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印书馆老板夏瑞芳的家族史

2014-09-18 09:47罗元旭
中外书摘 2014年9期

罗元旭

从研究商务的历史中,笔者觉得夏氏(夏瑞芳)可能因为早逝,功绩被他的继承人张元济及王云五盖过,而且有些学者觉得夏、鲍等几位创办人只是满手油墨的印刷工人,没有张、王的学术管理,商务的影响力不会如此深厚,但反过来可以说,若单靠张氏一介官僚学者,而没有夏氏的商业智慧,商务是办不起来的。如果没有夏瑞芳的雄才伟略,就没有张元济的加入,正如夏的创业伙伴高凤池便在商务创业史中说:“瑞芳先生的长处,是善于识人用人,胆魄眼光远大。”

商务印书馆创始人之一、总经理夏瑞芳1914年1月10日被刺身亡。当时他的夫人鲍翠玉41岁,九名子女最大的独子夏鹏才17岁,最小的璐敏仅3岁,她为了支持各子女留学及偿还丈夫欠公司的债务,将有十二间房的宝山路大屋租出及股票抵押,辛苦地将九名子女养大成材。虽然财政紧绌,对丈夫青浦的乡亲她仍是有求必应,晚年更将青浦两名女孤儿收养视如己出。她的外孙史济良记忆中的外婆晚年大部分时间卧病在床,有大批医生护士照顾,包括夏鹏的好朋友、当时上海最有名的牛惠霖、牛惠生兄弟。但她晚年儿孙满堂尚算安慰,1932年日军炸闸北,她将大宅借出作救护医院,举家搬到愚园路居住,闲时拉洋琴诵经,至1938年6月去世,享年65岁。

夏鹏,婉拒商务总经理

夏瑞芳被暗杀后,独子亦是子女中最年长的夏鹏(1896—1976)便挑起大梁。夏鹏的别字小芳(筱芳),约大毕业后赴美留学,1920年自宾州大学华顿商学院毕业后再到哈佛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当时宾州大学在哈佛有旧生会,在全白人包括教授的会员中选出夏鹏出任会长。

1922年夏鹏由美返沪进商务工作之前,曾去英、德两国逗留过一年,为考察及调研印刷事业实况。在商务,他首先在进口部工作,随后在工场部任秘书、兼营业部主任的秘书。1925年获选为董事,同年10月协助平息工潮,1927年升任经理。1932年,商务在上海的基地被日军炸毁,夏鹏负责重建工作,在同年8月1日复业后出任发行所的第一任所长,副所长是刘聪强和孔士谔,都是王云五考察七国后聘请回来的留学生,对于企业经营和管理各有专长。虽然夏鹏有能力继承父业,但他曾两度婉拒出任商务的总经理,第一次为1929年舅父鲍咸昌去世的时候,第二次是1948年11月,时任总经理朱经农因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首席代表而辞职,商务董事会力邀他回国继任,但当时国内形势不妙,商务出版事业已近乎停顿,夏拒绝,后另行推选董事陈夙之(早年留学美国,曾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等职)于1949年就任总经理。往后王云五在台经营商务,夏鹏都没有再参与。

夏鹏对继承家业商务有所顾忌,除了可能因为公司内部派系(包括自己的亲戚)斗争激烈,工潮迭起以外,另一主要原因是其华顿师兄陈光甫创立的上商集团,而他在上商可以说是终身服务。1915年陈光甫初出茅庐,很辛苦才从六位商界名人筹得十万元资本成立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由于最初全行只有九个员工,比一些钱庄还要小,被一些行家戏称小上海银行。但由于陈光甫目光如炬,经营得法,不到五年,上商已名列前茅,成为南三行之一。透过华顿校友会及世叔伯的关系,夏认识了雄才伟略的陈氏。在20世纪20年代中,陈光甫邀请夏鹏出任上商董事兼监察人,负责业务拓展,尤其在保险业方面,于1931年9月与英商太古洋行合资成立宝丰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为首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商务亦入了股,由夏自己出任董事长,并由他推荐纽约大学毕业的友好朱如堂(1901—1998)出任总经理。宝丰的成功,浙江兴业银行亦跟随与美商美亚(即友邦)合办泰山产险。太古及上商在宝丰的合作,由内地转移到港台,直至1997年太古决定脱离保险业为止,长达六十六年,而夏介绍给陈的朱如堂后来亦成为上商银董事长,可见夏鹏的高瞻远瞩。1934年他参与上银投资上海信托公司,与妹夫郭秉文(郭后再娶夏鹏妹夏璐德)、介眉、严叔和等同任董事。抗战时五洲闸北厂房被日军炸毁,夏鹏实时借出自己英租界小沙渡路(今西康路)的大宅做临时工场。

