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未被名校录取之后

2014-09-18 22:33琴台
现代家长 2014年9期
关键词:别提名校目光

琴台

高考结束,儿子马失前蹄,出了年级前十名不说,距离他心仪的大学也差了十几分。

看到那个分数,一家人的失望就别提了,其中,最难以接受的还是儿子。高中三年,他不说发奋到了头悬梁锥刺股的地步,也算拼尽了全力。智商不差,勤奋又够,成绩自然不错。我们也被乐观冲昏了头脑,还没高考就早早放出大话——上名校没问题。

如今,儿子发挥失常,一方面要面对自己的失落,另一方面还得面对他人的目光,那个别扭就别提了。

“我决定了,复读一年。”

说完这话,儿子转身进了房间,开始收拾已经放进箱子的课本。看着他的背影,我和老公都愣住了:尽管考得不理想,可复读这事儿,我们想都没想过。

当天晚上,儿子又坐回书桌前。客厅里,我和老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啥了。

真要儿子复读吗?

想了又想,我举起了反对牌。在我的观察中,过去三年,儿子已经尽了全力。这次发挥失常,压根不是知识储备不足,而是心理状态不佳。复读一年,谁能保证明年一定能发挥出最佳水平?若再遇滑铁卢,儿子能承受那样的打击吗?

我的话还没说完,老公已经频频点头:“就是就是,再说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谁规定成才的就一定是名校生啊?”

然而,我和丈夫的共识,在儿子那里却遭到了抵制:“不,我必须复读,明年考不上理想学校,来年我还复读!”

看着儿子孤注一掷的眼神,我一惊:儿子什么时候变得如此脆弱和偏执了?

仔细想想,儿子之所以这样,我们当家长的难辞其咎。高中三年,儿子每有进步,我和他爸必大张旗鼓大肆渲染,一来二去,孩子的虚荣心和好胜心完全被激发出来,渐渐变得不能接受挫折和失败了。

之前儿子一直为高考全力以赴,我们一度还为孩子保持上进的势头而沾沾自喜,可现在,面对突然的挫折,我们才发现,这种只能胜不能败的特质已经深入儿子的骨髓。

再往深处一想,又感觉到后怕——若这次高考没有马失前蹄,是不是这种性格还会进一步强化?

那个瞬间,我想起了那些震惊一时的名校生弑杀惨案,其实都是因为不起眼的小事,可对于素来顺风顺水的天之骄子来说,一丁点儿的不顺都会被无限放大。有人说种种悲剧是性格使然,可认真想一想,是不是身边人的推波助澜也进一步强化了天之骄子们的脆弱和敏感?

如是一想,我甚至有点庆幸儿子的这次失利了,虽然代价有点大,但对于重塑儿子的性格,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我们必须为儿子补上如何对待失败这一课。

我和老公轮番上阵,重复的无非一个论调:人生在世,成功从来不是单一标准。

刚开始,儿子听都不要听。后来,听到我们举出大刚的例子,他沉默了。

大刚是儿子的发小,成绩一直很优秀,却不想初中时家里发生变故,本来具备名校生资格的他无奈上了一所职业高中。就在所有人都为大刚惋惜的时候,他却卧薪尝胆,奋发图强,职高毕业后,进入一家钢铁企业当工人,因为爱学习喜钻研,很快成了小组长。就在前不久,他还被公司选派到海外去进修,等他回来,据说能直接进入管理层了。

“大刚没有上名校,一样取得了成功,爸妈相信你也一样,哪怕上一所普通院校,只要保持向上的冲劲,同样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听了我们的话,儿子的想法有了松动:“可我觉得没法面对别人的目光……”

我和老公相视赧然,儿子的感觉,我们何尝没有。我们得承认,一时的舆论肯定会让内心不舒服,但人生说到底是自己的,有必要为了他人的目光而彷徨吗?而且,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从来不会在乎别人的目光的。我们真心希望儿子能够具备这样的强大,有了这样的强大,他以后的人生才会真正过成自己的。

听了这话,儿子的目光一下子坚定了下来。

我趁势将早就准备好的一段话送给了他:人生的目标,在于向前,也在于拐弯;人生的成长,在于学习,也在于经历;人生的修养,在于顿悟,也在于静修;人生的态度,在于进取,也在于知足;人生的标准,在于看高,也在于适合;人生的幸福,在于得到,也在于放下。

这段话,很快被儿子贴到了床头。看到儿子重新将课本收仓入库,我和老公长出一口气:儿子从中领悟了人生的真理,我们又何尝不是呢?过去,我们总认为自己已经为人父母无须努力了,经历这件事情之后才明白,其实,我们和儿子一样,还是需要岁月的历练和洗礼的。

那么,亲爱的儿子,就让我们一起成长吧。

猜你喜欢
别提名校目光
交互性话语标记“别提了”的话语模式、语用功能及形成机制
您的目光 我的成长
名校介绍
贪吃的毛毛虫
背后的目光
口误
馊主意
赶集挑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