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连锁经营实训课程体系

2014-09-19 19:06冯霆初贺
北方经贸 2014年7期
关键词:连锁经营工作过程导向实训课程

冯霆+初贺

摘要:连锁经营管理模式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连锁经营的目的就是增加产业在同一领域的竞争力,加大品牌效应。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中专业市场调研是基础;双师素质是关键;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保障;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是依据。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连锁经营;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70-01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上产生很多经济组织,比如亚太、欧盟等一系列国际经营组织,其目的是在一定区域内进行产业联合,使其行业更具有一定规模,在国际上有一定竞争力。在企业中连锁经营是一种发展模式,如在哈尔滨有一些大的连锁超市,比如家乐福、大润发等。连锁经营产业的形成与快速发展,其行业正面临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缺少一些优秀高级连锁经营管理方面人才,这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如何培养连锁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构建和谐的市场需要的专业,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论文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经营实训课程体系研究,阐述应用型连锁经营方面人才的培养,开始适应市场需要的课程,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构建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连锁经营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社会认可的连锁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在德国20 世纪 90 年代形成,其理论成为当时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南。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主要是从岗位的实际出发,把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找到其核心工作任务,把其转换到应用领域,最后转换成学习领域,教师根据其岗位的需求技能去培训学生,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链。其主要应用于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连锁企业门店经营等领域。根据岗位的需求,最后确定适用岗位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体系。

(一)岗位工作任务与内容分析

课题组成员通过市场调研,走访、问卷调查以及网络调查等多种方式,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分析,提出其工作任务及对应的知识点,如表1所示,为今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能力要求

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找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也是工作过程及工作能力的需求,本论文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工作能力需求如表2所示: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经过一定的实践检验才能验证课程体系建设是否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能否培养出高级的连锁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课程体系建设之前要成立一个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有校内的专家,还有企业或行业的高级连锁管理人才,经过市场调研,开设那些课程,课程必须满足岗业群的需求,每个知识点必须为完成某个岗位而设置,其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课程体系思考

(一)专业市场调研是基础

黑龙江财经学院专业的开设始终以市场调研为基础、课程的设置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在实训课程的设置及实训的过程中,以企业的需求为目的,有些实训课程的应用聘请企业的高级连锁人才进行实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毕业就能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提高其实践能力。

(二)双师素质是关键

双师素质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的关键。所有课程内容都是针对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展开, 工作过程知识成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师既要熟悉连锁企业工作过程,又要具有企业工作的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师才能够较好地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从而将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保障

课程体系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学习情境为教学载体,以行动导向进行教学”的模式。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仿真教学、真题实作、学做一体、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融通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课堂讲授的效果,而且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通过通识教育、校园文化、企业氛围等载体培养学生的素质,促进了本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从而增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是调整培养方案的依据

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是否合理,要建立教师评学、学生评教、企业评价、社会评鉴等多元的评价机制,实行年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形成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作为各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其产生于德国,成为当时德国职业技术的理论依据,德国是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国家之一,培养出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被社会认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尤其缺乏一些高级人才,特别是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人才,黑龙江财经学院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市场的导向开设新专业,注重校企合作,特别是深层次的合作,以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为目标,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为黑龙江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志东.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基于工作分析的课程开发实践思考[J].职业教育,2011(24).

[2] 袁媛,蔡凤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责任编辑:高瑞]

摘要:连锁经营管理模式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连锁经营的目的就是增加产业在同一领域的竞争力,加大品牌效应。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中专业市场调研是基础;双师素质是关键;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保障;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是依据。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连锁经营;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70-01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上产生很多经济组织,比如亚太、欧盟等一系列国际经营组织,其目的是在一定区域内进行产业联合,使其行业更具有一定规模,在国际上有一定竞争力。在企业中连锁经营是一种发展模式,如在哈尔滨有一些大的连锁超市,比如家乐福、大润发等。连锁经营产业的形成与快速发展,其行业正面临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缺少一些优秀高级连锁经营管理方面人才,这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如何培养连锁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构建和谐的市场需要的专业,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论文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经营实训课程体系研究,阐述应用型连锁经营方面人才的培养,开始适应市场需要的课程,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构建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连锁经营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社会认可的连锁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在德国20 世纪 90 年代形成,其理论成为当时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南。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主要是从岗位的实际出发,把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找到其核心工作任务,把其转换到应用领域,最后转换成学习领域,教师根据其岗位的需求技能去培训学生,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链。其主要应用于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连锁企业门店经营等领域。根据岗位的需求,最后确定适用岗位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体系。

(一)岗位工作任务与内容分析

课题组成员通过市场调研,走访、问卷调查以及网络调查等多种方式,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分析,提出其工作任务及对应的知识点,如表1所示,为今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能力要求

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找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也是工作过程及工作能力的需求,本论文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工作能力需求如表2所示: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经过一定的实践检验才能验证课程体系建设是否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能否培养出高级的连锁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课程体系建设之前要成立一个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有校内的专家,还有企业或行业的高级连锁管理人才,经过市场调研,开设那些课程,课程必须满足岗业群的需求,每个知识点必须为完成某个岗位而设置,其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课程体系思考