由于当时美国仍未对日本开战,不能直接拨款资助。陈光甫想出了以商业贷款的形式,用四川桐油及湖南钨矿换取军需物资,1939年成立世界贸易公司从中协调。他派夏鹏远赴纽约在洛克菲勒中心国际大楼设办公室,虽然公司名义上由美国人劳海(1893—1971)出任总经理,但实际营运由出任副总经理及主持中国进口业务的夏鹏主理,而他手下则有陈光甫女婿吴世爵及自己妹夫应和春等。从《胡适日记》见到,当时夏与大使馆的联络非常密切,而另一位经常联络者则是占中国钨矿九成市场的华昌公司李国钦(其余一成由世贸公司代理)。在这段时间,夏鹏亦帮身在重庆的陈光甫不少忙,参与了滇缅公路的设计。1941年美国正式参战后,世界贸易的重要性降低,到战后公司继续出口桐油、猪鬃、丝绸,由军备改为进口农工机械。但由于失去战略性,业务亦开始萎缩,至20世纪50年代中正式结业。新中国成立以后,陈光甫将事业转移到港台两地,夏鹏则继续留美负责世界贸易及上银在美的业务。1951年上银在港分行易名上海商业银行。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竟冻结上银在美资产,夏鹏花了三年工夫才游说美国政府解封。利用解封的资金,陈光甫注资上商银,又于1954年在台北设立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夏的妹夫江元仁及世界贸易公司的劳海,以及妹夫林勤的堂叔林柏寿亦当选首届董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夏在纽约的圈子包括贝祖诒、李馥荪、顾维钧、游建文及董浩云等,他亦热情招待港台上银到美国受训的员工。

20世纪60年代台海政局稳定下来,港台经济日益发展。1958年夏氏获邀出任香港上商董事,董事局除与夏熟悉的上海帮外,还包括跟上商旗下中旅社合办新宁招待所的港商利孝和、利荣森兄弟。1964年他又成为台湾上商的第二届董事。1968年港上商在皇后大道中12号的总行建成,次年引入美资富国银行购入10%股份(夏氏本身在该行占股少于1%),1970年在旧金山成立办事处,1974年改建旺角分行为上商大厦,并投资世华商业银行。除业务上的关系之外,香港亦是夏鹏太太吴思卿(1897—1986)的娘家。吴氏系出香港一个低调但传奇性的家族,她父亲吴栋臣早年移居澳洲悉尼,几兄弟姐妹都在当地出生。家族独特的英文姓氏来源有两个说法,一说栋臣为一姓Quinn的爱尔兰裔人收养,另一说法是栋臣又名吴观盛,移民官将吴观误以为姓,据说他支持康梁维新,并有清朝官衔,后移居香港从商,一家热心教会事务。吴思卿两个姐妹分别嫁给容闳的长子觐彤及华人代表韦宝珊爵士的儿子荣骆,“荣骆是宋子文及夏鹏的哈佛校友,曾在上海做生意,思卿就是一次到上海探姐夫而邂逅夏鹏。思卿另一姐吴卫津(1886—1970)即香港知名妇女领袖陈永安夫人,丈夫香山县长陈永安(夏威夷首富陈芳长孙,广东省长陈席儒侄)早逝,她交游广阔,港督都出入她在宝珊道的大宅,称呼她做“Vi”。思卿兄长吴思豪在哥大是宋子文的同学,与韦家办中华国宝银行失败后转业律师四十年,后辈亦出了几位律师,与夏家后人关系亲密,早年丧父的韦镇兴(1918—2002)由姨丈夏鹏介绍进美国Chubb保险,后跃升任董事。由于夏鹏较喜欢美国的天气,吴思卿首先搬返香港,到1971年起夏鹏的健康开始走下坡,而他在纽约所住的公寓被拆卸重建,他才于1973年正式由纽约搬到香港定居,虽然他已减低工作量,但一直挂心上商的业务。到1976年6月他被送进香港玛丽医院,延至8月22日去世,享年78岁,遗体葬于薄扶林华人基督教坟场。至于吴思卿则到1986年才去世,晚年居住于碧瑶湾,由上商银委派保险部一副经理照顾。夏鹏的几位外甥都不约而同称赞这位舅父为人慷慨,由于父亲早亡,长兄为父,夏氏姐妹都尊称阿哥,而夏鹏夫妇对所有妹妹及外甥也都照顾周到。endprint

