现阴影。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首先给予综合治疗,即:给予抗感染、祛痰以及纠正体内水电解质平衡以及对症治疗等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支气管镜吸痰法进行治疗。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呼吸频率、PaO2、PaCO2以及治疗效果。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由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及分析,计量及计数资料分别以平均值±标准偏差(±s)及例数(百分比)[n(%)]的形式进行表示,分别采用t及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呼吸频率对比分析

由表1可知,两组治疗前后呼吸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呼吸频率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呼吸频率(P<0.05)。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呼吸频率比较[(±s),次/分钟]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呼吸频率比较[(±s),次/分钟]

组别 例数(n)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 40 22.32±5.19 19.32±3.47 3.029 0.043观察组 40 22.71±6.71 17.10±3.16 5.728 0.021 t值 - 0.129 3.187 - -P值 - 0.726 0.040 - -

2.2 两组治疗前后PaO2及PaCO2水平变化对比分析

由表2可知,两组治疗前后PaO2及PaCO2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且两组治疗后上述两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PaO2及PaCO2水平变化比较[(±s),kPa]

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PaO2及PaCO2水平变化比较[(±s),kPa]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n)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PaO2对照组 40 6.31±1.06 7.56±1.43 3.107 0.042观察组 40 6.29±1.17 11.26±2.78* 7.190 0.018 PaCO2对照组 40 7.30±1.24 6.17±1.02 3.289 0.040观察组 40 7.33±1.32 4.20±0.89* 10.277 0.0087

2.3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由表3可知,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平均入住ICU时间、呼吸衰竭纠正时间、感染控制窗出现时间、其他器官衰竭发生率、病死率、术后治疗总费用、器官切开率及再次插管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表3 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引起脑血管疾病患者出现吸入性肺炎的原因包括很多种,如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原因[3]。当出现吸入性肺炎出现之后,酸性吸入物会对肺泡上皮细胞产生直接的损伤。细菌作为致病因子,会对炎症效应细胞具有激活作用而引起炎性反应,进而引起中性粒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及损伤等,从而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在误吸后的6 h,氧分压及氧合指数均出现明显降低的趋势。所以,吸入性肺炎若处理不当则非常容易导致急性呼吸衰竭的出现,实际治疗难度显著增大[4]。

机体一旦出现吸入性肺炎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患者病情则非常严重,治疗起来也较为困难,抢救花费较大,且患者病死率也较高[5]。传统治疗方法一般为综合性治疗,如抗感染、祛痰以及纠正体内水电解质平衡以及对症治疗等方法。本研究通过观察老年人吸入性肺炎早期支气管镜吸痰对改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旨在寻找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寻找抢救吸入性肺炎的更有效方法[6]。本研究以呼吸频率、PaO2、PaCO2等可客观观察肺功能的指标,对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变化进行比较,发现支气管镜吸痰后患者呼吸频率恢复正常、PaO2升高及PaCO2下降的时间明显缩短,肺功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疗效较非吸痰组好。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呼吸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呼吸频率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呼吸频率(P<0.05);两组治疗前后PaO2及PaCO2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且两组治疗后上述两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平均入住ICU时间、呼吸衰竭纠正时间、感染控制窗出现时间、其他器官衰竭发生率、病死率、术后治疗总费用、器官切开率及再次插管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早期支气管镜吸痰对改善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呼吸功能睡觉的临床效果明显,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1]邓锦清,刘泽,郭振辉.早期纤支镜吸痰治疗老年人吸入性肺炎所致急性心肺功能衰竭[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6):1259-1260.

[2]陈林.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早期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4):26-27.

[3]陈静,丁蔚,王翎,等.误吸干预整体护理在防治老年吸入性肺炎中的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0):1738-1740.

[4]叶贤伟,张湘燕,冯端兴,等.支气管灌洗在老年吸入性肺炎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09,29(5):1142-1143.

[5]尹莉.老年人吸入性肺炎91 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0):1514.

[6]胡静,王璨丽,罗懿.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功能衰竭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0,39(13):1660-1661.

猜你喜欢
吸入性支气管镜频率
支气管镜灌洗联合体位引流治疗肺不张的临床效果观察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别让吸入性肺炎伤害到您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振动与频率
无线电频率的特点
一类非线性离散动力系统的频率收敛性
护理干预对 ICU 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影响
经支气管镜活检联合刷检对支气管肺癌的诊断价值
导航频率源的同步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