(一)专业市场调研是基础

黑龙江财经学院专业的开设始终以市场调研为基础、课程的设置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在实训课程的设置及实训的过程中,以企业的需求为目的,有些实训课程的应用聘请企业的高级连锁人才进行实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毕业就能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提高其实践能力。

(二)双师素质是关键

双师素质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的关键。所有课程内容都是针对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展开, 工作过程知识成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师既要熟悉连锁企业工作过程,又要具有企业工作的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师才能够较好地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从而将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保障

课程体系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学习情境为教学载体,以行动导向进行教学”的模式。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仿真教学、真题实作、学做一体、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融通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课堂讲授的效果,而且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通过通识教育、校园文化、企业氛围等载体培养学生的素质,促进了本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从而增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是调整培养方案的依据

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是否合理,要建立教师评学、学生评教、企业评价、社会评鉴等多元的评价机制,实行年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形成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作为各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其产生于德国,成为当时德国职业技术的理论依据,德国是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国家之一,培养出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被社会认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尤其缺乏一些高级人才,特别是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人才,黑龙江财经学院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市场的导向开设新专业,注重校企合作,特别是深层次的合作,以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为目标,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为黑龙江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志东.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基于工作分析的课程开发实践思考[J].职业教育,2011(24).

[2] 袁媛,蔡凤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责任编辑:高瑞]

摘要:连锁经营管理模式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连锁经营的目的就是增加产业在同一领域的竞争力,加大品牌效应。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中专业市场调研是基础;双师素质是关键;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保障;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是依据。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连锁经营;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70-01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上产生很多经济组织,比如亚太、欧盟等一系列国际经营组织,其目的是在一定区域内进行产业联合,使其行业更具有一定规模,在国际上有一定竞争力。在企业中连锁经营是一种发展模式,如在哈尔滨有一些大的连锁超市,比如家乐福、大润发等。连锁经营产业的形成与快速发展,其行业正面临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缺少一些优秀高级连锁经营管理方面人才,这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如何培养连锁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构建和谐的市场需要的专业,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论文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经营实训课程体系研究,阐述应用型连锁经营方面人才的培养,开始适应市场需要的课程,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构建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连锁经营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社会认可的连锁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在德国20 世纪 90 年代形成,其理论成为当时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南。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主要是从岗位的实际出发,把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找到其核心工作任务,把其转换到应用领域,最后转换成学习领域,教师根据其岗位的需求技能去培训学生,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链。其主要应用于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连锁企业门店经营等领域。根据岗位的需求,最后确定适用岗位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体系。

(一)岗位工作任务与内容分析

课题组成员通过市场调研,走访、问卷调查以及网络调查等多种方式,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分析,提出其工作任务及对应的知识点,如表1所示,为今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能力要求

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找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也是工作过程及工作能力的需求,本论文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工作能力需求如表2所示: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经过一定的实践检验才能验证课程体系建设是否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能否培养出高级的连锁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课程体系建设之前要成立一个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有校内的专家,还有企业或行业的高级连锁管理人才,经过市场调研,开设那些课程,课程必须满足岗业群的需求,每个知识点必须为完成某个岗位而设置,其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课程体系思考

(一)专业市场调研是基础

黑龙江财经学院专业的开设始终以市场调研为基础、课程的设置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在实训课程的设置及实训的过程中,以企业的需求为目的,有些实训课程的应用聘请企业的高级连锁人才进行实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毕业就能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提高其实践能力。

(二)双师素质是关键

双师素质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的关键。所有课程内容都是针对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展开, 工作过程知识成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师既要熟悉连锁企业工作过程,又要具有企业工作的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师才能够较好地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从而将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保障

课程体系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学习情境为教学载体,以行动导向进行教学”的模式。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仿真教学、真题实作、学做一体、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融通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课堂讲授的效果,而且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通过通识教育、校园文化、企业氛围等载体培养学生的素质,促进了本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从而增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是调整培养方案的依据

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是否合理,要建立教师评学、学生评教、企业评价、社会评鉴等多元的评价机制,实行年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形成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作为各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其产生于德国,成为当时德国职业技术的理论依据,德国是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国家之一,培养出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被社会认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尤其缺乏一些高级人才,特别是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人才,黑龙江财经学院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市场的导向开设新专业,注重校企合作,特别是深层次的合作,以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为目标,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为黑龙江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志东.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基于工作分析的课程开发实践思考[J].职业教育,2011(24).

[2] 袁媛,蔡凤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责任编辑:高瑞]

猜你喜欢
连锁经营工作过程导向实训课程
浅议加强英语专业实训课程实践的必要性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关于板材连锁企业竞争态势及战略选择的思考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旧机动车鉴定与评估》课程标准的开发与研究
工作过程导向的《旅游学》课程内容重构
我国本土便利店经营策略浅析
PBGS教学模式在“办税模拟”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工作过程导向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型本科水利工程制图教学内容改革
装表接电实训课程教学中的素质与能力拓展