夏连荫,夏姓的最后一人

夏鹏是独子,而他又仅得一女夏连荫(1926—1982),莲瑛是她的原名,后来她觉得俗气改名连荫,为夏姓的最后一人,父亲对这位掌上明珠万千宠爱。由于其父母分别是上海及广东人,加上童年随父母游历欧美,连荫能讲流利的上海话、广东话、国语、英语及法语,又因为父母两家的人脉关系,自幼已跟当时的风云人物相识,比如1942年宋子良迎娶席曼英,她跟顾维钧的媳妇杨光华(华美协进社长杨和庆医生女儿)便是伴娘,宋子文长女宋琼颐结婚时她亦是伴娘;她跟宋子安夫人胡其瑛及唐骥千夫人亦是好友,曾在越战时结伴到柬埔寨参观吴哥窟及到泰北访问。其实宋家在宋耀如一代已因教会及印刷生意与夏家相识,夏鹏一代又跟宋氏兄弟姐妹同时留美,且跟子文又同为兰集社友,连荫父母结婚时便由宋美龄当伴娘。她幼时在上海中西女中就读,后随父母经香港到纽约读中学,在名女校Vassar三年即毕业,之后曾到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进修音乐(她跟八位姑姑一样精于音乐,弹得一手好琴)及巴黎索邦大学深造,在华盛顿当过空军上将毛邦初的秘书。但最终她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是历史,于是考进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中国历史硕士,导师正是她日后研究上的主要合作者韦慕庭(1908—1997),而她亦是韦最早的硕士生。韦教授建议她研究中共创办人陈独秀,在1949年她写成论文《陈独秀的政治思想》,仅参考书目便有十五页之长。

夏连荫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之时正当国共交替,不少中国学人留在美国待业,美国国会拨款大学延聘这批学人,韦教授亦获资助搜集及翻译重要国共文献,遂延聘刚毕业的连荫监督三名中年学人进行研究,首项工作围绕1927年苏联使馆搜获的一批中共文献。1927年4月,张作霖的奉系政府搜查北平苏联驻华使馆,拘捕了中共另一创办人李大钊等共产党员的同时亦检获大批中共及苏联驻华顾问团的文件。这批文件辗转落入哥大及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手中。经过数年的翻译研究,韦与连荫于1956年将资料结集出版《关于共产主义、民族主义及在华苏联顾问的文件》(Documents On Communism,Nationalism and Soviet Advisers in China 1918—1927)一书。

1958年韦氏跟曾任南开校长及国府经济部次长的何廉教授(1895—1975)组织一个口述历史计划,采访一些民国名人,希望较全面地记录近代史,得到“福特基金会”的赞助。记忆力强、人脉广博、人缘极佳及会多种语言的夏连荫第一时间成为该计划的主要人员。

在纽约,她与同事唐德刚走访外交家顾维钧,由连荫负责采访童年至留学部分,资料于1976年正式公开。

她那时采访的另一位要员便是1950年赴美的CC系领袖陈立夫。陈立夫的叔父是涉嫌谋害夏连荫祖父的陈其美,据夏连荫丈夫华仲厚忆述,当年她有问陈立夫关于祖父被害一事,但立夫总避而不答。而据陈立夫自述,当年他初到美国没有收入,旧交何廉介绍他写哥大回忆录,而哥大于1958年11月开始派夏连荫每星期到其家中访谈并吃午饭,为时一年。当时陈立夫只有五十多岁,有一天夏连荫对他说:“你年纪还轻,我现在到香港访问一些年纪较大的元老”,就此中断了数年,及后断断续续到夏连荫结婚之后完全停工,最终仅完成十分之一,20世纪80年代由其他人完成。夏连荫1960年到香港首先访问的对象是她的亲戚外交家王正廷(其姑丈王恭芳的叔父,翌年他即辞世),继而于1960年12月到1961年6月访问夏连荫称为“Uncle”的陈光甫。1965年她完成了国共都反的青年党领袖左舜生的访问,接着于1967年访问铁军军长张发奎。据她的丈夫回忆,张氏是夏连荫众多受访者中最喜欢的一位,她跟张做访问共四百次(其他人平均三十至五十次),访问记录长达四十万字一千多页,为研究军阀混战,国共合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港第三势力的重要参考数据。这份作品于2008年由郑义翻译校注成《蒋介石与我:张发奎上将回忆录》。韦教授说夏连荫很懂得引导老人家说故事,她亦会毫不犹豫地根据自己知道的史实跟被访者对质,而说服能力强的她更成功游说孔祥熙、张发奎、陈光甫及左舜生将珍贵的私人档案捐给哥大保存。

夏连荫在战时曾跟一个来自上海广东籍黄姓家庭的男子订婚,但最终没有成事。由于父亲择婿标准严谨,加上她本身亦很挑剔(据说她的好友何怀祖夫妇曾给她介绍一位在抗战时当过兵的朋友,作为史家的她毫不留情质疑此君的作战记录),延至1971年夏天,45岁的连荫才与抗战时在纽约已认识、侨居泰国、比她大八岁的华仲厚结婚。1940年自麻省理工毕业的华氏出身无锡显赫十几代的望族,无独有偶,竟是中华书局的大股东之一,与连荫绝对是门当户对。华仲厚的父亲华绎之是无锡知名资本家及中国现代养蜂之父,与无锡名门薛家、唐家及荣家都有多层姻亲及生意关系,而荣家不少事业都找他投资,华仲厚的兄长华伯忠更因此与荣德生的女儿指腹为婚。华氏战时被中国空军招聘在纽约采购物资,与未来岳父的世界贸易共享一个办公室,一次兰集聚会在夏鹏家中首遇连荫。1947年他回国,在空军及中国航空(CNAC)任职数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到泰国定居,成为泰国空调冷藏业的先驱,为客籍富商叶贤才及美资美国贸易公司工作多年,至2001年才退休。婚后,由于丈夫居泰及年迈的父母已搬返香港居住,夏连荫开始穿梭于纽约、曼谷及香港三地。1973年她罹患癌症,开始减少口述历史的工作,但仍长期跟韦教授合作写了第二本书。为了不让年迈的母亲担心,她一直把病情隐瞒,延至1982年逝世,享年仅55岁,第二本著作Missionaries of Revolution在她死后由韦教授完成出版。华氏对连荫念念不忘,年逾九旬每年仍到处飞,而且思路清晰。每年他有一半时间在曼谷,三分一时间在家乡无锡。念工程的他在那里花了十七年时间及逾百万美元将“文革”时受破坏的无锡家祠华孝子祠八大碑文重修;其余时间则到中国香港、台湾及纽约探望亲朋,到纽约时他必定到Ferncliff坟场为连荫扫墓,在那里亦葬有连荫的三位姑妈,及众多跟她做过口述历史、她称呼为“old boys”的风云人物——孔祥熙、顾维钧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